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當前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的現狀,論述農村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方法,提出強化師生古詩文知識儲備、將古詩文連接傳統文化、體會古詩文情感等教學建議,從而通過古詩文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古詩文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103-02
在倡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利用古詩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學詩詞底蘊、高尚的愛國情懷、勇敢擔當的個人品質等,應該成為教師著重思考的課題。由于古詩文內容與當前學生的生活語言環境有差距,學生對古詩文中描繪的場景和情感表達有陌生感,加之學生的古詩詞知識儲備較少,情感共鳴交流少,很容易形成理解障礙。基于此,本文首先對核心素養的含義及農村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意義做簡要闡述,并分析當前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最后根據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核心素養的含義及意義
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教育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在核心素養理念中,學習力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其分為實現力、思考力、創造力三個層次。核心素養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綜合性工程,它不是對各學科任務的細分,也不是各個學科的單打獨斗,而是采用全新理念將學科進行有機、深度的融合,不斷提升學生綜合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古詩詞是語文教師滲透德育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中表達的馳騁沙場、愛國愛民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利用古詩詞中高尚雅潔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寫出了詩人高尚廉潔、純潔無私的品格。學生多學習這類詩詞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此外,古詩詞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如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詩中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二、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的現狀
(一)教師方面
1.古詩文教學與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脫節。在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很高,教學過程中功利性太強,過于關注學生的最終成績,忽視了學生對古詩文的情感理解和意境解讀,純粹地要求學生背誦古詩文。古詩文教學停留在讀和寫的表層,導致學生對詩詞理解不透徹。而長期枯燥的背誦會導致學生對古詩文的厭煩,使學生疏于感悟古詩文語言的藝術和情感韻味,打擊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
2.古詩文教學準備不充分,知識儲備欠缺。有的農村小學教師對古詩文的學科基礎知識掌握不透徹,再加上工作壓力較大,對古詩文教學備課不充分,導致教學古詩文時只停留在表面,對于詩詞的內在含義、意境解讀、思想情感等的分析、解讀欠缺。
3.教學策略不科學。有的農村教師在教學中形成了一成不變的固化的教學模式,比如“朗讀—解釋—背誦—習題”。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勢,遇到問題就照搬教師的解題方法。在古詩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在發展學生發散思維的關鍵時期,過于注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古詩文中的思想情感、意境表達以及詞語運用的精妙,那么就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產生阻礙。
(二)學生方面
1.學生古詩詞儲備知識較少。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掌握的古詩文數量約75篇,但是農村小學生閱讀和積累古詩文的材料普遍僅限于教材內容,對于課外的古詩文掌握數量非常有限,遠遠達不到語文課標的要求。
2.情感共鳴交流少。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生活和情感閱歷淺,所積累的語文基礎知識薄弱,再加上生活實際與古人的相差甚遠,因而對古詩文語言和情感的理解存在困難,很難將自己代入詩詞中體會詩人的情感,難以形成情感共鳴。
3.古詩詞本身晦澀難懂,學生存在理解障礙。古詩文的特點是語言精練、含蓄、優美,古人喜歡采用精練簡短的語句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思想,并運用獨特的表現手法,比如擬人、比喻等。有的古詩文詞語生僻,表現手法含蓄,從字面意思難以理解,這就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了障礙。
三、核心素養下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的策略
(一)教師應強化自身古詩文知識儲備,增強教學技能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俗話說,打虎必須功夫硬。教師自身必須儲備充足的古詩文基礎知識,才能擔當得起教育和引導學生的重任。語文教師要多積累古詩文基礎知識,不斷提升解讀古詩文的能力,如提升對古詩文的詞句、情感、表現方式等分析、解讀能力,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
教師還可以農村學生見識較少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圖片或相關資料開展古詩文教學。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展現了其超凡脫俗的想象力,其大膽而夸張地將瀑布比作銀河,體現出磅礴氣勢,讀后震懾人心,讓人如臨其境。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廬山瀑布的視頻影像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并大膽地想象。
(二)立足歷史背景,剖析古詩文背后的故事
針對小學生對古詩詞閱讀理解存在障礙的問題,教師只有充分掌握詩人創作詩詞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才能夠從教材出發,深入剖析詩文背后的故事,使學生深入理解詩中隱藏的深意和飽滿的情感,體會到中華傳統詩詞歌賦的博大精深。比如,杜甫寫《望岳》《春望》等詩詞時,正處于安史之亂的社會動蕩時期,但《望岳》是杜甫年輕時候創作的,表現他當時報效國家的激情和遠大抱負,而《春望》是安史之亂后創作的,表現他憂國憂民的情感。如果教師向學生介紹詩人創作的歷史背景,就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
教學小學古詩文,首先要讓學生從內心愛上學習古詩文,喜歡傳統古典文化,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古詩詞,主動探索古詩文中的豐富飽滿的高尚情感寄托和磅礴深厚的意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良好的引導作用,在解說古詩文時首先要解釋詩人的生平和詩人寫作時的歷史背景,有條件的話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去田野、溪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和詩中飽滿的情感。比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句時,可以讓學生來到小溪邊,親眼觀看小溪,知道小溪的水要持續清澈,就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三)抓住“意象”,引領學生體會古詩文情感
古人寫詩喜歡運用多種意象表現手法,托物言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詩中典型的意象,對詩詞展開深入的閱讀理解,探索詩中表達的含蓄深意。比如,在教學李清照《聲聲慢》中的“人比黃花瘦”時,抓住“黃花”和“瘦”這兩個意象,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憔悴、孤寂的形態,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四)拓展閱讀,引導學生儲備古詩詞知識
針對學生課外古詩文積累薄弱的問題,教師應結合當前農村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的古詩文。教授教材中的古詩文時,要主動引出一些相似的或者該詩人其他的著名詩篇,引導學生學習、朗讀和理解,布置課外作業時也可以傾向于讓學生學習課外的古詩詞。
在核心素養人才培養模式下,語文教師應該從問題出發,改革創新,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的培養目標,將古詩文與傳統文化連接,引導學生豐富古詩文積累。同時,要立足歷史背景,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文的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進而引起情感共鳴,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吳雪玲.君子之行,始于詩情間——核心素養下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3)
[2]羅永康.核心素養下小學古詩詞朗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8)
[3]張九生,劉早霞.基于核心素養下的農村學校古詩文教學[J].文學教育(上),2019(10)
[4]彭曉娜.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古詩文學習活動設計研究[D].集美大學,2019
[5]張蕾.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9
[6]周麗萍.文化自信視域下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研究[D].魯東大學,2019
作者簡介:黃明界(1982— ),壯族,廣西德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