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
摘要:隨著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政治學科逐漸形成了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學科核心素養。這就要求在學科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指引下,將認知結構的重建、學習策略能力的提升和道德素質的發展有機融合,實現基于課程開發的課程化表達、基于課程實施的生活化表達、基于課程準備的資源化表達、基于課程時空的社會化表達,讓學科課程成為促進師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平臺。
關鍵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課程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9A-0068-04
學科隨著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政治逐漸形成了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學科核心素養。這就要求在學科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指引下,將認知結構的重建、學習策略能力的提升和道德素質的發展有機融合,明確每個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表現形式和水平維度,在學科教學內容、真實問題情境和特定任務活動有效互動的基礎上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一、基于課程開發的課程化表達
高中政治學科作為一門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教育的人文綜合性學科[1],兼具學科教育與道德教育雙重屬性。高中政治課程實施一方面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專業特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校的教育實際,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對學科課程進行課程重構。
一要課程形態多樣,滿足多種需求。高中政治課程體系應包括反映國家意志與人民意志的國家課程、反映地方經濟社會和歷史文化的地方課程、反映師生需求與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等顯性課程,也應包括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時事評論等隱性課程,體現課程與自然、課程與社會、課程與生活的有機統一。
二要學科課程整合,構建綜合體系。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既具有跨學科的綜合性,又具有學科“三維目標”的綜合性。這就要求高中政治課程開發要注重學科內和學科間知識的縱向銜接和橫向整合,讓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運用學科知識、學科技能、學科思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參與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三要重構教育環節,構建德育體系。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各要素相互交融、相互依存,著重要培養的是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要統籌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評價方式和考試命題等環節,建構起符合學科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目標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充分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個體表達、行為外顯和綜合呈現。
高中政治課程開發是集環境關聯、資源配置、信息交流、成果共享等于一體的生態系統工程,這對解決傳統的供求主體、供求內容、供求方式和供求環境等教學矛盾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國家課程,我們深入進行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序列化的研究,根據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和師生需求特點,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課程重構,推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為課程實施中采用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供基礎。在充分調查師生課程需求的基礎上,我們開發了“多元化危害及應對措施”“企業家成功素質探析”“讀三國、悟哲學、品人生”等校本課程,豐富了學科課程形態。例如,在校本課程“多元化危害及應對措施”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從毒品預防、經濟現象、戰爭和平、恐怖組織、國際形勢、自然災害、金融危機等七個方面編寫了校本教材,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實施、課程評價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了校本課程綱要,將學校的“江蘇省減災防災教育基地”與“無錫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等社會實踐場所整合進校本課程實施體系,形成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育人目標的知識目標評價、能力目標評價、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評價的完整評價體系,實現了校內外資源、課內外資源的有機融合,提升了學科課程的育人成效,促進了學科課程的轉型升級。
二、基于課程實施的生活化表達
學科核心素養及其水平,只能基于具體的問題情境、運用相關的學科內容、通過特定的任務活動,通過學生相應行為及其結果等進行推斷。因而,準確把握核心素養與學科內容、問題情境、任務活動之間的關系,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成了推進學科核心素養課堂落實的關鍵所在。
一要立足時代發展,把握時代特征。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要緊密結合當今世界發展特征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做到關注時事熱點以突出時事背景,創新試題設計以有機融入基礎知識,注重情意結合以突出主流價值合理滲透,在當今時代熱點的探索與追問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二要基于學生生活,回歸生活本真。高中政治有效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認知能力和道德水平,讓學生在近乎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實現對學科知識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拓展和豐富學科知識和學科素養的生活意蘊,將學生的經驗世界、情感需求、發展愿景和價值追求等有機融入學生的生命成長中。
三是重視問題情境,打造素養高地。高中政治新課程強調要將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而問題情境是實現學科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的橋梁和紐帶。這就需要教師從過去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堂結構,向以問題情境為中心的課堂結構轉變,通過一系列活動及其結構化設計,切實加強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劃分及其表述的科學性、準確性與現實性的實證研究。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一課時,可以利用江蘇省江陰市長江村給村民發放100克黃金、100克白銀的熱點事件,深入挖掘長江村這個“經濟強村”“幸福名村”的典型案例。從長江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引導學生思考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從長江村部分村民家庭收入來源,引導學生思考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分配方式;從長江村村民發家致富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類型;從長江村村民創業案例,引導學生思考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重要意義。以教材基礎知識為基本線索,從收入來源、幸福生活、殊途同富和幸福生產四個方面進行環環相扣的設計,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融入體現鄉土生活特色和社會生活實際的典型案例中。高中政治教學的課程目標就是通過基本觀點來呈現的,通過生活情境來驗證的,重點要解決是不是、信不信、值不值的問題,從而賦予生活情境以知識建構、能力發展和價值引領的指向作用。
