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妮妮
摘要: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閱讀能力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素質教育深入發展中,學生全面化發展成為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從語文教學角度出發,閱讀是重要的構成部分,也是學習語文的主要方式。另外,閱讀能力既會對學習質量帶來影響,又會影響學生全面發展。針對這一情況,將表現性任務的優勢和弊端作為出發點進行深入探究,提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為學生全面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表現性任務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20)01-0125-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background,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whole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tasks of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nd the main way to learn Chinese. In addition, reading ability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but also affe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erformance task are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re put forward to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ability; Performance task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閱讀是重要的構成部分,也是掌握語文知識的主要手段,在新時期中,隨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入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受到高度重視。此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多樣化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開始出現在課堂中,主要目的是解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多方面共同配合與努力,樹立積極地思想態度,勇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保障。
1? 表現性任務對學生的利弊
在傳統化課堂教學中,課后測試主要是判斷學生掌握的知識。但是,表現性任務可以推動學生學習,并測量學生的表現力。故此,教學、評價與學習均可以作為表現性任務。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將知識轉變為能力的過程。若學生完成大量的表現性任務,無論是在交叉領域,還是同一領域,其不僅能夠掌握知識內容,還可以掌握個別課程,最終在新問題面前,訓練批判性思維。在實行表現性任務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具體情況確定表現性任務。一般情況下,教師選擇的表現性任務類型,除需要考慮評價內容特質之外,還需要考慮學生發展水平等條件。若發展水平不同,學生完成的任務便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主要集中在表現性任務的綜合程度與復雜程度上。產生這種差異主要有三種因素,第一種是學生年齡。學生年齡小,則不適合復雜性的任務;第二種是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第三種為學生知識結構的寬度和廣度[1]。
2?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2.1強化閱讀的趣味性。小學階段,學生集中注意時間比較短,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課本內容比較多,盡管設有任務對話與彩色插圖,但是僅能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興趣,隨著時間的增加便會喪失功效。因此,教師便需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通過語言或其他形式,激發學生興趣,進而結合對應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之內,學習有關知識。比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根據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烏龜的對話進行教學創新和改編。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準備好小蝌蚪、青蛙、烏龜和鯉魚的卡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扮演的角色,并完成對話的任務。通過扮演角色的形式,增強課堂趣味性。隨后,教師讓學生佩戴頭飾表演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烏龜的對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分組形式觀察學生具體表現。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學生能夠完整地完成對話,并且,還添加小設計,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試著編撰故事后續,讓學生盡情地發揮自身想象力。
2.2設定閱讀任務。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在學生閱讀文章前,教師可以通過設定預習任務的形式,為學生制定目標完成閱讀任務,從而防止學生出現混亂的情況。提前布置作業任務,可以幫助并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結構,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較為有利。另外,教師也應重視方式和方法,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范圍中閱讀,并不是為了完成某個目標和任務而去閱讀。通過設定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自身看法,進而發展學生的個性,達到《新課程標準》中深化學生感悟與理解的要求。比如在學習《曹沖稱象》時,在上課前,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作業。①自由閱讀文章;②對于句子,理解詞義,理解“才”與“直”的含義;③了解曹沖稱象的方法,明確這一方法的好處是什么。因為文章內容與結構比較簡單,學生通過閱讀便可以掌握,能夠了解曹沖的聰明才智。隨后,教師借助提問方式,了解學生閱讀情況,改正學生存在的錯誤,鼓勵學生大膽回答,進而幫助學生梳理文章內容[2]。
2.3加大詞句練習力度。大部分文章對于學生來講,難度系數較低,通過閱讀文章便可以了解文章內容。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講,閱讀更多是故事,看完之后便忘記,不能進行鑒賞和品讀,這種閱讀方式并沒有實際效果。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必須增強詞句欣賞的訓練。比如在閱讀《植物媽媽有辦法》時,其中一句“孩子如果已經長大,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睂W生可以理解句子含義,但是,對于有關詞語對于學生比較陌生。對于“告別”、“四海為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查看詞語的形式理解。教師再嘗試讓學生利用“四海為家”和“告別”進行造句,從而達到加深記憶的目的。通過這一形式,深化學生理解,通過閱讀文章不斷積累詞語,讓學生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加強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長期過程。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講,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面對篇幅較長或者難度系數偏高的文章,易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教師在閱讀課堂中,便需要組織學生理解文章的詞匯,通過重點詞匯,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文章中,幫助學生發現閱讀的內在興趣,讓學生產生樂觀、積極的體驗。在此基礎之上,推動學生閱讀,激發閱讀作用,讓學生掌握課堂之外的知識[3]。
結束語:綜上得知,在新課程不斷改革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也應該積極改革和調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會對教學成果帶來影響,還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表現性任務的融入,可以推動學生學習,并檢測學生的表現力。表現性任務是一把雙刃劍,但其可以讓學生掌握多種知識,在新場景中訓練批判性思維。因此,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表現性任務,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馮旭龍.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20(01):118.
[2]張金玉.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9(34):118.
[3]李興梅.論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