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哲 廖力
【摘 要】調查顯示,我國5—16歲的學生中約有14%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在大學生中約有60%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心理發展與身體的成長有著緊密聯系,心理健康課程對小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立足心理健康教學實踐,對身心核心素養進行闡述,并且重點探究有效的培育方法,以期能夠為心理健康教學發展做出貢獻,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心理問題;心理發展;核心素養;培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R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1 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所謂心理健康,從基本內容上而言,是學生個體與其所生活的環境之間存在良好的關系,從本質上而言,是指學生個體能夠對自己的生命活動“做主”,從學生的現實表現而言,心理健康就是學生能夠以健康的方式學習和生活,實現心理層面的健康成長。心理健康的衡量指標較多,包括情緒穩定、人際關系和諧,還有人格方面的完整與獨立等等。
學校身心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理念之一,是身心教育的具體化,以心理學為依托,借助相關技術理論,植根于學校工作,包括日常管理和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身心教育,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心理素質良好,身心能夠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2 身心健康核心素養內容
新課改指出,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核心素養包括自我認知能力素養、良好的人際關系素養、調節情緒素養,還有健全完整的人格素養,此外還包括生理素養,即身體素養。核心素養培養既是保證學生能夠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又反應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培養核心素養也是新課改的要求,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在身心健康素養中心理健康素養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在針對于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核心素養培養,應該將重點集中在心理素養上。
3 身心健康核心素養培育方法
3.1 從小學到初中貫穿心理健康課程
核心素養內容較多,需要長時間不間斷的教育教學,才能實現培養目標,因此必須將心理健康課程貫穿學生的中小學學習當中。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無論是生活還是經驗都相對簡單,猶如一張白紙,因此在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課程教育,能夠從學生心理問題的初期進行干預,對不健康心理進行引導,將心理問題扼殺在搖籃當中。隨著學生的成長,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新的心理問題,學生心理問題的程度也會逐漸加深,因此在中高年級直至初中應該繼續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積極心理學為目標,挖掘學生潛能,幫助學生培養生活情緒和興趣愛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和健全人格,從而實現對學生身心健康核素素養的培養。例如,低年級小學生初入校園,因此要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學校生活,并且對學生自身有一個身份上的認識,即自己是一名學生,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培養學生學習態度素養,以及健全人格素養。初中時學生進入青春期,此時要將重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及情緒調節上。
3.2 舉辦身心健康教育活動
身心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因此,如果在進行身心教育過程中,不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不針對學生存在的身心問題,不考慮周圍環境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則無法實現身心健康核素素養的培養。馬斯洛曾說,人的需求若是長期得不到滿足,則必然會產生消極反應,學生亦是如此。與其他學科不同,身心健康教學不是將傳授知識為目標,而是將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培養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核心素養為追求。鑒于此,教師和學校要以學生為主體,有目的的組織身心健康培育活動,需要注意的是,活動要有針對性,要做到“對癥下藥”。例如,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多數學生與父母之間可關系可謂是“針尖對麥芒”,生活中學生與父母之間矛盾隨處可見,雙方溝通較少,由此引發的學生心理問題較為嚴重,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父母與“自己”針對是早起學習還是晚睡學習這一爭論進行溝通,通過在學校中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父母的難處與用心,明白自己與父母所處角度的不同,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多的理解父母,教師也可將活動中學生展露出來的想法傳遞給學生家長,實現學生身心健康核心素養的培養。
3.3 組建優質的師資力量
學生身心健康核心素養的培養,課堂是主陣地,尤其是心理健康課,而心理教師則是核素素養培養的直接培養者,奮斗在核素素養培養一線,因此,可以說心理教師是直接影響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最重要因素,決定著培養目標的完成性。因此,組建優質的師資隊伍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根據國家教育要求,學校至少要有一名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同時,還不斷增加校內心理教師的數量。從當前中小學教師情況看來,多數學校的心理教師是非專業教師,多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兼任,教師由于專業知識的缺少,因此無法真正了解心理問題的根源,也無法采取有效措施,因此無法開展專業的身心健康課程。當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核心素養培養的當務之急就是組建優質的師資力量,形成專業教師為主,專職教師帶兼職教師的格局,在保證專業教師量的同時保證教師隊伍質量。
3.4 家校社三方合作加強心理干預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的行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中小學生的心理會受到家庭、學習,還有社會的影響,可以說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是學生自身的問題,而是受到多方環境影響形成的,尤其是時常爭吵矛盾較多的家庭,以及僅重視成績忽視其他方面的學校環境,還有不良的社會環境,都會影響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家校社的三方聯動,首先是學校與家庭,因為學校有著專業的教育理念與方面,因此學校應該主動聯合家長,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培養身心健康核素素養。例如,在心理健康活動過程中,學校可以將學生的監控視頻發送給學生,家長也可以將自己與學生在家庭中的相處與問題告知教師,尋求教師的幫助,雙方共同努力,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更好的適應學校生活,形成健康積極完整又獨立的人格。
參考文獻
張艷麗. 幼兒園教師健康素養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6.
陳艷莉,宋學香,寇海燕,余淑芳,魯惠玲,翟燕,祁宏.健康素養干預對養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及身心健康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6,24(0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