三、基于課程準備的資源化表達
高中政治新課程實施以來,由企業開發、學校自主開發和教師自主開發等形成的課程資源,在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育人目標的深入達成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高中政治課程資源的瓶頸問題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高中政治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和開發能力方面普遍欠缺,造成了課程實施所需資源的嚴重不足。在課程資源建設上,存在著偏重學科教材的知識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偏重教材文本性資源開發,偏重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現實問題。要扭轉這些問題就必須改變課程資源建設上存在的學科中心本位和教師中心主義的錯誤傾向,建構起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的課程資源體系。
一要深挖教材資源,構建知識體系。高中政治教師要樹立教材是“教學材料”、“中介材料”和“彈性資源”的科學教材觀,在教材內容取舍、教學進度安排、教學流程優化、教學手段創新等方面創設教材文本精神與學生現實生活、學生知識經驗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對教材進行情境化處理、生活化處理、問題化處理、操作化處理和結構化處理。
二要注重德智共生,強化德育資源。高中政治課以公民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為核心,是人文社會科學常識教育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兼容的社會主義公民教育課,必須站在學科核心素養的立場上建構學科課程資源系統,幫助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和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三要注重形式多樣,強化開放共享。高中政治課程要求在深厚的社會生活背景下培育和踐行學科核心素養,在課程資源建設時要實現校內外、主客觀、顯隱性、靜動態資源的有機整合,促進課程資源的開放共享。
近幾年,學校教研組以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自籌課題“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研究”和無錫市教育教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高中政治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為依托,以提高師生的資源建設意識、資源建設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為重點,助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深度整合。我們按照“課型研討—主備初備—集體備課—個人細備”的集體備課要求,及時將體現師生特點和班級特點的集體備課成果提交到學校教學資源庫平臺,同時吸納各級各類賽課的優質課程資源,構建起覆蓋學科主要模塊、基于課程標準、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資源庫系統、微課資源庫系統和視頻資源庫系統。在素材資源建設方面,我們在國內較早建設了中學政治學科資源網站——思想者園地(http://www.sxzyd.net)。目前,網站擁有各類教學資源超過20萬項,資源點擊超過4800萬人次,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資源保障。在教育科研方面,深入推進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推進基于電子白板的交互式教學研究,基于云資源庫平臺的教學素材運用研究,基于計算機網絡平臺的網絡教學研究,基于極課軟件系統的大數據運用研究,基于云資源庫平臺的備課模式研究等。在課程資源建設、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公民教育、媒介素養教育、教育大數據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備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
四、基于課程時空的社會化表達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課堂時空結構的研究從關注課堂構成本身,轉變到更加關注課堂時空結構與師生角色、互動方式、知識分配、話語權力和學生個體社會化等一系列問題。
一要強化實踐環節,豐富教學內容。實踐活動是學科教學的延伸和深化,社區服務、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生產勞動等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入,讓學生“帶著真問題”進入實踐,“帶著真思考”回到課堂,不僅能讓學生在社會生活題材中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也能讓學生在范例分析、價值沖突、比較鑒別、探究活動中深化道德認知和道德體驗,發展學生的道德自主判斷能力、自覺的社會參與意識和道德行為技能,樹立服務社會、報效國家、造福世界的遠大志向。
二要借助信息資源,實現泛在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能夠最大限度地突破教學的時空限制,具有教學模式新穎、傳輸信息量巨大、溝通迅速快捷等現實特點,能夠圖文并茂、生動逼真地模擬出豐富的社會生活情境,實現學生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改造與重組,使學生在無時無刻、隨時隨地學習的基礎上,增強情感體驗和提升道德品質,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三要關注個體發展,實現社會價值。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落腳點在于學生的發展,這就必須改變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傳統課程模式,積極尋找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的最佳聯結點,努力實現個人發展取向和社會發展取向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追求道德生活中的公德與道義,自覺將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創新的途徑》時,我在課前設置了這樣一道探究題:2017年6月11日,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的2017無錫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崇安寺二泉映月廣場舉行,活動包括非遺專場演出、非遺項目進校園成果展示、道教音樂會及無錫道教符箓文化展等多項內容。目前,無錫市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項目名錄保護體系和非遺傳承保護基本梯隊。然后布置預習問題:通過調查,結合無錫某項非遺項目的繼承和保護,提出自己的創新性想法。這道探究問題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通過社會調查、社會訪談、文獻搜索等方式,利用教材理論知識來制定詳細的非遺項目繼承和保護方案。學生親身經歷的調查研究,將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惠山泥人、宜興紫砂壺、無錫精微繡、無錫剪紙等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納入課程學習視野,并結合教材理論知識對這些課程資源進行加工、改造和整合,進一步實現與教材中“立足于社會實踐的根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等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等文化創新的理論知識的有機結合,對社會生活進行了多情境、多內容、多維度、多形式的探究,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有機滲透了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的教育。
總之,高中政治改革要在課程化表達、生活化表達、資源化表達和社會化表達等方面進行課程實施探索,將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有機滲透進學科課程中,切實讓學科課程成為促進師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劉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高中政治課程改革的啟示[J].教師教育論壇.2016(10):55.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