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蘭 梁宇

【摘要】本文論述在數學游戲中開發小學生智力的方法,認為小學階段是兒童智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數學游戲是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學習動機的重要途徑,建議教師在數學游戲中培養小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和思維力,從而開發小學生的智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游戲 智力開發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124-02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思維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重要階段,也是兒童智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數學游戲是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學習動機的重要途徑,數學游戲在促進人的認知發展和促進兒童感知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數學游戲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它能夠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知識如果通過數學游戲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助于小學生智力的開發,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培養小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發展智力的動力之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數學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的好奇心在數學游戲過程中被激發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或由學生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答疑解惑。
【案例1】特級教師吳正憲的《平均數》課例
(在開展拍球游戲之前,教師把學生分成2個隊,讓學生自行起隊名并商量拍球比賽的規則,每隊選1名學生參賽。第一輪比賽后,“勝利隊”拍球數為29個,“吳正隊”拍球數為30個)
師:比賽勝利者為“吳正隊”。
(學生不服氣并說明理由)
生1:就一個人能代表我們嗎?應該每隊再選幾個人。
(教師建議每隊選3名學生進行比賽,第二輪比賽后,“吳正隊”拍球數為124個,“勝利隊”拍球數為118個)
師:比賽勝利者是“吳正隊”。
(學生繼續反對,教師提出自己加入“勝利隊”)
師:把老師拍的22個加進來,一共有多少個?
生(齊):140個。
師:今天的勝利者是“勝利隊”。
(學生仍然反對并說明理由)
生2:人數不等時,用總數來比較不公平。能不能比出兩隊總體的拍球水平呢?
生3:人數不等時,可以先求平均數。
(教師問學生平均數的求法)
生4:用拍球的總數,除以拍球的人數。
特級教師吳正憲在教學平均數時組織了拍球的數學游戲,該游戲培養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專注力。首先,吳老師組織學生玩拍球游戲,讓學生給自己所在的隊伍起名字,讓學生決定比賽的玩法,學生興趣大增,數學游戲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其次,在每隊只有1人、3人比賽時,吳老師并沒有提出這樣的比賽規則是否合理,在得出比賽結果后,吳老師直接宣布比賽勝利的一方,學生就注意到了游戲的不合理性,引發矛盾,進一步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學生也更加專注于數學游戲。最后,吳老師也加入比賽,學生又發現了兩隊比賽的人數不等,導致數學游戲出現不公平現象,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中發現了人數不等可先求平均數。可見,學生在參與數學游戲時,很容易在感興趣且比較專注的情況下發現問題、得出結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二、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開展數學游戲時,教師應學會適當放手,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自主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數學游戲中,教師可以提出觀察要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和記錄,進行分析和驗證,從而解決問題。
【案例2】《觀察物體》課例
(1)教師當畫家,1名學生當模特。3名學生分別站在模特的前面、后面、右面,學生說,教師畫。
生1:我從正面看到眼、鼻、嘴。
生2:我從后面看到頭發、耳朵。
生3:我從右邊看到一只眼、一只耳、鼻、頭發。
(教師完成了3幅頭像畫,學生觀察圖畫,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生4:這是誰?
生5:畫的是同一人,為什么不一樣?
(教師反問學生,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看的位置不同、看的角度不同、看的方向不同)
師: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你們相信嗎?
生(齊):相信!
(教師組織學生驗證結果)
師:剛才是5個人一起玩游戲,2個人怎么玩?
