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摘要:幼兒園“多維課程資源地圖”是立體化的信息載體,直觀形象地標識出課程資源所在地理位置、資源類型、資源結構、資源內容與數量、資源利用建議、資源開發與利用優秀案例等信息,涵蓋了不同內容、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課程資源、由不同主體建構并能滿足不同對象需求。它的建構與利用有助于教師樹立正確的資源觀,梳理幼兒園課程資源,可成為教師實施課程的具體的“行動指南”,可視作師幼經驗生長的“全過程”,實現區域內課程資源的共享共用。在具體實施中,可從基于文獻資料搜集,提高理論認識;立足“建構”與“利用”的雙向維度,扎實行動研究;勤于案例反思與研討,及時總結經驗等方面逐步厘清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路徑,推進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助推課程內涵發展。
關鍵詞: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學前教育;課程資源;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9A-0036-05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和江蘇省課程游戲化建設的推進,幼兒園課程內涵建設得到了很大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觀察能力、課程實施能力逐漸提升,幼兒的天性進一步發揮,交往能力、創造力得到了提高和激發,課程的園本化水平呈現出不同的層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提升園本課程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搜集、整理、發掘和利用課程資源成為幼兒園課程建設工作的關鍵[1]。通過課程資源地圖的多維建構,可進一步梳理幼兒園、區域課程資源,逐步厘清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路徑,推進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助推課程內涵發展。
一、關于“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內涵的研究
幼兒園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既可以是動物、植物等自然資源和玩具、圖書、廢舊物品等材料資源,亦可以是民風民俗、民間游戲、名勝古跡等人文資源;既可以作為幼兒園課程的直接來源,亦可以成為課程實施的有效憑借。它是課程建設的重要載體,涵蓋自然資源、材料資源、人文資源等,是課程由構想變成現實的條件保障,是各幼兒園在課程設計、編制、實施、評價等整個課程建設過程中可利用的資源總和。
“多維課程資源地圖”是指幼兒園根據課程建設的需要,融合本區域內的課程資源,直觀形象地標識出課程資源所在地理位置、資源類型、資源結構、資源內容與數量、資源利用建議、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優秀案例等內容的立體化的信息載體,涵蓋了不同內容、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課程資源,由不同主體建構并能滿足不同對象需求,具有地域性、豐富性、多樣性、動態性等特點,可成為各幼兒園開發與實施課程的具體“行動指南”。根據服務范圍的不同,可分為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片區和區域課程資源地圖;根據內容的不同,可分為綜合性課程資源地圖和專題性課程資源地圖;根據呈現媒介的不同,可分為紙質課程資源地圖、電子課程資源地圖等;根據呈現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圖文式課程資源地圖、表格式課程資源地圖等。參與建構的主體,可以是老師、幼兒、家長、專家或是共同建構。
幼兒園“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建構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繪制地圖,是根據課程建設的需要,梳理與開發課程資源,并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地逐步呈現資源多方面信息的過程,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不斷豐富與完善的研究過程,亦是經驗生長的“全過程”。我們一是研究各種類型、不同層次的課程資源地圖的有效使用,二是研究如何通過利用各類地圖,促進本區域內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建構與利用相互促進,通過螺旋上升的運行方式,不斷推進課程資源地圖的豐富與完善,促進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推動區域課程建設的內涵發展。
二、“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研究現狀
