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海
摘?要:情境教學法的創設是新時期教育環境下展開課堂實踐活動的迫切需要,因為創設情境教學法可以將學生的心緒帶入到既定的環境當中使其主動學習。因此,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我們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近期的發展情況,創設合理的情境教學法,促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提升初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化學;情境教學法;問題情境;直觀情境;生活情境
在傳統教學時期,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并不廣泛,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所創設的教學方法也都是千篇一律的,所以才會使得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習水平以及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始終未能得到提升。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初中化學教師,我們要深入了解情境教學法,在對學生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于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法,發揮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優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目標。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在初中化學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方法一直存在,但是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沒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否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只是擺出了一個或多個問題讓學生在沒有頭緒的情況下解決。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期教育環境下的初中化學教師,我們要懂得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經歷問題的探索過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金剛石、石墨和C60》這一節時,首先,我對學生提問道:“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什么?同種元素是否能夠組成不同的單質?”從而以復習提問的方式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然后,我結合實際生活對學生提出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了金剛石、石墨和C60中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之后,我帶領學生經歷了木炭、活性炭對紅墨水的吸附性實驗,進而引導學生以對比實驗的方法解決了相關的實際問題,加深了學生對碳單質的認識。最后,我引導學生歸納了金剛石、石墨和C60的不同性質,組織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刺激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不斷進取的探索精神,從而充分達到了提升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任務。
二、創設直觀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從課堂中有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直觀情境的創設就逐漸成為了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而對于化學這門十分有趣的學科而言,直觀情境的創設更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趣味性。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初中化學教師,我們要懂得在課堂上創設直觀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學習的過程,從而實現綻放初中化學精彩課堂的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金剛石、石墨和C60》這一節時,首先,我以多媒體技術為學生介紹了自來水廠的凈水流程,在直觀情境下初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我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教材內容,使學生知道了凈水的方法,又在幫助學生了解了純水與自然水的基礎上使其初步掌握了吸附、沉淀、過濾等凈化水的方法。之后,我帶領學生經歷親自動手進行水的凈化的實驗過程,讓學生感受到了化學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最后,我以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與水相關的視頻,組織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以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其有了對水的進一步認識,從而充分實現了初中化學課堂的精彩綻放。
三、創設實驗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實驗是深入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但是在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年代,有許多教師并沒有加大對實驗教學的重視力度,以致于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也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基于此,作為一名處在教育資源豐富環境下的初中化學教師,我們可根據教學的內容不同創設相應的實驗情境于課堂之上,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構建出高效的初中化學課堂。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實驗活動3 燃燒的條件》這部分內容時,首先,我要求學生聯系自身對生活的認知,思考物質燃燒后對生活的影響和對生活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了這部分實驗的現實價值。然后,我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探析了影響物質燃燒的三個條件,使學生對實驗中的控制變量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之后,我通過為學生講述不同的燃燒現象,指名學生利用實驗原理說出出現那些現象的原因。最后,我簡單做了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歸納了實驗過程,組織學生交流了在這次實驗中得到的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實驗情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了解了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切實構建出了初中化學高效課堂。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受到刺激,更加能夠牽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基于此,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我們要不斷研究教材內容,觀察學生的發展情況,以有效的情境教學法充分實現初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馮玉潔.情境教學法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20):26-27.
[2]趙君會.初中化學情境教學法的具體運用[J].學周刊,2015(0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