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摘要: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推進網絡扶貧的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發布,給貧困群眾推開了一扇大門,加快互聯網普及,利用農村大數據精準扶貧、精準扶智、遠程教育、精準醫療等可明顯提升扶貧攻堅質量,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對2020年全面脫貧意義重大。網絡扶貧是一場創新性工程,網絡硬件設施是基礎,提素質、強技能是軟實力,大數據平臺是精準扶貧的基準和保障,網絡扶貧空間建設是網絡扶貧的創新模式。此外,多部門、多種支持條件協同配合,才能最終實現高質量的脫貧。
關鍵詞:網絡扶貧;精準扶貧;網絡扶貧空間;基層黨組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這一論述為我國新時期的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也明確提出:“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構建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如何讓更多的貧困人口通過互聯網享受到優質公共服務,提高脫貧質量,實現可持續脫貧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網絡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進入脫貧攻堅沖刺期。到2020年,要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實現六個精準,時間緊迫任務重。必須在現有脫貧模式基礎上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辦法,堅決打贏攻堅戰。網絡扶貧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創新扶貧模式,加快農村脫貧、實現農村信息化、鄉村振興的有利途徑。通過拓展網絡覆蓋工程,建立信息一體化的農村網絡扶貧云平臺,集中政府、企業、貧困村等各種政策、資源等各種信息,提高數據分析對比能力,給扶貧政策提供精準、有效、可信任的數據支撐,助力精準扶貧。
二、“網絡扶貧”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一)貧困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落后,城鄉數字鴻溝大
農村信息化建設緩慢,網絡覆蓋不全,即使移動、電信、廣電網絡光纖入村,但真正有意愿開通網絡的農戶寥寥無幾,更別提貧困戶。即使各大運營商已經逐步降低了網絡資費,但對貧困地區人口來說力度還不夠大。此外,農村留守人口大多是老、弱、病、殘、孕和兒童,青壯年人口較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主動擁抱互聯網的意識不強。因此,導致城鄉數字鴻溝比較大,人民群眾對互聯網發展成果實質上還是共享不夠。
(二)貧困人口大多地處山區,位置偏僻
當地有特色農產品,有優美的風景資源,但是因為信息無法有效及時互通,宣傳不夠,導致當地的特色農產品滯銷、旅游等資源優勢不被外界知曉,阻礙了當地脫貧和經濟發展。
(三)貧困地區環境閉塞,村民基本文化素質、勞動技能欠缺
貧困人口整日為生活奔波勞作,健康狀況普遍不高,影響了他們脫貧致富的能力。 農村70年代及以后出生人口,或者通過上學、或者外出打工,絕大多數在城市生活。因此貧困地區村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大多小學或初中畢業,極少高中畢業。國家政策一般通過電視或者基層黨組織傳達。留守貧困地區網民大多只會用手機進行娛樂和日常基本交流。更深層次的網絡應用,比如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并未普及,使得互聯網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并未被真正挖掘出來。農村貧困地區人口網絡相關知識缺乏,信息化人才少且缺少培訓進修的機會。
(四)貧困地區扶貧對象識別不夠精準
扶貧資金擠占、挪用、層層截流、虛報冒領和揮霍浪費等扶貧資金違規使用情況在現實中依然存在。重復扶貧和扶貧不足并存:有的家庭,子女有工作,自己有生意,卻還在享受扶貧款;有的家庭老弱病殘,生活艱難,卻沒有得到幫扶。這種現象,最終會引起村民對國家政策的不滿和對政府的不信任。
三、發展網絡扶貧的對策,以陜西為例
(一)強化網絡信息化建設,為網絡扶貧打好硬件基礎
