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平
摘 ?要:青少年是我國教育教學工作中極為重要的教學對象。在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們正處于身心發展和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針對初中教育教學工作,筆者作為一個普通教師,深感教育的艱辛和困境,在此談談從業多年關于對初中生教育和溝通方面的一點認知和感悟。
關鍵詞:初中教育;教學感悟;師生溝通
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他們的身心發展都在趨漸成熟,卻并未達到真正的成熟階段,正是極易產生反叛心理的時候。對初中生的教育和關注往往對他們今后的發展和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每一位工作在初中教育教學崗位上的教職員工都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及時給予學生們相應的關懷和幫助。就目前教育教學境況而言,師生之間發生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和最大問題集中在溝通方面。對此,本文根據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說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心得體會。
一、師生之間的主要溝通問題
我們都知道,在初中教育中,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方式、溝通內容、溝通語言往往會影響到他們對外界的看法。而在實際教學管理中,不管是班主任本身還是各科老師,在和學生進行溝通時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語言是一門藝術,針對一群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教師一定要你明白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很多教師在溝通時會出現語言欠妥的情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普遍的關注和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們就已然成為課堂的主人了。相反的,一些教師在對待學生時依舊習慣性將他們分類,在和學生進行交流時態度會較為強勢,說話的語氣和語言內容都無法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平等交流。
而這些現象的出現,與教師溝通方式欠妥也有十分重要的關系。當前在我國,很多地區的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時,方法都較為單一。在課上,多以提問進行,課下則更多的是采用口頭的教導。不管是學生有疑惑、有迷茫、或是和其他人有了矛盾嫌隙,教師最終都會將奪走話頭開始對學生進行長時間的說教。實際上,這些溝通方式本身的出發點和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少走彎路,避免再次犯錯,但卻忽視了傾聽的重要性。這樣一來,有些學生原本對一些事情心存疑惑,想要找教師解決,結果被說教一通,難免產生不忿情緒。還有些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習慣性的將對錯擺在眼前,告訴他們怎樣做是對,怎樣做是錯,卻很少將每一個選擇詳細的解釋出來,讓學生真正明白個中緣由。不當的溝通方式,短時間內也許并不能帶來太大的影響,卻也為學生今后的思維發展埋下隱患。
一些無實質內容的溝通不僅占據了師生之間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很難得到良好的收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能會和學生們進行大量的溝通,但缺乏變通,顯得沉悶的溝通方式,往往讓學生們被動的在課堂上機械說話,并不能真正放松地暢所欲言。教師也許會想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但一成不變的提問方式顯然無法讓他們獲得相應的課堂主體地位。
二、針對初中教育工作的感悟
針對初中教育教學工作,我得到了以下幾點感悟:
(一)榜樣的力量
一個受歡迎的教師,不僅需要自身專業教育水平夠高,專業知識能力過硬,還應當學會和每一個人進行良好的交流。事實上,說出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導致了同一句話,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有了不同含義的情況,那么如何在保護他人自尊心的同時清晰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成了每一個初中教師必備的溝通技能。很多時候,教師就是學生們的榜樣,幫助學生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并且一點一滴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教師應當注重自己在生活和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示范作用,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
(二)情感的投入
投身教育,我們靠的是一腔熱情,是對每一位學生的愛護之心。而在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投入自己的情感,把每一個處在青春迷茫時期的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悉心教導,是對教師職業最高級的詮釋。在情感投入方面,教師必然應當選擇主動的態度,克服畏難情緒,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盡可能發揮自身的共情能力,感知學生們的真實想法,并且以長輩的情懷予以包容和引導,從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三)秩序的維持
搞好班級文化建設,必然離不開秩序的維持。初中階段是學生們個性化發展的時期,也是道德與法治觀念形成的時期,教師應當嚴格把控教育尺度,在班級建設中做好秩序的維持,在基本的教育底線之上盡可能保護學生們的個性發展。維護班級秩序,提高班級凝聚力,是每一個教師應當努力的方向,在初中階段,我們不僅是教授知識的播種人,更是指點迷津的引路者。
綜上所述,加強初中教學管理工作,并不僅僅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情,還需各科教師共同努力,在日常教學中關注學生們的身心發展,在授課之外給予學生們更多的溫暖,使得學生們在學校不僅學到書本中的知識,更能夠感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關懷,促進他們全面、健康、積極、向上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愛奇.談初中教學管理的基本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15):37.
[2]王衛民.初中教學管理中的師生溝通問題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08):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