國內外對課程資源有比較系統的論述。如現代課程之父泰勒在20世紀40年代,在其代表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呼吁要重視學校的資源;意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體系中,強調環境資源對于促進師幼互動、幼幼互動以及幼兒的個性和興趣愛好的作用;美國的“自我概念”課程中強調要充分利用幼兒園、家庭和社區的資源開展課程等。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 他認為“所有的課程都要從人生實際生活與經驗里選出來”[2],間接指明了各類資源可成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以上研究都充分肯定了“課程資源”的重要作用,借助課程資源地圖對其進行梳理、利用,是課程建設的迫切需求之一。
國內關于“課程資源地圖”實踐性的研究主要有:江蘇省揚中市新壩鎮中心幼兒園從截取地圖—標注類別—必要鏈接等方面介紹了繪制課程資源地圖的經驗,從“暢通平臺與動態豐富,便捷提取與服務周全,有效整合與多向利用”三個方面討論了“高效利用課程資源地圖”的問題[3];無錫城北幼兒園提出繪制課程資源地圖方法,并暢通課程資源地圖傳遞通道,讓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更加班本化;張家港市城北幼兒園提出資源調查可用繪圖的形式進行,提供豐富、適宜、與幼兒興趣和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情境[4]。上述研究中,幼兒園通過繪制課程資源地圖,梳理幼兒園周邊3~10公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在文本標識的基礎上暢通平臺、便捷提取、整合使用,梳理了資源使用的脈絡,資源服務于課程的意識加強,值得借鑒。
綜上所述,“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可就如何實現共享、共用等方面繼續深入探索,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暢通從課程資源到幼兒經驗建構的路徑,引導教師關注課程資源地圖建構的“全過程”,對于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以及課程建設的內涵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價值探討
1.有助于教師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2001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5]自此,“課程資源”成為幼兒園課程實踐體系中的重要概念。長期以來,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和開發意識薄弱,需要培養。借助“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建構及利用,可以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充分認識、挖掘課程資源的價值,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課程的改造和優化。
2.有助于梳理幼兒園課程資源
“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建構前期需通過梳理一定范圍內的課程資源,做好“資源普查”。幼兒、老師、家長等可以共同參與,通過觀察、調查等多種形式,搜集、整理與發掘幼兒園、區域課程資源,為建立各級資源系統做準備。在資源使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運用“幾個篩子”,如孩子的興趣、需要、經驗,《指南》提供的典型性表現等,對收集的資源進行篩選,使課程資源與幼兒發展特點相匹配,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梳理。
3.可成為教師實施課程的具體的“行動指南”
“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從單一的文本式轉變為多形式、立體化的信息載體,幫助教師厘清了資源搜集、使用的脈絡,實現了從課程資源到兒童經驗的指引,可為幼兒園課程建設提供科學的方向。“多維課程資源地圖”有不同層次、不同內容、多種形式、滿足不同對象需求,從應有盡有到專業提供,即指向3~6歲兒童核心經驗,提供資源配置、資源介紹、活動形態等,對幼兒教育理論、教學組織形態、兒童成長的目標要素等方面進行把握,為區域內幼兒園提供有效支持,幼兒園可借鑒其思維的線索,建構本園的課程。
4.可提供師幼經驗生長的“全過程”
“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從關注繪制資源地圖的結果轉變為關注建構的過程,挖掘從“梳理課程資源—建構地圖—利用資源”這一過程中潛在的價值,讓教師、幼兒、家長、專家共同參與建構過程,促進師幼共同成長。如“石灰草地圖”是師幼共同參與建構的課程資源地圖,孩子們經歷了尋找石灰草—統計石灰草的數量—了解地圖的概念—制作石灰草地圖—根據地圖布局種植石灰草等過程。孩子在主動的活動中獲得了對該植物形態、生活習慣的認識,了解了地圖的概念,在觀察、比較中獲得了語言、科學等多樣化的發展,并且學會根據需求與環境發生作用,收獲了鮮活的經驗,在“全參與”中體驗“全過程”,獲得“全收獲”。
5.可實現區域內課程資源的共享共用
依托“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實現從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建構拓展到片區、區域的課程資源統整,建構一定范圍內片區、區域課程資源地圖,推進不同層次幼兒園有效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區域內幼兒園課程建設內涵的發展,對同類研究有借鑒意義。同時,探尋出各類“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共商、共建、共用、共享的途徑、方法與策略,并更好地以“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為導引,促進區域內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最終推進區域課程改革并促進師幼共同成長。
