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全
摘?要:通過三十余年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我深刻認識到,要教好小學數學,不僅要依靠教師自身素質,依靠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還必須依賴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好農村生活資源。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設情境;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在實際生活中處理數據、計算、推理和論證,為此,新教材編排的內容,也更多地融入了生活實際應用。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根據農村學生思維和認知特點,將農村實際生活融入數學教學中,使數學不再是枯燥泛味的數字計算,而是一門看得見、摸得做、用得上的學科,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一、創設情境,把問題引入到生活中
新課前的導入,創設情境是教好數學的重要途徑,它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教材編排里的情境設計遠遠不夠,我們還應該結合農村實際生活,設計適合農村孩子生活的一些例子。通過這樣情境的設計,利用農村資源等外在的手段達到目的。它可以讓學生在思維沖突中發現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思考。如我在小學四年級下冊,教學“圖形的平移”時,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就是:在方格圖中畫了一只小雞,它前方畫有一條小蟲子,小雞需要通過向前移動多少格才能吃到前面的小蟲子呢?這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境,很自然地學生就能注意小雞很有特征的部位——嘴能吃到小蟲。那么嘴這個點向前平移了幾格,然后我再讓學生觀察小雞的尾巴移動了多少格,學生自然就知道了,圖形的移動除了方向,還有關鍵點的移動,這樣解決問題也容易多了。創設這樣的情境,就是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并帶著問題去分析、比較、探索、領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索并發現問題——圖形平移的方法,在情境中學習,不僅興趣盎然,而且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透徹,掌握起來也更加容易。
二、學習新知,利用好農村生活資源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兩個轉化過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的認知結構轉化;二是由學生的認知結構向智能轉化。這兩個轉化過程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實現。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到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概括、比較、分析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學常用的長度單位時,課前就給學生布置任務,找一根竹條,帶到學校。課堂上,讓每位學生分別剪下1厘米、1分米、1米的竹條,讓學生觀察、比較這幾個長度單位。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就能深刻領會這幾個長度單位表象。又如在教學體積單位時,我利用下班時間,分別制作了四塊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木塊,并帶了12根1米的竹條到學校。課堂上,把四個正方體木塊分發到每一組,讓學生觀察,用手觸摸感受1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在教立方米時,用這12根竹條,讓三個同學經過捆綁,制作了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框架,讓學生真實感受到1立方米的大小。下節課再利用這個框架,丈量教室,長能放八次,寬能放六次,一層就可以擺下48個這樣的正方體,而上面還可以放兩層,教室內的體積大約就是144立方米。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的認知,豐富了表象,同時也體現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老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實際操作,并感知其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習和討論,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練習鞏固新知,結合現實生活素材
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徑,它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境。因此課后練習要精彩有趣,教學中教師根據所學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
(一)練習注重學生層次
設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始終使學生保持高度的學習激情。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班里農村娃劉子琦,帶了一個很大的紅薯來上課,我帶了一把小刀進課堂,他在我指導下演示切紅薯,將一個不規則面的紅薯切成一個長方體。然后將這個長方體讓每一個學生傳看,讓學生觀察后歸納總結長方體的主要特征。課后也沒有布置書面作業,或者死記硬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而是布置了回家用竹條,做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并用泥制作一個正方體,第二天帶到學校。不同層次的學生基本上能夠完成,盡管有的做起來不標準。學生在操作練習過程都能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讓每一位同學用硬紙片裁剪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種類不限。然后在課堂上自己剪下三角形的三個角,將這三個角拼在一起,組成一個平角,學生在操作中都能牢記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度。練習時,學生很快就能解決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一個銳角求另一個銳角,等腰三角形知道底角求頂角的情況。
(二)練習注重趣味性
布置練習時,我盡量貼近日常生活中應用較廣泛的題目,通過趣題和多形式的練習,使學生變知之為樂知。比如:三角形分類的練習,讓學生在本子上畫一個三角形,要求這個三角形要有兩個鈍角。學生畫來畫去都無從下手時,個個冥思苦想。這時我說出“畫不出來”的理由,學生們恍然大悟。在畫圖這個過程中,學生永遠地記住了一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最多只能有一個鈍角。
四、應用新知,深入生活
數學學習的目的,在于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面積時,我帶學生到操場上去測量籃球場的長和寬;在教學平均數這一知識點時,在課堂上親自和學生一起測量班上十來位同學的身高,要求學生計算這些同學的平均身高;在學習折線統計圖時,我讓學生繪制自己單元測試成績統計圖。
當然,教學是多元化的。結合農村生活實際,利用農村生活資源,提高學生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有農村的鄉土特色和優勢,利用好這些資源,農村數學教學照樣能出類拔萃。
參考文獻:
[1]韋有奎. 農村小學幾何圖形教學之我見[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6).
[2]田福燕. 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教學中如何凸顯學生主體意識[J]. 新課程·小學,2014(10):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