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榮
摘 要:數學日記是指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學習體會。數學日記的引入,能培養與提高學生數學方面的能力。從實踐中發現,數學日記可提高小學生數學交流能力、反思能力、學習興趣以及數學素養,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關鍵詞:數學日記;小學教學;影響;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0-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58
數學日記能達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交流意識等目標。通過數學日記,學生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能向教師反饋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流意識。學生通過寫數學日記,能有效反思自己數學學習中的問題,發展學生的反思意識。
一、數學日記對小學數學教與學的影響
(一)數學日記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數學新課程標準在闡述思維能力時“要求學生合乎邏輯地、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數學交流能力就是學生將自己在學習基礎知識、掌握技能技巧過程中“想到的”“說”給別人“聽”,對問題發表看法,講道理,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能力。小學生一般進行數學交流的時間是數學課堂上的少許時間,數學日記給小學生提供了另一個數學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自由自主地表達與交流。數學的一大特點就是邏輯清楚、簡潔明了,小學生寫數學日記,不僅有助于邏輯思維的培養,使思維過程更加清晰,也學會了這種簡明的表達和交流思想。
(二)數學日記給予了學生反思的空間,增強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本來就是分不開的兩兄弟。學生一味地學習,而不去反思的話,學習成效不會很好。數學日記能讓學生對課堂內容作回顧與反思,對當天作業作反思,對單元、期中、期末測試作反思。學生針對自己各方面的問題進行自省,是哪一方面能力的欠缺,及時進行自我督查和自我改進。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師評講題目或者試卷時,學生如果發現自己的答案和教師的不一樣,就會立刻改掉答案,完全不去想我為什么會得到這樣一個答案,我的思維和教師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僅僅是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而失去了做題的意義。因此,反思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也就是讓學生寫數學日記,給予學生反思空間的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三)數學日記豐富了學生的數學文化,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滲透數學文化對學習數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教師應從各個方面滲透數學文化,課堂教學、課后拓展等。數學日記則是學生數學文化積累園地,學生可以積累有趣的數學故事、數學問題、數學游戲、偉大的數學人物,感受一些歷史名題的數學思想,數學人物的科學精神,數學游戲的深層意義等。當數學文化真正融入數學學習中,學生便會感受到數學真正的內涵和意義,數學素養也會得到提升。
(四)數學日記為師與生搭建了一座橋梁,拉近了師生的距離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學生通過數學日記,寫出自己對教師教學方法,對學習模式的評價,寫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學習數學的感悟和體會等。教師了解了學生所想,有助于小學教師及時發現學生課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有助于小學教師發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教學方案;有助于小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有助于教師反思教學,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與改進,推動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五)數學日記聯系了數學與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陶行知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數學源于生活,學習數學也不僅僅只在課堂,生活中處處都是數學的殿堂。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提出并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學習數學的價值。而課下還有更多等待學生去發現和感悟的生活問題。如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后,學生便可以自己去走一千米,看看要走多長時間,或者走多少步,記錄下來,在心里建立起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概念。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數學日記,讓數學日記成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紐帶,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將大大提高。
二、數學日記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數學日記的認識不夠
