摘 要:通過挖掘新聞學概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與案例,實施課程思政導向教學,探討信息化個性化思政路徑策略,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養愛國意識與文化自信,實現專業內容、情感與思想三者自然升溫。
關鍵詞:新聞學;課程思政;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0-4;G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2
一、教學目標與內涵
融媒體時代,技術的發展使全球的發展與協作呈一體化的趨勢,信息環境高度開放,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傳媒行業作為宣傳與輿論的重地,與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息息相關,如何培養高素質的融合型新聞人才,更好地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新需求,這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融媒體環境仍有很多問題,媒體環境污染、誠信問題,媒介壟斷、外國媒體肆意捏造事實,信息侵犯,謠言四起,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事件時有發生。在這種環境與格局之下,如何在提高新聞理論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新聞媒介素養,“軟”與“硬”兩種實力共同進步,培養高素質的融合型新聞人才成為現階段高校新聞思政教育的主要要求。
新聞學概論課程是融合型新聞人才培養的專業必修課,通過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融媒體意識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建立具有“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中國模式”“中國特色”的新聞學理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二、課程思政元素教學實踐途徑
(一)教學內容
在新聞學概論中因其理論的特殊性與案例的豐富性,更新較快且常與時政內容相結合,故在教學設計中應使用恰當的方式尋找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引導”,拓展愛國主義、人文情懷、創新意識,激發新聞學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力。
1.新聞學與新聞事業發展史
新聞活動是人們應對外界變化,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媒介形態的不斷更新,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都是與人類的創新和開拓意識密不可分的。通過對新聞事業發展中科學的分析和總結,讓學生了解到我國新聞事業的燦爛與我國的技術和文明對整個世界新聞事業的發展也做出了一份貢獻。“邸報”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專門用于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比羅馬帝國的《每日紀聞》大約早一個世紀;造紙術和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優秀文明創造,早于后期古登堡發明輪轉印刷機,為世界文字的傳播和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動力支持;中國特色主義新聞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新聞理論的重要支撐,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點。
2.新聞的特點
在融媒體時代,人人都擁有媒介,卻弱化了“核實功能”,忽視了信息的真實性,大量不實信息、謠言通過融媒體平臺散布開來,這與新聞本身的特點——真實,是背道而馳的。在教學中,從經典的“華南虎”事件、“紙包子”事件講到2019年“部分字詞改讀音”等事件,強調其關鍵性,從這些虛假新聞中學習基礎的新聞知識,樹立正確的新聞生產原則,堅持真實性導向,反復核實信息源,對所發信息負責,對所傳信息負責,對受眾負責,客觀如實地反映現實所發生的情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誠信待人待物,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堅持理想信念,共創和諧的生活。
3.新聞事業的功能
新聞事業的一般功能是溝通情況,提供信息,是一切功能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新聞事業還具有宣傳、輿論引導與監督、贏得利潤、提供娛樂等作用。融媒體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盡享世界各地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青年群體過分崇拜西方與外媒,不假思索地完全認同外媒的觀點,卻排斥我國媒體的宣傳報道,例如香港的暴動事件,參與的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分析這些報道和事件的具體做法,幫助學生區分傳播與宣傳,識別外媒報道中的不良意圖,理解西方的宣傳概念已經“污名化”,換用一些其他的形式代替宣傳,莫要無端拒絕我國的宣傳報道形式。另外,外國主流媒體在報道過程中的偏頗與不實,特別是涉及少數民族和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時,他們運用“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等方法,傳播了大量對我國產生負面影響的報道。如何幫助學生合理辨析報道中的不實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不跟風,不盲從,如何引導利用對外宣傳,表達我國對公共事件的看法,做一名合格的、理性的中國大學生也成為教學中的重點。
同時,舉例分析不同時期我國優秀的宣傳報道作品,在作品中,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所做的努力和奮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了道路,帶來了希望,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勇敢、勤勞及智慧,應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自信、自豪。
4.新聞的受眾
融媒體時代,受眾具有普遍性,作為未來新聞從業者的學生,要關注到新聞受眾地位的變化,這就需要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在教學中運用PBL模式(問題驅動教學法)教學,積極引入前沿理論內容與實際案例相結合進行講解,例如,新聞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從“把關人”到“守門人”到“尋路人”,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跟受眾地位的變化有沒有關系,同融媒體發展關系是什么,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索和思考,在關注地位變化的同時,考慮到時代背景的改變給受眾地位帶來的影響,辯證地分析問題,創新性地解釋與回答。而作為普通的受眾一員,要根據變化作出適時的反應,勇于接觸新事物,學習新事物。
