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陽
摘 ?要:合作教學法是新興的教學方法之一,被廣泛應用到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是現代化的教學倡導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之后,合作教學法發揮了更多的作用。在現代化的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合作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布置實踐任務給學生,讓學生合作完成任務,在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還可以設置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在小組中合作交流,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啟發,從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教學;感受樂趣;實踐任務;開放問題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涇渭分明、各司其職,數學教師專心給學生講解教材中的知識,學生認真聽講,按照教師的引導獲取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高效,但是課堂氛圍枯燥,且學生一直跟著教師的腳步,對于知識缺乏自己的見解和分析,不利于自身能力的發展。對此,在現代化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教材中的知識,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
一、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學生的印象中,數學學科是枯燥的,學習過程是艱難,是學生最不愿意上的課之一,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是因為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的特點外,還因為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刻板、無趣,消磨掉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鑒于此,在現代化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將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自由發揮,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夠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大家掌握了計算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圖形面積的方法,那么組合圖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呢?請大家在小組中共同找出答案吧。”學生開始在小組中共同研究,在小組中學生沒有以往課堂中的束縛感,真正體驗到了作為課堂主體的感覺,在過程中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這樣,通過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促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讓學生產生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有效提升了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
二、引導學生合作完成實踐化任務
在以往的學習環境中,數學課堂中的學生各自為政,學生之間缺乏交流,使得學生難以適應合作化數學課堂中的學習。對此,數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制定合作化的實踐任務,引導小組中的學生合作探究,在過程中對知識產生深刻的認知,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變換》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制定實踐化的任務,讓學生合作完成。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發現,有很多圖形經過一系列的變換就可以形成一個全新的圖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圖形的變換,請大家利用圖形的變換設計圖案。”我講完之后學生開始合作探究教材中的內容,一段時間后,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隨后利用學習到的知識著手設計圖案,學生分工合作,分別負責不同的內容,最終成功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通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合作進行任務,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的能力,從而有效提升了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
三、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分析
小學階段的學生表現欲較強,喜歡在課堂中展現自己的才華,但是以往的數學課堂中學生沒有這樣的機會。鑒于此,在現代化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分析和探究,引起學生的探求欲望。由于問題具有開放性,答案并不唯一,學生有各自的想法,可以在小組中暢所欲言,其他學生在傾聽后可以受到啟發,對問題產生更多的想法,有利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從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時,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學習了整數和小數的相關知識,今天我們來研究分數,那么分數有什么意義呢?接下來請大家通過學習合作找出答案吧。”我講完后學生帶著問題開始探究教材中的內容,學生將翻閱教材時的發現及時分享到小組中,小組中的其他學生共同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在過程中受到了啟發,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這樣,通過在課堂中設計開放性的問題,給了學生展現自己的平臺,學生在過程中積極表現,發表自己的意見,使其他學生受到啟發,有助學生更快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從而有效提升了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積極運用合作教學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從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黃恩澤.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273.
[2]魏振戰.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誤區與對策[J].學周刊,2016(0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