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數學日記的時候,往往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起筆,因為通常日記都是語文作業。因此一開始的日記,往往是記流水賬的形式或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完全沒有重點。例如,學生一這樣寫道:今天數學課教師教了兩位數加兩位數,我以為很簡單,可一上來就有好幾種加法。我只好認真聽講,回家也認真完成了作業。學生二這樣寫道: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教師讓我們去公園走1千米,爸爸媽媽和我去公園走了1千米。1千米可真遠,1千米等于1000米,1厘米等于10毫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同學們,你們知道了嗎?多數學生開始的數學日記都是如此,這都是對數學日記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到位的原因,教師應加強學生對數學日記的理解。
(二)教師指導不夠全面
很多教師都嘗試過數學日記這一教學模式,簡單地講解或者讀幾篇范文就讓學生寫,最后效果不理想就放棄,卻沒去深入地探索指導方法,從各個方面去深入挖掘數學日記的價值。數學日記能多方面多角度地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從各個方面來指導學生。
(三)評價和反思不及時,不徹底
數學日記具有時效性,往往是當堂或者當天學生的重要感悟。教師如果不及時評價與反思,過了這個熱度,就失去了火候,就達不到當時的目的,失去了寫作的意義。而就算是及時給予了ABC的評價,教師不作及時徹底的反思,把從數學日記中接收到的信息設法應對解決,那么學生和教師所做的就都是徒勞。因此及時徹底的評價與反思是數學日記的關鍵所在。
三、數學日記的指導策略研究
(一)加強學生對數學日記的理解
一開始,教師可以讀幾篇范文,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數學日記,數學日記可以從哪些方面撰寫。之后可以以學生寫得比較好的日記作為模范,讓學生模仿。最后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寫出各具特色的數學日記。
(二)精心設計寫作內容
1.回憶日記,是指學生回憶當天所學知識、影響深刻或者精彩的片段,有目的地記錄和整理知識點,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和復習,達到鞏固和內化的目的。小學數學課堂,很多學生沒有記筆記的習慣,學生學習知識,通常就是靠課堂上的短暫記憶,如若不及時鞏固,很容易忘記,因此寫回憶型日記,就是要訓練學生有條理、清晰的思維,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語言,把知識點或者公式寫下來,建構和內化數學知識。這一類數學日記,通常在教授新知識以后安排學生寫。
2.反思日記,是指在單元、期中、期末測試后,根據自己的問題,反思問題出現的原因,記錄下來并自我監督糾正,或者每天學習后的思考。學生不斷自我反思與自我監督,學習成績自然會有所提高。
3.生活日記,是指生活中發生的一點一滴有關于數學的趣事,都可以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能發現數學的巨大價值,也能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這一類數學日記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地寫,有發現有感悟的時候,馬上記錄下來。
4.積累日記,是指對數學故事、數學問題、數學游戲、數學人物等有關數學文化的積累。數學文化的積淀,有助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數學的內涵,不僅是會計算會做題,而且是達到真正學習數學的意義。
5.交流日記,是指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評價和想對教師說的話等等,都可以以數學日記為媒介寫下來。或者是有想和教師或者同學交流的數學問題,都可以寫下來。通過寫這類交流日記,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還可以增進師生感情。
(三)及時徹底的評價與反思
評價的目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數學日記,就是教師搜集學生信息的一種途徑,搜集信息以后,及時徹底的評價與反思,才能達到寫數學日記的真正目的。學生寫完數學日記以后,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評價。教師要及時批改數學日記,掌握學生此次數學日記的整體表現,好的地方提出表揚,有問題及時發現和改進,讓學生不累積學習中的問題,后面的學習也更順利。
2.多樣評價。評價要注重多樣性,不是單方面的打等級。而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每周日記評比。每周從學生的數學日記中選出幾篇優秀的數學日記,作為范文朗讀并提出表揚或獎勵。樹立學生的榜樣意識,讓學生爭做榜樣,學生便會努力寫好數學日記。(2)學生自評、互評。自評是學生對自己所寫的數學日記的評價,互評是學生間的相互評價。這個評價方法有助于學生發現同學的優點和自我的不足,取長補短。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自評和互評中,體驗學習的過程,增強了學習的動力。(3)建立成長記錄袋。綜合記錄學生各方面的進步與發展,看數學日記對學生的成績、表達能力、反思能力、數學素養等方面是否有提升。寫數學日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是三兩日能達成效果的,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堅持和努力,才能有所進益。
3.自我反思。數學日記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有影響,對教師教學也同樣有益。前提是對接收到的信息能自我反思,對學生的問題,思考如何改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或者手段來解決。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二者缺一不可。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和具體缺陷,將這些設計到教學中,學生接受起來更加容易,教學效果也會更好。總之,數學日記可以促進學生不斷進步、教師不斷發展,是一個十分可取的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孫旭花.美國數學教育中的“數學日記”[J].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
[2]劉艷云.數學日記的反思[J].數學教育學報,1999(1).
[3]陳玉英.數學日記教育功能的實踐探索[J].數學教學,2017(11).
[4]蔣巧君.數學日記的功能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