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勇
摘 ?要:在課程改革中,微課在眾多教學模式中脫穎而出,并開始影響著教學的發展。而語文作為學科的基礎,在教學中,如果可以恰當地融入微課引導學生,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還能夠豐富教學的手段,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基于此,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際分析,探索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初中;語文;應用策略
隨著國家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原有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成長的需要,語文教學呼喚全新的教學模式的融入。而將微課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滿足教學方式創新的需求,也更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欲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微課備受教師歡迎。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開展微課教學才更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呢?筆者認為可以結合以下幾點展開探索。
一、將微課融入課前導入階段,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課前導入是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基礎。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果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快速地將精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中,對學生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的開始階段,適當地融入微課引導,就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可以在微課豐富的視頻和多元化色彩的吸引下,產生學習的興趣,并在教師的指導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從而為高效語文課堂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講解《壺口瀑布》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在網絡中搜集與壺口瀑布有關的內容、視頻和音頻等,并選擇其中比較吸引人的部分制作微課,供課堂導入階段使用。在視頻中,伴隨著壺口瀑布周邊的景觀,壺口瀑布的形象在教師播放微課的時候,生動形象地呈現到了學生的面前。學生在教師創建的微課的吸引下,開始對壺口瀑布產生興趣。當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后再開展教學引導,可以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將對課堂教學互動的有序開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將微課融入課中探究階段,促進知識內化
語文教材中,大多數內容是以文字為主。在復雜的漢字中,如果單純地結合教材引導,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存在部分古詩詞內容,學生們在學習和閱讀理解的時候,很難在短時間內就掌握、明確地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含義。久而久之,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被消磨殆盡,課堂教學的效果也變得非常不理想。而適當地融入微課引導,可以讓學生在微課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學生在主動學習和分析中,對知識的理解也變得更加深刻。
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的時候,如果單純地依靠教師講解學生翻譯課文,很難在短時間內就幫助學生理解本課包含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在學生已經通讀全文,并嘗試著翻譯全文之后,教師再引入微課,讓學生們結合微課營造的情境、微課中包含的知識點等學習。通過配合音視頻引導,讓學生可以感受到陶淵明對社會中黑暗現實的不滿,以及對理想社會的向往。此外,在學生背誦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微課營造出一幅相關的畫面或一段視頻,讓學生可以在微課的滲透下,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并跟隨微課的指導,背誦出本課的知識點。通過這樣的模式,學生對《桃花源記》知識點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
三、將微課融入實踐探索階段,提升探究欲望
理論與實踐結合才更利于良好效果的生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完成之后,可以融入微課引導課后實踐探究。通過將學生所學知識以多元化的途徑呈現到學生的面前,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學生也會在微課的引導下結合實際需求,自主分析探究,繼而促進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微課融入學生實踐探究中,讓學生可以在微課的指導下更加深刻地理解運用知識點。
例如,在講解《社戲》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其中的人物設定,自己組合分析,確定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出文中“我”的形象。為達到目標,教師可以先分配表演任務,然后將本次課程的教學和學生在分析中可能需要用到的內容,以微課程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老師溝通,或者借助手機等工具,選擇自己不熟悉部分的內容學習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理解也變得更加深刻。之后,教師再通過播放微電影等方式,讓學生觀摩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社戲》中的人物并懂得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學生也在結合實際的過程中獲得了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微課引導學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也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的實際分析,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并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地融入微課引導學生。與此同時,也需要結合微課運用的情況分析、反思,找出其中的問題并及時調整,從而讓微課成為輔助語文教學的工具。
參考文獻:
[1]劉偉強.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01):36-36.
[2]宋樹生.淺談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中國人,2017(7Z):47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