因此,“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建構與利用實則是一個課程實踐與改革的過程,其外顯成果是形成各種不同形式的課程資源地圖,實質是提升區域內各幼兒園課程資源深度開發與有效利用的能力,促進各層次幼兒園課程建設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并為其他區域課程建設內涵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四、“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研究路徑
1.基于文獻資料搜集,提高理論認識
在研究前期,進行大量的文獻檢索,豐富理論基礎,形成文獻綜述,借鑒相關理念。如美國學者布朗芬布倫納1979年出版的專著《人類發展生態學》認為,發展是個體與他所處環境持續改變的過程,影響人的發展的環境是一種層疊生態結構的順序,形成了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圍系統和宏觀系統的基本結構。其中,微觀系統的因素最直接作用于幼兒,影響最大,各系統間相互作用、互相影響,以及主動成長著的個體與其所生活的不斷變化的直接環境之間漸進的、雙向適應的過程[6]。因此在“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建構與利用的研究中,本園的課程資源地圖建構是重點,再逐步拓展到片區、區域。主體在建構與利用中推進課程資源地圖的不斷豐富與完善,同時自身的經驗也不斷生長,兩者相互促進。又如英國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認為,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不應當是按照某些事先決定的行為目標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評價,而應當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一個主動參與和探究的過程,不在于獲得大量的、實用的知識和技能,而在于發展求知能力;不在于獲得信息,而在于達成理解;不在于學習本身,而在于形成智慧[7]。基于此,我們認為課程資源地圖建構是開放的、動態的、不斷豐富與完善的過程,是一個主體經驗生長的過程,也是課程不斷建構與完善的過程。
2.立足“建構”與“利用”的雙向維度,扎實行動研究
“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從建構與利用雙向維度出發開展實踐研究。一是建構不同層次、不同內容、多種形式、滿足不同對象需求的課程資源地圖。二是關注課程資源地圖建構的過程,注重經驗的生長。三是探尋各種類型課程資源地圖建構的路徑與方法,形成一系列建構、利用課程資源地圖的有效策略。一方面力求提煉出各幼兒園利用“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不同策略,力求歸納出區教研室、片級指導小組、園級核心小組在不同層面推進“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利用的途徑與方法,力求探尋各類“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共商共建共用的途徑與方法。另一方面研究如何以“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為導引,促進區域內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最終推進區域課程改革并促進師幼共同成長。我們在行動中不斷思考、調整、優化,考慮兩個維度研究的相互關系,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3.積累案例、開展研討,及時總結經驗
研究中需搜集有典型性的案例,通過觀察、記錄、收集、整理進行分析研討,積累教師在“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建構與利用中不同形式的典型案例。借助學前兒童發展的評價工具,如《指南》《幼兒園教育質量發展手冊》等,運用適宜的評價方式,解讀資源地圖建構與利用的情境,解決資源地圖建構與利用過程中突出、典型的問題,以期在過程中讓師幼獲得更好的發展。如大班案例《小豆丁農場地圖》中,教師讓幼兒觀察、統計園內的動植物,進行分類與記錄,制作小豆丁農場的地圖,了解農場的環境,并嘗試對環境進行規劃。教師依據《指南》藝術領域教育建議“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在案例的分享中發現“幼兒在記錄時表征的形式可以多樣,如圖片、數字等,可鼓勵其用繪畫、剪貼等多種形式進行多樣化的表達”,從而在后期地圖的建構中進行優化。因而在研究、分析過程中,教師可提出改進建議,并進行實踐觀察,不斷豐富和完善課程資源地圖的建構,使資源地圖建構與課程資源利用可視化,并形成文本,進行推廣。
五、“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建構與使用的主要策略
“多維課程資源地圖”是不斷豐富且動態發展的,師幼既是建構者也是使用者,需把握建構與使用的主要策略,正確看待兩者互為促進的關系,建立使用與反饋的雙向機制,使“多維課程資源地圖”成為教師、幼兒以及家長等參與課程的導引。
1.著眼于多維,實現多元化的建構
