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莉
【摘要】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要調整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傳統課堂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教師們傾向于將教材內的知識全部教授給學生,而忽視學生所需要的自主、集體交流,使語文學習與我國傳統文化、學生的生活實際漸行漸遠,語文教學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等未能得到充分體現。課堂是大家的,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情境中“學會學習”,獲得情感的體驗,是教師需要關注的。
【關鍵詞】自主探究 ?情感體驗 ?學會學習
一、何為探究學習
(一)探究性學習的定義
探究性學習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自然、社會,以及日常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發現并解決問題,最終獲得能力發展的學習活動。相較于傳統的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在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這四個方面優于傳統形式,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豐富認知,讓學生親身感受探究的全過程,參與其中,學會學習。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
1.改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傳統的語文課堂缺乏活力與激情,教師的教學內容只關注到教材、教參、教學設計,而相應的教學評價也是僅僅圍繞教參、教材,以是否完全達成教參上規定的教學目標的標準去評判。學生在課堂上以反復讀詞語、句子,練習背誦居多,這一點在新授課時尤為明顯。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始終跟著教師的腳步走,教師的教學內容只需完成教學參考書規定的習題,缺少開放性問題,使得學生缺乏進行積極探究的機會,學生沒有機會去探究思考,也就無話可說。要改變這個狀況,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樹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意識,一方面認識到學生處于發展創段,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一定的約束,另一方面關注學生的創造性與能動性,讓學生有自由表達的機會,從而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還要為學生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適當地讓他們能夠進行“天馬行空”的合理想象,樹立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習能力。
2.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精準認識探究性學習
教師的職業素養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觀察,迅速把握學生的特點,從而了解學生,重視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差異性。如該問題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簡單來說,就是這個問題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進行探究,他們能否得出答案。因此,教師應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精準理解什么是探究性學習,如何讓學生進行探究,從而幫助學生提升探究能力。
二、如何在探究學習中激發情感
(一)為學生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探究性學習的定義指出:兒童能夠潛入研究的前提是具備適合他們研究的情境。這就說明教師唯有幫助處于成長中的學生,創造一個他們認知所需要的情境,再引導他們潛心研究,才能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結合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師們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為學生創設認知所需情境,或引導學生從生活情境中選取問題,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去探究。
例如,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課文講述了鼴鼠先生收到長頸鹿大叔寄來的一個包裹,在送給松鼠太太的途中,包裹里的花籽漏了一路。第二年春天,通往松鼠家的路,成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故事的結尾,松鼠太太對鼴鼠先生說:“這是多么美好的禮物啊!”為了讓學生理解為什么這是最“美好的禮物”,除了幫助學生提煉課文信息之外,筆者向學生問了一個關于最美好的禮物的問題,原以為學生會說玩具、零食、書籍等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物品,結果學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
師:你收到的最美好的禮物是什么?
生1:我最好的朋友送我的生日禮物,這是我第一次收到來自好朋友的禮物。我覺得很驚喜。
生2:爸爸媽媽給我生了個弟弟,我覺得弟弟是他們送給我的最美好的禮物。
生3:我奶奶說:“我們全家人都健健康康就是給她的最美好的禮物。”我也這么認為。
生4:我的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有時候都沒時間給我們做飯,有一天,媽媽上班前告訴我沒法兒給我們做飯。可是到了做飯的時間媽媽突然回來了,給我們做了一頓飯之后又匆匆忙忙去上班了,我覺得那頓飯是我收到的最美好的禮物。
生5:我考試考了100分,對我來說是最美好的禮物。
……
聽了學生的回答,驚喜之余滿滿的都是感動,原本筆者只是想通過這一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去幫助他們理解“美好的禮物”,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在這一情境中,不僅理解了到底什么是“美好的禮物”還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學生學得開心,也使筆者的教學變得更有意義,使語文課堂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語文而絢爛。
(二)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領域,教會學生探究方法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而探究性學習的開展也不例外,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尊重學生的選擇權,讓學生選擇探究自己喜歡的主題,這樣,學生的探究能力才會有所提高。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不難看出,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樂于加入探究活動,這也與部分教師誤以為完全“放手”的形式能真正發展學生的能力,而忽視了與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關。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選擇性地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性格特征及興趣等,為學生找到適合的探究領域,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例如,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羿射九日》是一篇神話故事,為激發學生的探究欲,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
師:這篇課文中最讓你感到神奇的是哪里?
生1:我覺得最神奇的是怎么會有那么大的弓、那么大的箭能射到太陽。
生2:我覺得最神奇的是后羿怎么那么厲害,能對準離我們那么遠的太陽。
生3:明明江河里的水都蒸干了,后羿怎么還要淌過九十九條大河?
從以上可以看出,即便是二年級的學生,也能對教材和教師產生質疑,如果不給他們提問的機會,他們就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大膽質疑,并恰當點撥,如在教學中故意犯一些不打破原則的小錯誤,讓學生去發現并大膽質疑,這也是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好方法。
(三)多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恰當發揮教師的教育機智
關于備課要求,新課改要求教師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對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性格特點要了如指掌,從而使教材的處理和教法的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這對教師的語言,以及設計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想他們可能怎樣回答,以及他們所能觸及的點。就如《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的教學,筆者在設計問題時,預想學生所能說出的美好禮物會是零食、玩具,再高一層次可能能說到陽光雨露滋養著大地,給我們帶來光明與生命,但沒有預想到學生能說出一些關乎親情、陪伴的答案。雖說課堂需要驚喜,課后筆者也對自己進行了反思,發現核心問題還是對于學生的了解有些許缺失,未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針對課堂上的一些突發情況,教師要學會發揮教育機智,能根據課堂新生成的一些情況,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應變地及時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教育機智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與教學藝術的重要體現。
生活因語文而燦爛,語文因生活而精彩?,F今的探究性學習和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各級各部門的重視,這不僅是一次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在于能夠使學生獨立學習,使教師職業素養有所長進。而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如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情感、能力提升,這就要求教師能在教學中不斷汲取經驗、改革舉措,落實與優化探究性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