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
摘 要:思維能力是學習數學的一種品質,也是一種智力特征,它是學好數學必不可少的支撐。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教師一直都在落實的一項工作。面對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如何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并取得更好的實效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課題。本文將介紹幾點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思維能力培養
引言
初中生恰好處于思維能力和智力發育的轉折階段,正在向成熟期過度,學習和提升的速度很快。利用他們的年齡優勢,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必須以科學、有效的方法為前提。很多教師在實踐中之所以付出后沒有收獲,就是出現了方法上的問題,下面介紹幾點我總結的方法。
1.情境創設,培養直覺思維
數學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而生活情境則是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直覺思維的重要元素。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注重對生活中數學元素的挖掘,為學生營造直觀真實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觀察、思考,進而調動直覺思維,實現對數學問題的探究。例如在“相交線”相關知識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生活情境提出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剪刀,你能夠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為什么我們操控剪刀手把就能控制刀口的張開距離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以下這把剪刀(出示剪刀)你是否能夠根據我們之前學習的幾何知識畫出它的幾何圖形?觀察剪刀的幾何圖形,有什么特點?在這一情境中,教師從生活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并通過直覺感受將剪刀抽象為相交線,進而探究相交線中鄰角、補角、對頂角的概念與性質,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1]。
2.誘導求異,培養發散思維
數學知識盡管嚴謹、嚴密,但是它從來不追求方法的單一性,且將知識融會貫通后往往能夠找到通往答案的多條路徑。而發散思維就是學生找到多樣解答入口的基本能力,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跳脫出知識的框架和認知的局限,忘記所謂的標準答案,自己去探索和發現。形成這樣的意識與能力,對學生而言是受益終身的,對他們學習其它學科也非常有利。利用數學知識和習題的特點,教師可以設計一題多解訓練去引導學生思維的發散,學會求同存異,靈活變通。
例如,在等腰△ABC中,AB與AC相等,隨意在BC上取一點D,過D點做AB的垂線,使DE垂直于AB,垂點為E,過D點做AC的垂線,使DF垂直于AC,垂點為F,BG是AC邊上的高。求證:DE+DF=BG。在引導學生掌握常用的“截長補短”證明法后,還要引導學生用其他方法解題,像是過D點畫一條垂直于BG的輔助線或延長DF到K,作BK垂直于FK,等等。還可以改變已知條件或改變問題,訓練學生將一道題擴散為n道題,在變通中求異,在發散中創新[2]。
3.復習引導,培養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同樣是思維靈活性和發散性的一種體現。擁有逆向思維的學生能夠通過結論推出過程,而不單單是根據給出的信息求結果,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學習能力,在數學學習中有非常大的用處。我在教學中常常在復習階段引導學生進行反向的知識推導,一方面檢驗他們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們是否具備靈活的思維和一定的變通能力。
階段性復習作為學生查漏補缺的重要過程,是培養其反思能力的重要媒介。在進行階段性復習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應善于優化教學模式,逐步提升學生反思能力,促使其形成“舉一反三”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其總體學習質量。如在進行《勾股定理》教學過程中,我巧妙結合了階段性復習教學。在教學完《勾股定理》基礎知識后,我并沒有著急引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講解,而是對勾股定理內容進行了階段性小結。首先我帶領學生回顧了勾股定理的原理及推導過程以扎實其基礎知識。之后我給了五分鐘時間,要求其根據錯題筆記進行自我反思,并要求其從勾股定理切入對錯題進行逆推,總結出自己出錯的原因。在學生完成《勾股定理》階段性反思后,我及時引入了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講解。通過引導學生從勾股定理出發進行反向思維推理,在有效推動教學進度的同時逐步強化其思維能力,進而達到課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4.自主探究,培養創新思維
一般情況下,人們對自己所了解的東西都是不愿進一步去探索的,因為覺得太簡單,就算進行再多探索也沒有意義。而殊不知,數學的海洋博大精深。一加一等于二很簡單,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是它的證明卻難倒了世界上眾多有思想的數學家。由此可見,從簡單的東西中只要勤于探索,我們一樣可以找到新的東西。當然,這個的前提條件是學校及老師不給學生太重的負擔,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與學生和諧相處,讓他們不怕老師,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同時也有時間與精力可以放在簡單的問題上。
比如,圓面積的計算方法,公式大家都爛熟于心,但它是如何得來,我們還需進一步的探索。圓的內接可以接很多不同的圖形,但當它接一個什么圖形時,面積才最接近圓的面積,且是我們現有的方法中就可以計算的。上課前,先讓學生們思考這個問題,并自己動手畫一畫,看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尋求創新。相信學生們很快就可以發現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則越接近圓的面積,再進行思考如何可以得到多邊形的面積,如此一步一步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呼之欲出[3]。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個公式,記憶也隨之加深,同時也更加明白了看似簡單的公式的來之不易,明白數學世界的博大精深,從而激起對數學這門課程的興趣。
5.結語
不斷加大學習的任務量早已不再是優質完成數學教學任務的方法,試卷上的成績也不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采用人性化、科學化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使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品質,這才是達到課程標準的必經之路。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應成為接下來廣大教師共同研究的課題,希望業內同僚們都能獲得巨大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嬌嬌,楊聞起.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9):56.
[2]周秀蓮.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133.
[3]沈月.聚焦思維課堂,培養核心素養:例談基于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的初中數學課堂構建[J].數學教學通訊,2019(20):37-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