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霞
【摘要】傳統的語文教學編排體系多以閱讀為中心,而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科學合理地進行習作單元的編排,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基本寫作方法的指導,促進學生書面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感受精讀課文具體語言文字的表達特點,學習習作方法,同時將方法運用在“初試身手”中,“習作例文”則充當范例,起到解決學生習作問題的作用。習作單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較強的書面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習作單元;習作方法;表達練習;范例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每當進行習作學習,同學們往往叫苦連天,寫作文變成了學習生涯中大家倍感頭疼的一件事情。2011年,新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給語文傳統作文教學的改革引導了新的方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與內容”中對習作內容和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要求,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現如今,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引領下,“統編版語文教科書”進行了適時的編排,產生了對習作教學有針對性的“習作單元”,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升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基本手段。結合教學經驗,我就統編版教材特殊單元“習作單元”進行了一些摸索和嘗試,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持續發展。
一、通過具體語言文字感受表達特點,學習習作方法
鄭宇老師在《部編教材習作單元“觀察”的特殊性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中說:“從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基本定位出發,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不同于閱讀課文的精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學習表達的方法。”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不能作閱讀課文來進行教學,必須要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表達特點,學習習作方法。以統編版教材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其語文要素是“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本單元的第16課《麻雀》目標清晰地指向寫作,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為“體會和學習作者是怎樣把一件事情寫清楚、寫完整”,細化至教學問題則為“試說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情”。我在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寫一件事情的“完整性”要包含“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并做到詳略得當。筆者再從《麻雀》這篇課文中深入思考“經過”這個部分,由于這個部分在整件事情中屬于詳寫,則可以從此處著手拋出第二個目標性問題“作者是如何描寫‘老麻雀會讓你感覺印象深刻?”同時抓住文中對老麻雀的描述性語句,引導學生體會表達的特點,學習方法:如果“想將事情寫完整”,則需要調動自身的“五感”來寫清楚所見所聞,利用推想和反襯等手法進行更加細致的描寫。
筆者在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學習習作方法的過程,就是學生構建習作支架的過程,學生有了習作支架,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會更容易搭建起習作的“房子”。在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作用就在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習得方法,再學以致用,這才是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正確的讀寫觀。
二、初步嘗試用學到的習作方法,進行表達練習
現如今,學生懼怕習作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學生習作的教與學過程中太過于拔高習作要求以及過分束縛學生習作的思維,讓學生逐漸“無話可說”。讓學生愿意寫,有話可寫,是習作教與學的關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習作”的課程目標有意降低了學生的習作難度,更多地在于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以及培養學生的習作自信。
“初試身手”是習作單元里的小版塊,延伸“交流平臺”的歸納梳理,是讓學生嘗試運用學到的習作方法練習表達的版塊。以統編教材小學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為例,其語文要素是“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初試身手”安排了兩項內容,第一項展示兩幅圖畫——運動會場景圖以及家里老人生日圖,讓學生觀察圖中場景和人物細節,發揮想象,將圖片內容說清楚。第二項是“觀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務的過程,寫下來”,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小場景,更有助于學生把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寫清楚。
以下是本班學生完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初試身手”的作品片斷:
生1:選手們就像出了膛的子彈一樣向終點奔去。剛跑完100米,我就發現其中一個選手臉上已經掛滿汗珠,我似乎聽見他喘氣的聲音,這時的他一定在想:我要堅持,不能讓大家失望。于是他的手臂擺得更快了,腳差點兒沒跟上,險些被超過。在拉拉隊員的吶喊聲中,他越跑越快,終于跨過了終點,獲得了第一名。
生2:媽媽對“擦玻璃”這件事情似乎非常地執著。有一次在家庭大掃除的時候,輪到媽媽擦玻璃,她首先盛了一盆清水,倒入了玻璃清洗液,將一條干凈的抹布放進水里濕透又擰干了之后,她開始了。她喜歡往一個方向擦,一邊擦還一邊哼著小曲。當一塊玻璃擦完了之后,她拿出了舊報紙,開始在那塊已經干凈的玻璃上來來回回使勁地擦,還時不時在玻璃上哈氣,這個過程非常漫長。當她完成擦玻璃這個“壯舉”時,便插著腰滿意地看著玻璃笑。
由學生作品展現出來的內容,體現了學生習作的自信。通過“初試身手”的兩項練習,學生初步掌握“怎么把一件事情寫清楚”的方法,體會到了寫作片段的樂趣,為單元習作打下基礎。
三、利用“習作例文”為學生提供范例,解決習作問題
“習作例文”作為范例,給學生以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繼續體會“怎么把事情寫清楚”的寫法,也可以指導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習作例文解決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統編版教材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其“習作例文”為《我家的杏熟了》與《小木船》。《我家的杏熟了》是一篇記敘文,作者將奶奶“分杏”這件事,按照事情發展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寫清楚。我在習作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旁批進行思考,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學習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對人物的動作、語言進行描寫的方法。《小木船》圍繞著“我”因為“小木船”而與好朋友陳明鬧矛盾的事情來寫的。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提示學生根據旁批的內容學習如何把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寫清楚,而不重要的內容簡要交代即可。再讓學生根據“習作例文”想一想打算按照什么順序來寫自己選擇的事情,或是要重點寫哪些內容。
在學生完成習作之后,“習作例文”的范例作用也很重要。在交流評價階段,我會根據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例文中的相關段落的寫法,幫助學生。例如針對部分學生可能存在的“不能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將事情敘述清楚”的問題,則可以選擇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中有價值的部分——第五自然段的起因、第六至八自然段的經過以及第九自然段的結果,以文段對比的形式出示給學生理解: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按照順序交代清楚,則整件事情就能完整地展示在讀者的眼前。又如,四年級學生經常會出現的“詳略不當”的問題,則可以根據《小木船》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突出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讓學生明白,不重要的內容可以簡單交代。
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習作單元,與以往的教材相比較,更集中、更系統、更有針對性,更能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也讓老師能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比較方便實施教學。我所帶的班級是第一批從一年級開始使用統編教材的學生, 經過統編教材四年的學習和熏陶,學生們對習作更加有興趣,在習作上更樂于去表達,語言辭藻既優美又充滿童趣和生活味。習作的教與學本身就是一個教學大命題,需要教師和學生不斷地去鉆研教法和學法,不斷地去探究新的方向,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鄭宇.部編教材習作單元“觀察”的特殊性及需要注意的問題[J].小學語文,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