多維,理解為多個層次、多個角度。“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建構可考慮以下幾個具體維度:一是基于資源的地理位置,即呈現各類課程資源總體的空間分布,比較粗淺、全面地呈現一定范圍內的課程資源。二是基于由資源引發的不同活動形式,呈現相關集體活動、區域活動、親子活動等。如基于“上方山森林公園”這類自然資源開展的春秋游的親子項目活動。三是基于不同的年齡段,呈現不同年齡段適宜的資源,以及由資源引發的相關活動。四是基于資源類型,呈現此類資源的特性及活動案例等。如很多幼兒園樹資源特別豐富,有百年老樹、有具有地方特色的香樟樹、有靠近農場的橘子樹。同類的資源在課程實施中會有共性,但由于樹種不同亦有差異。這類實踐過的優秀案例就可以納入課程資源地圖中來,供其他未開展相關活動且想要開展同類活動的幼兒園借鑒。
2.起始于本園,拓展多層次的建構
首先,以幼兒園為課程資源地圖建構主陣地,搜集、整理與發掘園內外資源,儲備足夠的資源保證幼兒開展活動,進而以其為導引,遴選其中的優勢資源與課程相結合,或進入幼兒園藍本課程,或圍繞該項資源生成單個活動、項目活動或主題活動。其次,片區的課程資源地圖是建立在部分幼兒園擁有同類資源的基礎上。如有些幼兒園地處蠶桑之鄉,有些幼兒園同處運河之畔,有些幼兒園擁有古鎮資源及文化,這類幼兒園便可以抱團組成相應的片區小組,共同建構課程資源地圖,資源共享,聯動活動,優勢互補。再次,區域課程資源地圖則是各園優勢資源所引發的優秀案例的逐步呈現,各幼兒園可以借鑒其路徑,優化本園的課程建設,以此層層拓展,進行資源的統整,實現“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共建共享。
3.立足于成長,注重過程性的建構
在建構地圖的過程中,首先從調查、梳理資源開始,其間引發教師對資源的價值判斷,有助于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在表征地圖的時候,引發師幼與資源充分互動,在觀察、比較、探索中積累多方面的經驗,教師層面不斷積累教育教學策略,幼兒層面培養勤于思考、勇于質疑等良好學習品質,同時也鼓勵師幼將探索的結果用多樣的表達方式呈現。如在建構“弄堂里的騎行地圖”時,教師挖掘了老街的弄堂資源,分析其價值,引入到幼兒的活動中。師幼一同走弄堂(了解老街弄的特點與分布、測量弄堂的寬窄)、畫騎行地圖(選擇繪制的工具、確定地圖的南北方位、劃分騎行的站點、設計安全監督員標志、設計騎行安全標志)、玩騎行游戲(志愿者征集、弄堂騎行初體驗、弄堂里的騎行趣事),進而完善騎行地圖,從而讓資源走向活動,進而內化為幼兒經驗。
4.建立使用機制,使其成為課程的有效指引
研究中建構《“多維課程資源地圖”使用手冊》,包含“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簡要概述、主要特點,以及“地圖”的使用方法、維護、注意事項等內容,真實、條理、科學、通俗地呈現“地圖”的實用性和價值所在,將“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使用可視化,供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不同層次的教師、不同類型的家庭在不同場合使用,并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調整、完善,促進不同主體對“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利用能力的提高。
5.落實反饋機制,使其成為地圖優化的有力抓手
在地圖使用過程中應不斷優化利用方式,再反哺“多維課程資源地圖”的建構。在園級層面開展個別訪談、群體抽樣調查、座談會等多樣形式,收集幼兒、教師、家長對于“多維課程資源地圖”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的反饋,并提煉共性問題。再以片小組的形式,通過故事分享、觀摩活動、講座等形式解決一線教師利用資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優化資源利用途徑后再回歸到各園,再建構“地圖”,形成“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良性循環,進一步優化與完善各類課程資源地圖。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用的各種方案集合,發揮課程資源地圖的導引作用,提升各園、各片區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最終促進區域內幼兒園課程建設內涵的發展,形成可供借鑒的有益經驗。
參考文獻:
[1]張斌.資源:造就更具活力的幼兒園課程[J].幼兒教育, 2019(10):10.
[2]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4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8:279.
[3]王海英.淺談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繪制與有效利用[J].早期教育, 2016(6):11.
[4]張家港市城北幼兒園課題組.建好用好幼兒園課程資源庫[J].學前課程研究, 2007(2): 68.
[5]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1.
[6]劉杰,孟會敏.關于布郎芬布倫納發展心理學生態系統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9(17):251.
[7]汪霞.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及其評價[J].外國教育研究2019(3):6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