要想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創新脫貧攻堅,首先就得鋪好通往互聯網的路,強化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只有信息化基礎設施到位,貧困人口獲取信息的主動性才會增強,政民溝通才會更加通暢,才可以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將大量優質農產品銷往城市,鄉村旅游,文化產業,智慧農業等農業新業態才有發展的平臺,農村經濟才能活躍。因此,工信部對貧困村更要加大電信普及和提速降費專向行動,建議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網絡流量減免。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大力推進貧困戶人口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建立求學圓夢信息化服務平臺,以優質網絡學習資源服務于貧困人口。陜西省略陽縣仙臺壩鎮任家院村養殖戶,將無線網拉到養烏雞的山溝溝里,并且安裝網絡攝像頭,通過網絡銷售系統實時直播烏雞生長過程,讓烏雞和消費者面對面,銷量大幅增加。是互聯網讓山溝里飛出了金鳳凰,使扶貧效果和質量大幅提升,使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增強。目前,略陽縣行政村和社區,有95個電商網點,已使80%農戶受益。陜北有蘋果、陜南有茶葉、渭南有水果、戶縣有獼猴桃、滬太八號等優質的農特產品,都可以參考略陽烏雞模式,實現從生產端到流通端到終端消費者一網打盡的模式,給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二)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促扶貧更加精準,扶貧資金使用更安全
精準識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只有先精準識貧,后續的扶貧才更有針對性,才能更好完成早日脫貧的目標。陜西省咸陽市精準識貧走在前列。早在2017年,咸陽市就建立了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至此精準扶貧真正落地,可以快速將公安、教育、財政、衛生、民政、住建、國土等業務部門的書記和扶貧基礎數據進行比對,使得準靜脫貧更加有據可依。通過對當年建檔立卡貧困戶篩查,累計發現疑似問題數據6萬余條。安排專人實際跟蹤核查,保證實際情況與國網系統,紙質檔案、貧困群眾口述,幫扶隊員掌握情況一致。
咸陽市通過建立扶貧資金“互聯網+”監督平臺,實現扶貧資金透明公開運行體系,不斷加強扶貧專向資金管理,促進扶貧專向資金安全使用,杜絕跑冒滴漏,使得扶貧專項資金效益最大化。通過此平臺可以對扶貧資金撥付和扶貧項目落實進行全流程監管,扶貧項目查詢、政策咨詢、監督投訴、資金兌付等操作都可在平臺完成。實現事項辦理不出村,群眾通過一號一卡便捷查詢、全程服務,實現從市、縣、鎮、村扶貧收支筆筆曬在網上的陽光扶貧,從撥到建到用層層數據算賬。該平臺通過互聯網將大數據用活,通過數字清單、地圖服務、VR全景、航拍影像等多種手段,將扶貧數據輕松裝在幫扶干部的口袋里。平臺在旬邑、淳化、永壽、長武四個摘帽貧困縣推廣效果良好,2018年8月月底前已在全市范圍運行。
(三)借力網絡提素質、強技能,為網絡扶貧打好軟基礎
扶貧的主體是貧困戶,因此要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要實現輸血救助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轉變,讓貧困戶正確處理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系。首先就要調動貧困戶積極性,先扶志,扶智,激發勤勞致富、自力更生精神,激發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確保扶貧效果可持續發展。縣級網站可以開辟專門的空間給各個村,由每個村子里懂網絡的人專人負責管理,通過網絡開設道德講堂、脫貧技術講堂,同時建立村級微信群、微信公眾號。講堂內容可以從網絡下載道德講堂、文明村創建、脫貧模范等相關資源,可以請農業技術專家或種田能手定期遠程網上講座,也可以請自己村子里的文明戶、脫貧典型村民進行經驗宣傳,并且村干部必須定期宣講,形成一種自主網絡學習常態,將扶志、扶智課堂常態化,增強貧困戶文化素質和自身技能,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拓寬增收渠道,啟迪貧困戶脫貧智慧,提高扶貧質量。我省蒲城地區金銀花、黃花菜廣泛種植,將專家種植經驗借助網絡講堂、微信、微博、或者微信群進行信息共享,整個地區脫貧技能快速得到大幅提升。平利縣通過遠程教育,將茶葉、絞股藍、臘肉、蜂蜜等農副產品的包裝、設計、營銷的技巧,由網絡一端的教授、設計人員傳授給當地電商創業人才,助力返鄉人員創業,給貧困戶產品銷售打通對接橋梁,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
(四)加快貧困地區農產品網上扶貧空間建設,創新脫貧攻堅新模式
