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金融監管工作的開展,簡要分析金融監管工作的發展現狀,分別論述金融監管工作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然后就加強金融監管工作的關鍵措施進行探討與分析,希望能夠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與重視,在給地方金融產業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時,最大限度確保地方金融產業的安全性。
關鍵詞:金融監管;政府;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9-0160-02
對于我國而言,在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地方金融機構的發展機遇是空前的,新興金融機構,如小額民間貸款的公司、民間擔保公司以及互聯網金融公司等大量涌現,地方性金融產業已經逐步發展成為金融領域服務范圍最廣、業務活躍程度最高、網點布局最多,以及影響程度最大的經濟板塊。但與此同時,地方金融領域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隱患,加強金融監督管理刻不容緩。作為地方政府部門,需要在積極促進當地金融產業發展的同時,提高對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力度,積極應對在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法治建設滯后,以及監管干擾因素眾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促進監督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一、金融監管工作現狀
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地方金融企業的發展態勢以及發展速度整體良好,無論沿海地區或內陸城市,地方金融業的發展走勢喜人,發展速度迅猛。尤其新興農村金融機構以及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機遇空前,在地方金融產業中所占比重不斷提升,這同時也是地方金融業發展的新鮮動力。自2010年開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金融開始滲透至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興金融企業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斷拓展金融服務業務類型以及服務范圍,提供了海量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產品在面向各層級消費者提供消費選擇與服務支持的同時,也導致了金融行業競爭關系的激烈化,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的發展呈現出了高度融合化的趨勢,傳統特色業務邊界正逐步模糊與消退。但與此同時,金融風險也逐步加大,不良業務范圍逐步擴大。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在地方金融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對金融風險進行化解與防范,已成為業內人士高度重視的課題之一。
同時,地方政府部門面向金融領域的監督管理職能正在不斷強化,各地金融監督管理機構除了面向傳統機構存貸款業務以及理財業務進行規范化監管和整頓以外,還以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近年來涌現出來的重大風險隱患公司一并納入監督管理范疇中,通過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監管審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除此以外,政府部門在圍繞金融機構展開監管過程中,進一步重視與市場的合作關系,通過“一行三局”的方式密切配合,如地方政府通過成立打擊非法集資轉向工作領導小組的方式,對非法集資行為進行專項性的預防與打擊工作,為地區性金融行業的維穩發展提供了環境保障。并且,政府部門與市場的合作還深入體現在民間高新科技企業上,金融監管工作機構借助于這些企業所特有的風險模型算法技術,將其運用于對非法金融活動的打擊中,通過合作協議的方式強化對風金融風險的防范工作,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對傳銷、非法集資等涉眾風險行為的識別準確性,為政府部門對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提供了實時性的風險識別預警機制,并有助于對監督管理行為的證據鏈溯源活動,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對金融機構風險行為的盡早發現、盡早預警以及盡早處置。
二、金融監管現存問題
1.監管機制不健全
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機構是地方政府展開金融監督管理的重要職能部門,需要負責完成包括地方融資擔保機構業務監管以及申報審核等在內的一系列工作內容。金融管理對象基數龐大,加上國家針對金融機構的管理規則以及懲處措施還不夠完善,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部分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督管理意識較為滯后,重視審批輕視管理,監管機制存在大量缺口,金融風險隱患較大。對于我國而言,自2015年明確民間金融企業由地方政府部門負責進行監督管理,但業務范圍并無明確規定,小額貸款等金融機構經營業務活動不規范,不良融資風險時有發生,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2.監管法治建設滯后
隨著金融產業的發展以及金融市場的有序化建設,各種新型金融企業開始不斷涌現,如小額民間貸款的公司、民間擔保公司以及互聯網金融公司等,這些公司的出現給地方政府部門金融監管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部分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與中央金融監管派出機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不夠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預案更新速度緩慢。截至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金融市場P2P公司已經達到千余家,但針對這些金融公司的管理在法律保障體系上仍然依賴于2015年度所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且辦法中未針對金融監管業務范圍作出說明詳細闡述,有待參考金融市場發展態勢作出調整與更新。
