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霞
【摘 要】目的:探究在婦產科臨床實踐工作中引起病患常見感染的原因,尋找有針對性有效的護理方法。方法:擇取我院住院治療的48例科室病區病菌侵襲的病患為觀察對象,這些病患均是因為醫院內的病菌引起的感染,根據病患的感染病情的情況,了解在醫院內引起病菌侵襲的原因。結果:發生在48名病患中的感染,患者最多見的被侵入部位是手術切口、呼吸道、尿路等。產科手術后的主要病菌侵入部位是手術傷口和呼吸道,被侵襲的發生率隨著病患年齡的增長而明顯增加。結論:科室病區病人在護理照料過程中有各種病原菌引起不同部位的侵襲,引發不良后果。因此,為了減少婦產科病區患者住院期間的感染,應分析感染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和解決,與此同時不停地提升護理照料服務質量和水平,避免在護理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感染;危險因素;方案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009-01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9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48例婦產科感染患者均為醫院感染,年齡在18~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9±2.5)歲。
1.2方法
1.2.1感染因素
(1)手術感染。醫療器械以及手術操作是導致感染的手術因素,由于醫生手術操作不規范或不熟練,會增加手術創口面積,延長手術時間,另外,醫療器械消毒不到位,醫護人員手衛生不足等都會大大增加感染率。(2)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之后,自身免疫力會下降,如果術后護理不當很容易發生感染。比如,在婦產科手術中大多都需要實施氣管插管全麻手術,如果插管不合理,容易損傷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引起呼吸道感染;同時,由于患者在術后或產后喜歡關閉門窗,導致空氣流通不暢,容易促進細菌繁殖引起感染;此外,親友的探視也會帶來很多細菌,造成感染的發生。(3)泌尿道感染。作為感染幾率較高的醫院感染,產后尿道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在實施接觸性護理過程中,沒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刺激了尿道黏膜;消毒措施不到位。(4)切口感染。切口感染作為比較常見的感染,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產婦圍生期沒有做好消毒工作;術后或產后沒有洗澡,導致感染幾率上升;產后很多患者體質太虛,能量消耗較大,容易引起感染的發生。
1.2.2護理方法
分析兩組患者存在的感染因素。對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對實驗組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1)手術因素對策。嚴格按照規定和程序對醫療器械進行消毒,減少器械的感染;醫護人員需要實施接觸性護理時,應當做好手衛生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2)呼吸道感染護理。對探訪人數進行控制;保持病房空氣的流通,控制溫度、濕度在舒適范圍;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3)泌尿道感染護理。減少肛門檢查和陰道檢查的頻率;加強對患者陰道衛生知識的宣教;叮囑患者每天對外陰進行清洗,保持外陰的干凈、清潔;剖宮產患者應當適量食用抗生素。(4)切口感染護理。補充足夠的營養,定期對敷料滲液滲血情況進行檢查,避免出現血腫、出血現象;提高操作規范性,盡量降低侵襲性操作頻率,在患者生產前做好消毒措施。
1.3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受試者感染分布及感染原因情況,對因素占比情況進行觀察,同時對兩組患者臨床住院時間進行對比,分析感染對于患者身心健康所帶來的影響情況。
1.4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利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住院時間情況利用均數±標準差(x±s)進行表示,感染問題及占比情況則利用%表示。采用t和c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較為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發生在48名病患中的感染。患者最多見的被侵入部位是手術切口(5例,10.4%),呼吸道(24例,50%),尿路(19例,39.5%)等。產科手術后的主要病菌侵入部位是手術傷口和呼吸道,被侵襲的發生率隨著病患年齡的增長而明顯增加。
3 討論
對于一些害怕切口疼痛且引起咳嗽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需及時協助患者進行體位的改變,加速排出病患呼吸道分泌液,創造病患優良的呼吸環境,降低病原菌侵入機會。同時,要確保病區內的空氣的質量,定期通風換氣,管理加強病區的消毒,進行病區探訪人員的管理。
在臨床實踐工作中,有必要改進通過陰道分娩的助產方式,盡量避免病患進行會陰側切及撕裂傷。如果在分娩過程中必須要進行會陰側切,那就必須避免在切口縫合期間形成死區。整個過程需要按照嚴格的無菌操作進行,盡可能避免大腸桿菌逆行引起的側切口的感染等。在術后要提醒患者保證個人衛生,保持切口的干燥清潔等。在做了切除子宮術或剖腹產術的病患術后需要對切口進行換藥消毒處理,保證切口的干燥清潔。術后,要進行膳食重癥監護,引導病患進食一些高蛋白和高維生素的食物,促進切口的早期愈合。
尿道在留置導尿管的操作過程中,醫務工作者需要按照嚴格的無菌操作原則進行操作,動作輕柔。患者的尿道口和導管每天用無痛碘治療,以確保導尿管的消毒。提醒病患增加飲水,通過排尿的方式做泌尿道的自然洗滌。在有或沒有感染的情況下,密切觀察患者的導尿和會陰部位,同時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導,從而減少尿路感染的可能性。
醫護工作人員需要對必要的醫療器械進行嚴格的清潔和消毒。在每次操作之前,所有必要的設施都需要使用癸醛進行浸泡滅菌。有必要通過濃度檢測進行儀器檢測,或使用環氧乙烷進行消毒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慧琴.婦產科護理中感染問題的分析和探討[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8,5(8):57-58.
[2] 沈敏娟,趙青.婦產科護理工作中常見安全隱患分析及防范對策探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9):171+179.
[3] 劉焱,肖志輝.婦產科護理中感染危險因素及相應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19):141-143.
[4] 唐靜.婦產科護理過程中危險感染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醫學信息,2014(25):338-338.
[5] 孫金霞.婦產科綜合護理過程中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相應管控措施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9(5):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