產品最終要面向市場才能產生收益,因此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途徑的暢通至關重要。積極支持農戶發展具有鄉愁和民俗特色的傳統鄉土產品和手工藝品制作。建立貧困地區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促產品和消費者對接更加精準,對陜北陜南偏遠山區的貧困戶脫貧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各地區可以因地制宜,創新脫貧模式,助力脫貧。
陜西省安康市地處山區,貧困人口占比大,創新扶貧方式,在網絡扶貧方面成效顯著。建設安康扶貧空間,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建立三大服務平臺,不僅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創業、還解決了產品銷售難、技術培訓三大問題。就業服務平臺架起勞務需求和用工需求的橋梁。產品銷售平臺,采取三種銷售渠道,架起貧困戶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橋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提升監管效能,實現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線上線下融合,通過安康扶貧空間中各縣區的體驗館、專業館及VR場景體驗,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協同銷售。扶貧培訓平臺,給貧困戶新產業發展和扶志、扶智之間架起需求橋梁,成為脫貧加油站。
(五)多種支持條件協同配合,提升脫貧效果
政府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建立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大扶貧格局。大力倡導消費扶貧模式,深化外省、特別是東部省份和陜西扶貧網絡協作,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促進陜西脫貧攻堅整體發展。互聯網企業應依托技術優勢,從信息、產業等不同緯度賦能貧困地區。目前,政企聯合的精準扶貧模式已在淳化落地。基層黨組織應充分發揮脫貧攻擊堡壘作用,做好貧困戶的管家,抓黨建,明思路,調結構,興產業,促增收,助脫貧,建立黨支部加合作社加貧困戶管理模式。陜西高校眾多,應發揮科教優勢,通過遠程教育加大貧困地區鄉風文明建設,校園老師培訓、人口醫療、健康衛生知識普及,提高貧困人口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素質,激發他們自強不息,扶困濟困的美德,振奮信心和決心。各大媒體應利用新媒體準確解讀黨和政府扶貧開發的決策和部署,政策措施,報道各地區各部門精準脫貧的豐富實踐和典型人物先進,講好扶貧故事,傳播中國扶貧聲音和理念。農業科研機構應充分發揮網絡優勢,組建專業技術培訓隊伍,對技術含量高的相關扶貧產業進行遠程技術跟蹤指導,和貧困地區建立長久合作幫扶機制。
四、結語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正在向農村、向貧困地區滲透,貧困人口開始一步一步享受到互聯網的發展成果。互聯網助力脫貧的大門已經打開,貧困人口的精神面貌,脫貧信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漲,網絡扶貧的良好效果和示范效應在一步一步擴大,相信在各行各業共同努力下,在網絡扶貧的助攻下,扶貧效果一定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建設網絡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解讀[EB/OL].[2020-01-01].http://country.cnr.cn/snsp/20180615/t20180615_524271571.shtml.
[2]今年寬帶網絡將覆蓋90%以上貧困村 總投資超400億元-經濟-香巴拉在線-甘南日報[EB/OL].[2020-01-03].http://www.gnxblzx.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6&id=15197.
[3]腳步鏗鏘脫貧路 眾志成城拔窮根——咸陽市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側記[EB/OL].[2020-01-05].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10/14/content_374766.html.
[4]咸陽.大數據助力脫貧攻堅 新技術實現智慧扶貧[EB/OL].[2020-01-07].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8-05/20/content_15819580.htm.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