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稍尹
摘 ?要:高效課堂的構建通常意味著教學任務和目標的達成,代表著教學效益的最大化,能夠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和信息。所以,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是廣大教師必須要完成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文將從設置課堂提問、結合信息技術、創設討論情境三個維度出發,來分析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基本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展現魅力
數學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向學生傳授基礎的數學知識、方法和技能,還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綜合素養,這也是數學學科的教育功能和獨特魅力所在,而要充分展現數學的魅力還需要以高效的課堂教學作為基礎和支撐。所以,每個初中數學教師都應以現實學情為出發點,積極推進教學方法的革新,以實現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與實施。
一、設置課堂提問,鍛煉學生思考能力
過去,初中數學教師只是單純地向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卻并不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導致學生的思維逐漸僵化,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的發展。課堂提問能夠直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探究,從而很好地改善并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該真正轉變教學傾向和方式,突出課堂提問環節,善于從數學教材課本的重難點中來提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并掌握時機來向學生進行提問,以制造懸念、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展開對問題的分析和探究,從而實現思考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鍛煉。
例如,在教授《有理數的乘除法》時,本節課程的內容主要以計算為主,但是長時間的解題會讓學生們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筆者決定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啟發學生們的思維。上課后,筆者先對本節課程的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們初步認識本節課程的學習內容,然后,筆者再根據課程內容提出一些問題,提出問題后,筆者會給予學生們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們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解題。待學生們得出結果后,筆者再讓學生們回答問題,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這樣,筆者通過設置課堂提問,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二、結合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知識感知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實現了應用和普及,發揮出了傳統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和作用,有助于教學實效的不斷提升。所以,初中數學教師需要真正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和能力,善于將傳統調教學手段和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來對數學知識進行數字化的加工和處理,并通過圖像、動畫或者視頻等形式呈現、展示出來,真正有效地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從視覺和聽覺的層面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數及其圖像》時,本節課程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會感到一定的難度,對此,筆者決定利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上課后,筆者先帶領學生們對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初步認識二次函數的圖像,然后,筆者再利用信息技術對二次函數的圖像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們進一步理解二次函數圖象變化的原因。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對課程的內容理解地更加透徹。這樣,筆者通過結合信息技術,增強了學生的知識理解。
三、創設討論情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
討論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和過程,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強化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和交流,讓知識更好地傳遞和落實。所以說,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地創設討論教學情境,先將全班學生按照科學的標準和原則來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確定組內成員的職責與分工,再以任務為驅動,鼓勵和引導學生們展開小組間的探討、溝通、互動和交流,分享各自的觀點與看法,實現思維碰撞和優勢互補,提高課堂教學的活躍性,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掌握角平分線性質及判定的方法,數學課堂給學生們帶來的印象通常是枯燥的,所以,筆者通過創設討論情境,來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上課后,筆者先對學生們進行分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確定后,筆者再為各小組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們通過討論的方法對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這樣,筆者通過創設討論情境,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
總而言之,高效課堂的創建對于每個教師來說都是必須要為之不懈努力的目標,也是必須要完成的重要任務,更是現階段推進新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動力與支撐。所以,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必須要順應教育教學發展和變化的根本性趨勢,把握全新的教學要求,并以科學的觀念和先進的思想為指引,通過設置課堂提問、結合信息技術、創設討論情境等創新方法和策略的運用,來推進整個數學課堂的革新和升級,最終真正實現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展現出數學的魅力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劉玉琛.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0):32.
[2]許曉萍.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