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相元 趙慧敏 吳清梅
摘要:初中階段,導致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文章從多個層面認真分析了學困生的成因,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轉化策略,旨在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困生;成因分析;轉化策略
初中階段,隨著課程的增加,學習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再加上外在各種因素的干擾,導致許多學生數學成績不斷下滑,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漸漸變成了學困生。如何轉化數學學困生,讓這部分學生能夠樂學,既是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又是長期以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
一、初中數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1.主觀原因
(1)缺乏自信心,沒有責任感。
學困生對數學學科失去了自信心,在課堂中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毫不在乎。遇到不懂的問題缺乏自信心和學習的主動性,既不主動探究、認真思考,又不向他人請教,要么不做,要么就拿同學的作業抄襲了事,從不去尋根問底,沒有責任感。
(2)自主學習能力較差。
學困生學習習慣不好,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他們往往課前不認真預習,又沒有掌握一定的數學答題技巧。對于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掌握的知識碎片化,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在學習中出現了盲區,不能很好地理解與運用數學知識。
(3)缺乏數學學習興趣。
學困生基礎差,在課堂上聽不明白教師講解的內容,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由于對數學學科沒有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甚至還有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中睡覺、開小差,無法做到靜心聽課,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學不好數學。
2.客觀原因
(1)家庭層面。
有些家長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好的教育方法。當孩子取得良好的成績時,家長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家長就會嚴厲批評。有些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孩子抱有過大的期望,這樣不僅不能給孩子增加學習動力,反而卻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學習壓力。家長一味施加壓力,使孩子的神經一直緊繃,認為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漸漸對數學學科失去興趣。還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認為孩子的教育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對孩子放任自流,時間久了孩子對學習不再重視,導致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習慣。而有些家長過于強調數學的重要性,利用節假日給孩子報數學輔導班,強迫孩子加班加點學習,反而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
(2)教師層面。
首先,有些教師的教育觀念陳舊落后,不能與時俱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無法產生興趣。為了追求升學率,運用題海戰術,一節課中教師講得太多,學生思考較少,結果課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
其次,教師的專業素養不高。有些數學教師專業水平低,在課前沒有精心備課,課堂中漏洞百出,經常出現講錯的情況,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無法產生學習興趣。
最后,教師沒有責任擔當。有些教師喜歡發牢騷,把來自工作、生活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并波及到學生身上,引發學生的反感,與教師產生敵對情緒。
(3)社會層面。
目前,由于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導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學生認識問題出現偏頗。學生認為,學好數學用處不大,讀書無用論充斥社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學生學習勁頭不足。
二、初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巧用機會,樹立自信心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學困生身上,注意他們的細微變化,只要有一點進步,就要放大他們的優點,鼓勵、表揚他們,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另外,教師要經常找學困生談心,除了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惑,還要做他們心靈上的良師益友,開導他們,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待學習,樹立其自信心。
2.強化訓練,夯實基礎
學困生在學習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基礎薄弱。因此,教師要引導學困生從最基礎做起,夯實基礎。初中數學最基礎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要引導學困生認真對待計算題,按照運算法則按步驟完成解答,這樣日積月累,計算能力提升了,數學成績就會逐漸提高。
3.細節入手,培養習慣
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取得優異成績的保證。教師要從細節入手,努力培養學困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教師要告訴學困生,做好課前預習,是學習數學良好的開端;課堂專心聽講,勤于做筆記,是扎實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保證;認真作業、及時糾錯,是完善數學知識的前提;周密思考、主動探索是向數學世界更深層次邁進的品質。這些都是需要培養的好習慣、好品質。只有擁有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才能學好數學。
總之,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善于利用身邊的一切機會,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在課內外強化訓練,夯實學困生的數學基礎;善于從細節入手,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喚醒學困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引導學困生學好數學,提高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臧敬秒.淺談初中數學后進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學周刊,2015(29).
[2]江設偉.簡析初中數學“后進生”成因及轉化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17).
[3]楊敏華.初中數學后進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J].江西教育,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