(學生提出了兩種辦法:模特不動,觀察者走動并觀察;模特轉動,觀察者不動)
(2)師生示范,教師當模特。
(3)同桌兩人觀察腦袋。
執教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有趣的數學游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教師帶領4名學生一起參加游戲,3名學生各自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模特”,主動觀察并進行口頭描述。其次,教師沒有直接提問,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必須觀察圖畫才能發現問題,在師生、生生交流中,學生明白了觀察的位置和角度的不同導致所觀察到的形狀不同,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最后,為了驗證結論,同桌2人玩數學游戲并相互交換,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數學游戲,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專注力。
三、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蘇聯心理學家加里培林提出了智力活動按階段形成理論,其中第三個階段是有聲的言語活動階段,該階段學生借助自己出聲的外部言語的形式進行學習。學生開展言語活動,物質活動能在表象中反映出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通過語言反映得到訓練。在數學游戲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采用言語活動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相互交流。學生在數學游戲的過程中分析、解決問題,相互補充,提出質疑,經歷了“整理思路—概括歸納—提煉方法”的過程。
【案例3】特級教師黃愛華的《比較數的大小》課例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提出兩個問題:比較數的方法、簡便比較數的方法。
第一輪比賽:學生分為長江隊和黃河隊,每隊派1名代表抽簽,抽到的數先放在個位,依次遞進,直到放滿千位,抽到的數所組成的四位數最大的隊獲勝。
2名學生代表同時開始抽數字卡片:
長江隊:
9
黃河隊:
7
師:這位同學多厲害,一下子就抽到一張“9”。
(有學生說“不好”,教師故意反問)
生:他抽出來的數最大。
師:人家好不容易抽出來一張“9”,你還要說不好?
(學生認為袋子里只有一個最大的數,抽了最大的數,剩下的數就會小,組成的數就小)
師:每個袋子里的數字卡片有0、有1、有2,一直到9,一共有兩套。所以你不要以為抽到9不好啊。抽到9啊,在某種情況下,它是有用的啊。
生:當千位上、百位上、十位上的數都一樣的時候,就只能看個位上的數了。
師(補充):當千位、百位、十位上都一樣的時候,不就看個位了嗎?當然,千位、百位、十位都一樣的情況,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二輪比賽:改變規則,每隊派1名代表抽簽,先抽到的數放千位數,第二次放在百位……抽到的數所組成的四位數最大的隊獲勝。
生:第一次抽到的數放千位上,如果不一樣大,就有可能一次決定勝負了。但是如果相同呢?我們還得看第二次抽到的數,還要往后看。不一樣的話,才能決定。
特級教師黃愛華執教《比較數的大小》一課,由于采用了數學游戲貫穿整節課的方式,可謂“匠心獨運,頗有特色”,真正做到了課堂活躍、趣味橫生。黃老師在開展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游戲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游戲開始之前,黃老師引導學生提出兩個主要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是學生開展數學游戲和學習的有利基礎。在數學游戲過程中,黃老師非常關注學生的過程性體驗,注重學生的理性思辨、積極探索、主動構建。通常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是先從最高位開始比較,而黃老師反其道而行之,先從個位比較讓學生猜,并且在其中某隊學生抽到數字9后,拋出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人家好不容易抽出來一張‘9,你還要說不好”,引發學生的討論,最后學生明白并不是抽到的數越大,整個數就越大,抽到的數大,剩下能抽到的數就小了。黃老師也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補充,學生明白了在數學學習中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當千位、百位、十位上的數都一樣時,個位上抽到9,結果才是最大的,但每一隊在千位、百位、十位上抽到的數都一樣,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不大。在游戲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理性分析、思辨和數學思維能力。在改變游戲規則后,學生也總結出了比較四位數的方法,明白了分類討論的方法: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千位數不同,一局定勝負,千位數相同,再比較百位,以此類推。黃老師充分發揮了數學游戲的作用,學生在有趣的游戲過程中發散思維、理性思辨、概括方法,深化了對數的大小比較的認識與理解,培養了數學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在應用數學游戲的過程中積極發揮數學游戲的教育作用,可以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收獲知識,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以及數學思維能力,開發小學生的智力。
注:本文系2019年南寧師范大學一流本科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論”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吳靜蘭(1996— ),女,廣西賓陽人,教育學學士,南寧師范大學201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育;梁宇(1978— ),女,廣西賀州人,南寧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育及教師發展研究。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