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菁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被廣泛認同,小學英語教學的內容就不僅僅是傳統的書面知識和理論知識,人們也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這包括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的能力、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等,務求讓學生在日后的英語學習中少走彎路,如魚得水。教師要根據語篇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讀寫課的教學,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閱讀過程中積累英語的寫作知識和寫作素材,并加以鞏固和發掘,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以讀促寫,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主題意義;小學英語;讀寫課;讀寫教學;開展措施
在語言學習方面,讀和寫是不可分的,讀寫結合可以使一門語言的學習事半功倍,英語學習也遵循這個方式。在小學英語讀寫課上根據不同的語篇主題幫助學生將英語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師提供的閱讀材料中發掘合適的練習要點,開展適量的、高效的、有序的課堂閱讀和練筆,讓小學生的英語寫作得到適度的訓練與有效的提高。
一、目前小學生讀寫課的現狀
很多教師還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還有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教學,雖然帶動了課堂的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并未讓學生對閱讀材料中出現的知識點和重點難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重點記憶,學生不能領會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無法對知識融會貫通自然就無法將英語知識靈活地運用。教師將課堂時間多數分給詞匯和語法的解讀和學習中,同時教師又沒有用巧妙方式教授知識,這就導致課堂氣氛變得沉悶,教學方式沒有新意,學生對英語的理解產生偏差。這些現象導致英語讀寫課的課堂效率變低,課堂時間利用率變低。
另一方面,隨著年級的升高,需要學習的內容也在不斷加深,閱讀材料上出現較多句型和生詞,這就讓很多學生產生了“知難而退”的心理,導致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都大打折扣[1]。而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材料內容,就開始對這些學生不知道的內容進行長時間的解讀,讓課堂變成了一個人的課堂,學生無法參與其中,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二、基于主題教育的小學英語讀寫課教學的實施辦法
(一)讀寫的主題要符合學生的興趣
學習一門語言,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學好語言的關鍵,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例如:在日常的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需要講解的詞匯融入對話和語句中,再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式練習的方式帶動課堂氣氛,也可以從集體討論的形式入手,同談論相關的圖片的形式刺激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當學生學習“I、You、He、She”等人稱代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組織情景對話,幫助學生熟練地區分并使用這些經常需要使用的人稱代詞,并鼓勵學生在日常的對話中練習使用這些人稱代詞。教師在進行名詞的解讀時,可以在課前準備出名詞對應的物品的圖片還有和該物品相似同種的物品的圖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圖片進行教學,讓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單詞與物品的聯系,字形結合讓學生的對單詞的記憶更加深刻,課上內容結束之后教師就可以拿出事先準備的其他物品的圖片讓學生辨認,讓學生列舉出相似點和不同點,并詢問學生是否知道物品的作用和相關的知識,啟發學生的求知欲,起到了課外延伸的作用。
(二)圍繞主題語境設計讀寫教學的目標
在英語閱讀的學習中,學生應該以主題意義的探究作為引導,以需要閱讀的語篇作為基礎,通過課堂活動整合需要掌握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的策略。在進行分析比較、概括總結、提煉梳理閱讀語篇的意義的過程中,學習英語,將知識體系變得更具體,完成認知系統的構建和完善。
例如:學生在學習家庭成員的稱呼時,教師就要將讀寫課的寫作目標定為讓學生寫一篇介紹家庭成員的小作文,這其中包括家庭成員的組成、性格、外貌以及家中發生的一些小事情。
讀寫目標要與課堂主題語境保持一致才能達到以讀促寫的課堂教學效果,整堂課以家庭成員為主線。以描寫家庭成員的特點作為暗線將整堂讀寫課串聯起來。引導學生在理解閱讀語篇內容、探究語篇主題意義的同時感受文章的語言運用和文章的結構,進而使學生在寫作實踐中練習語言的使用,提升語言能力。
(三)視頻讓學生用耳朵進行閱讀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視與聽,觀看英語視頻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感和適應語速,同時又讓學生接觸國外的文化,這樣做既加深了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識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了解了多元文化,初步形成跨文化的意識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可以讓學生對語言的學習更加透徹,學習的理由更加明確。
例如:教師可以在國外節日的時候在班級放映節日相關的國外記錄片,選擇紀錄片的理由是,紀錄片沒有復雜的主觀創作,紀錄片寫實的風格可以讓學生更客觀的了解相關的知識,而且紀錄片所具備的科普的特點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當然,紀錄片的選擇也不要過于嚴肅和專業,要有趣,簡單。這樣既幫助學生學習相應的知識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同時又可以幫他們積累寫作的素材,讓他們在日后的閱讀與寫作中有話可說。
(四)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
傳統形式的教育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變得很大,學生過分依賴教師,教師掌握著學生的主動權,長此以往學生和教師沒辦法進行平等的溝通,導致教師無法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3]。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將教學方式進行改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占據主導地位。例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從一味的傳授知識變成提問的人,不主動將知識教給學生,讓學生先探索后在對學生探索談論得到的結果進行點評和指正,讓學生經歷得到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主觀的情感,這比教師反復重復知識要有效的多,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拓展閱讀,閱讀英語原版讀物,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英語的讀寫教育不可以一夜之間平地起高樓,需要教師科學的、合理的引導學生認識英語、了解英語,將英語的讀寫訓練變成學生的日常。與課堂閱讀語篇的主題相結合,刺激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的開心,學得輕松,幫助學生積累課外的知識,讓學生在充實自己的過程中完成心靈和視野上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錢國芬.融合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小學英語讀寫課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9(Z1):75-78.
[2] 梁上欣.閱讀策略在小學英語讀寫課中巧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08):107.
[3] 韓瀅.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讀寫課的教學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8(29):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