5.媒介融合的發展與趨勢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近期新聞研究關注的重點,在最新一版由李良榮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的《新聞學概論》教材中,直接把“中央廚房”式的管理模式單獨成章,其重要性可想而知。2014年8月,媒介融合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勢不可擋,傳統媒體的轉型勢在必行。媒介融合在西方推行較早,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和方法,但是推進媒介融合要立足于中國現實情況,解決中國問題,不能生搬硬套,需結合中國實際。
在教學中,選取了兩次習近平的講話節選進行講解和分析,一則是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指明了我國現階段的幾種風險和應對方法。通過認識這些風險,大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與我國的風險,更要培養其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風險意識,問題意識與批判意識,做一名合格的好學生。
第二則是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更是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多次強調了融媒的重要性,要強化互聯網思維,維護網絡安全,在網絡空間里凝聚共識,傳遞正能量,用好媒介,做好媒介融合,最終建立“四全媒體”。作為有專業理想的學生,更是要從專業的角度解讀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因為媒介與政治是息息相關的,不能脫離政治去談媒介融合,這是不切實際的,結合我國的媒介融合的目標,在了解世界媒介融合的發展態勢的同時,深切地為我國媒介融合貢獻自己的力量,樹立正確的媒介觀,逐漸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養。
(二)教學方法與技巧
1.結合網絡智媒新技術,開啟多元教學模式
融媒環境下,新媒體與其App的不斷開發,新平臺和新技術將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生動形象的有效傳達成為關鍵。新聞學概論的課程內容理論內容居多,枯燥無味,但勝在時政案例頗多,且含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例如,我國的宣傳有多種方式,很多縣村在宣傳國家政策時常用標語、條幅,還有一些地區為了反腐倡廉專門建立了警示基地,但這些地區通常距離較遠,學生在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展現,也可通過3D和VR技術,大大增加教學的實踐性和趣味性,也緩解了教學資源的緊張,拓展教學空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后,對于難理解的和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通過網絡直播平臺現場答疑,既解答了問題,又寓教于樂,拉近了師生距離,培養學生健全的交往觀。還可利用空余時間錄制微課,將思政知識點蘊含其中,放入固定的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進行點撥,加固知識點,拓展學生學習的思路。
對于教學效果的驗收,在課程進行中,采用全新的測試模式,設置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結合的題目形成問卷,每題分數、總分、答案固定,采取掃描二維碼的形式,學生可自行檢測,查缺補漏;教師也可查看每一位學生的分數,觀測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自身的專業教學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
2.貫徹“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益于知識的主動吸收與學生的自我意識的培養。在教學中,根據教學主題的不同,可選擇主題辯論賽、現場采訪模擬、新聞播報與點評等多種形式的課堂與課外活動。增設熱門話題的“新聞發布會”,學生自主演繹與研討,爭取覆蓋每一位學生,保證學生的參與度與活躍度,理性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中的矛盾問題,洞察社會形態,觀察社會冷暖,提高社會自知力和社會的責任感。
3.關注個性化成長,定制個性化課程
全新的融媒體時代,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對待課堂的態度均有所變化。傳統的課堂在既定的框架下授課,單一的教材、內容、形式,學生雖共同完成了課堂內容,卻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的接受程度與需求。在教學中可以多構建板塊興趣模式,通過網絡或者學習興趣小組呈現,學生可以因人而異地選擇學習,增加群體課程之外的個性化教學活動,教師進行個性化的點撥。
三、結語
融媒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任重道遠,探尋新聞學概論課程中思政元素路徑的意義在于,學習新聞學概論課程的學生大多是未來新聞從業人員,肩負著新聞宣傳、引導社會輿論、向社會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職責,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基地,更是社會教化的場所,通過專業知識的有效傳達,強調核心價值觀的創新式引領,做到專業中育人,將專業知識與個人的發展、國家的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而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新形勢尋找多元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對專業課內容的熱愛,進而達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
收稿日期:2020-3-7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2020年佳木斯大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專項課題(szzx202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迪(1988—),女,安徽宿州人,講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傳播、網絡傳播、媒介素養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