3.監管干擾因素眾多
當前金融市場的客觀情況是,地方金融機構數量日益增多,為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不斷擴招金融監管人員,但受到工作人員金融知識掌握程度以及現代監管手段應用水平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缺乏對全新金融監管模式的正確認知,加上金融監管部門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力度不夠,職業道德教育水平相對滯后,導致一部分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無法與監管崗位工作需求相適應。與此同時,雖然當前金融機構獨立經營意識有所增加,自主決定重大事項權力也有所提升,但仍然無法從源頭上規避地方政府部門以各種形式違規干預金融業務活動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違規干預金融機構,國家控股擔保公司被政府金融監管機構裹挾違規進行擔保,對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政策進行違規干預,均導致了金融市場作用發揮受到影響,加劇了金融資源在行業、地區間的不平衡問題。
三、金融監管的加強措施
1.強化風險及責任意識
地方金融產業發展必須以金融創新為核心,考慮到以往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在監管機制上存在的冗長、繁雜問題,可以嘗試對監管部門工作人員進行精簡設置,確保專業崗位與專業人員的對應關系,將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提高部門配置的綜合效能。同時,應當將地方金融部門自身監督以及問題整改作為強化重點,改進工作態度,轉變功利性作風,從源頭上杜絕因政績引導而出現的金融風險問題。政府部門應當促進金融監管法律保障體系的健全發展,調整監督管理工作思路,應當立足于地方基層調研結構確定金融產業發展范圍以及的發展力度,加大對非法金融業務活動的打擊力度,落實金融風險防范工作預案,以免對金融機構的運營活動產生不良影響。
2.提升監管水平與獨立性
地方政府部門為促進金融監管水平的提升,應當將著眼點放在對金融監管從業人員業務能力與素質水平的提升上,以對金融監管工作部門崗位人員的擴招為出發點,將金融知識掌握程度以及現代監管手段應用程度納入崗位人員選任門檻中,設定準入標準,適當提高招聘試題難度,并提高金融監管手段的占比。人員到崗后還應將監管業務以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培訓重點,提高培訓力度。為幫助部門工作人員更新金融產業知識,掌握金融監管運行模式以及關鍵內容,應當在金融監管部門中引入公文系統或內部學習移動端,及時對新金融監管知識進行更新。在此基礎之上,政府部門應當轉變工作思想,在金融產業的發展上應當自管理型逐步過渡至服務型,杜絕各種可能干預金融產業活動的違規行為,將金融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確保金融產業資源在行業間、在地區間的平衡關系。同時,為提高金融監管的獨立性水平,還應將重點放在政府部門干預金融機構進行大額資金存儲、擔保、貸款等金融活動上,重視對政府部門各種違紀違法行為的識別與應對工作,開展對政府部門領導層牟利違規干預金融活動的專項整治工作,真正為地方金融產業的穩定發展提供支持與動力。
3.完善監管工作機制手段
目前大量地方政府部門在應對新金融機構以及民間金融機構,如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的態度上存在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導致金融風險增加,監督管理水平無法得到保證。針對這一問題,金融監管部門應當對監管層級進行適當縮減,促進監督執行力度的提升,與之相對應的是,基層部門應當適當增加對這些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以及管理權限。在對金融監管部門層級設置進行優化的同時,還應嘗試將金融監管與大數據技術相融合,在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的輔助下升級征信系統,構建大數據征信工作體系,突破不同行業間在征信資源上存在的壁壘,使金融監管工作的開展能夠有一個健全精確的信用環境作為基礎。地方政府部門下屬金融監管機構應當通過設置獨立機構的方式,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構建基于金融業務融資風險的數據庫系統,并在大數據技術輔助下建立金融監測預警服務工作平臺,加速金融監管的市場化、社會化轉型。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地方金融監管現狀的分析,發現地方金融監管工作開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法治建設滯后,以及監管干擾因素眾多等,在此基礎之上提示加強地方金融監管的幾點措施,希望通過強化風險及責任意識、提升監管水平與獨立性、以及完善監管工作機制手段者三個方面的措施,在給地方金融產業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時,最大限度確保地方金融產業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張騰龍.國家金融監管的合法性證成——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視角[J].現代管理科學,2019,(12):103~105.
[2]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青年課題組.金融科技監管的國際經驗借鑒及政策建議[J].金融發展研究,2019,(11):46~52.
[3]李菡,耿欣.地方金融科技監管的挑戰 及優化路徑:產業沙盒視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12):68~72.
[4]卜亞,李暉.演化博弈視角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問題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9,(6):116~122.
[5]楊博文.后巴黎時代氣候融資視角下碳金融監管的法律路徑[J].國際商務研究,2019,(6):57~70.
[6]吳英霞.金融監管政策作為司法案件裁判依據的爭議與方法論回應[J].南方金融,2019,(11):33~43.
作者簡介:魏梅珍,供職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政府投資審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