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茹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的迅速發展,對我們的教育理念提出創新要求。近年來創客教育在我國逐漸興起,創客教育理念也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尤其是教育領域。創客教育倡導學生要運用自己的創造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如何將創客教育理念運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審美,鼓勵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勇于創新。
關鍵詞:創客教育理念;小學美術;運用
一、創客教育理念概述
創客教育理念是創客精神與教育的碰撞與結合。創客指的是利用各種技術將創意變為現實的人,他們熱衷創造、提倡創新、努力果敢。當創客遇到教育,創客教育便應運而生[1]。創客教育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以項目學習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分享,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與意識。由此可見,創客教育理念充分強調了“創造”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勇于將自己的創意變為現實,并運用創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校要將創客教育理念落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滿創造性的學習環境與學習資源,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二、創客教育理念在小學美術中的運用方式
從目前的美術教學現狀來看,我國大多數學校沒有給予美術充分的重視,以極其敷衍的態度對待美術教學,出現了美術教學形式落后、美術課堂枯燥乏味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美術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低效的美術課堂也無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而創客教育理念的運用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效果。以下將從兩個方面詳細闡述創客教育理念在小學美術中的運用方式。
(一)引導學生將想法變為現實
美術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許多優秀美術作品的創作靈感都來自于生活。小學美術知識較為基礎,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運用創客教育理念能夠使學生對生活產生探索興趣,通過加強美術學習的創造性與探索性,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動手能力與想象能力。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將想法變為現實是運用創客教育理念的第一步。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中的《我設計的船》為例,本節課旨在讓學生了解船的基本結構、比例和色彩,并掌握船的基本制作方法,讓學生創造出自己心目中的船。在課堂開始之前,老師首先要準備好塑料瓶、剪刀、彩紙、膠水等制作道具,然后向同學們展示塑料瓶、筷子等物體都可以漂浮在水上,借此引出浮力的知識。此時學生通過觀看老師的演示已經對漂浮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老師可以趁機導入新課,讓同學們先在腦海中進行構思,然后借助制作道具制作出一艘能夠浮在水面上的船,并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對船體進行裝飾,使它更加新穎美觀。創客教育理念強調把想象變為現實,因此在《我設計的船》一課中,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小船,鼓勵學生將虛擬的想法變為真實的物體,讓學生發現并利用身邊可以使用的不同材料,促使學生通過努力體會到實現個人創意的樂趣。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具備創新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在今后的美術學習中進行更多的嘗試。
(二)鼓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的限制
美術課堂不應只是機械地按照課本中既定的知識開展教學,而是應該符合當下綜合性學習的教育特點[2],在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展開想象,鼓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的限制。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中的《我的書包》為例,本節課旨在讓學生了解書包的設計理念、方法和使用功能,并使學生獨立設計一款兼具美觀性與實用性的書包。書包是學生每天上學必不可少的工具,由包體和背帶組成。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中,老師會將《我的書包》中的“我”默認為人類,要求學生在畫紙上設計出自己心目中的書包。而在創客教育的背景下,“我”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任何動物、植物。因此老師要鼓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的限制,把“我”想象成兔子、小狗或其他任意的動植物,并將自己代入到想象中的場景,設計出新穎、實用的書包。例如兔子的書包可以是胡蘿卜形狀的,小狗的書包可以是骨頭形狀的,也就是說,書包的設計不必局限于傳統的書包樣式。這樣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創客教育理念,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學生樂于創新、敢于創新、勇于創新[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化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藝術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學階段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運用創客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美術老師要將創客教育理念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將想法變為現實,鼓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的限制,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取得更大的突破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金軍麗.讓創客教育理念融入小學美術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209.
[2]張丹丹. 創客教育環境下小學低段美術繪本的探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8.
[3]毛佳巍.基于創客教育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