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如生活情境、社會情境等。不管哪種教學情境,其設置原則都要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既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又能直接引出教學問題,并有效為之后的教學做鋪墊。問題的提出,既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入,又能將問題變成驅動性任務,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關鍵詞】創設情境 ? 辯證思維能力 ? 高效
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服務于學生學習的一種特殊的教育環境。創設情境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需求,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促進情感與態度的發展。
筆者以“從‘白色污染說起”一課為例,淺談在課堂中如何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塑料制品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使用過后的塑料垃圾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危害。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塑料,并尋找出合理使用塑料的好方法呢?
一、創設情境,視覺沖擊
課前,筆者讓學生們把家里的各種廢舊塑料制品帶到教室里,并把它們分類放置到教室一側。上課伊始,便帶領學生把眼光聚焦到它們身上:“同學們,你們看,這是咱們從家里帶來的各種廢舊塑料制品:有塑料袋、礦泉水瓶、各種洗化用品的瓶子、藥瓶,還有各種塑料玩具,可真不少呢?!?/p>
用過的塑料制品,能重現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自然而然地給他們以視覺沖擊,從而初步感知: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塑料隨處可見,它時時處處都在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務。
二、創設情境,問題引入
正確看待塑料,前提要讓學生知道塑料的“利”與“弊”。
筆者引導學生認識塑料的“利”一環節,從1907年貝克蘭發明第一種合成塑料的小故事入手,按照時間線索介紹:1907年,美國的化學家貝克蘭發明了第一種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從此,塑料便走進了我們的生活;1945年,塑料在美國的年產量達到40萬噸;而現在,塑料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材料。之后,筆者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想過嗎?為什么塑料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就成為人類的寵兒?或者說,是塑料的哪些特性讓它變得不可替代?”通過故事情境引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在認識塑料的“弊”一環節時,筆者從英國的一家報社的調查引入:“2002年,英國的一家報紙調查發現,塑料被評為人類最糟糕的發明之一。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是為什么?”通過故事和調查的引入,學生運用自己的已知經驗思考、判斷,進入問題情境:為什么塑料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一項發明,也是一項最糟糕的發明?
情境中引發了教學問題,這樣的問題是真問題,也是最有價值的問題,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入。
三、創設情境,分析原因
在情境問題的引領下,如何讓學生知道塑料“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呢?
1.生活情境中,觀察塑料之“利”
在課堂上,筆者提供給學生每小組一個材料盒,里面有大小相同、厚薄相同的一張紙、一塊塑料,還有一段電線、一小杯清水,并提示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摸一摸、撕一撕的方式,觀察塑料的特性。學生通過觀察、動手試一試的方法,都能發現塑料輕、防水、絕緣、有彈性的特性,還有的學生認為塑料很結實。如何驗證塑料比較結實呢?筆者提前制作了兩個大小相同、厚薄相同、提繩長度相同、打孔距離相同的紙袋和塑料袋,課堂上進行對比實驗,看哪個袋子盛的物品多。筆者用學生們帶來的礦泉水瓶裝上自來水,然后進行對比實驗。結果為:紙袋只能裝3瓶560mL的礦泉水,而塑料袋裝了9瓶560mL的礦泉水還完好無損。學生們發出了“哇塞”的驚呼聲。有的學生說:“看,塑料正是因為具有這么多的優點,所以,生活中我們用過的一些物品都是用塑料做成的!”
筆者接著出示圖片補充農用的塑料地膜、大棚膜等,使學生了解這些塑料制品不僅幫助農民朋友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還讓我們一年四季都吃到了可口的蔬菜和水果;建筑用的塑料下水管、門窗、裝飾板等,這些材料不僅美觀、結實,而且價格便宜。由此得出結論:塑料真是一種物美價廉、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所以,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不可替代!被人們評為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十大發明”之一。
2.故事情境中,知道塑料之“弊”
教材中呈現了“塑料袋漂流記”的文字故事,以此引發學生對塑料危害的認識。在原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再處理。根據文字材料配了畫,課上讓學生看著配畫,續編“塑料袋漂流記”的故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呈現不一樣的故事。
教師可以用這樣的語言引入故事續編會:“我們用過的塑料袋一般都會放進垃圾桶或者垃圾箱,一陣風吹來,塑料袋被吹向了空中。隨著風,飄啊飄,它們有的掛在了樹梢上;有的落在了莊稼地里;有的被吹進了大海里;還有的被送到了垃圾場被焚燒。接下來,這些塑料袋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看看以下四幅情景圖,續編故事。
一幅幅配畫打開了與學生生活的通道,一個個故事在課堂上蔓延開來:
故事1:一個塑料袋被風吹著,飄啊飄,它掛在了樹梢上。后來,越來越多的塑料袋被吹來,綠油油的大樹變成了白色的垃圾袋樹。人們看到后,感覺很不舒服,都不到這里來散步了;小動物們也不愿意到這里來安家了。
故事2:有一個塑料袋,飄啊飄,落在了莊稼地里。農民伯伯翻地的時候,把它翻進了土壤里。過了很多很多年,它把周圍的土壤都污染了,它也阻擋了莊稼吸收水分和養分,地里的莊稼都枯萎了。
故事3:還有一個塑料袋,它被風吹著,飄進了大海里,大海里的魚兒以為這是可口的食物,爭先恐后地去咬食,后來,這些魚兒們都死掉了。
故事4:有的塑料袋,被送到了垃圾場,人們把它們燒掉,冒出濃濃的黑煙,釋放出毒氣污染著空氣,也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續編,拉近了塑料危害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引導學生邁向塑料危害的探索之路。在故事中學生們明白了塑料垃圾會污染土壤、阻擋莊稼吸收水分和養分、影響動物的進食和消化、嚴重危害人的健康。
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我國著名的哲學家老子曾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边@句話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優缺點并存的。在前面兩個環節的過渡、鋪墊中,學生已經得出結論:塑料對人類有利也有弊。它在為人類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危害。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方法去看待塑料。
我們要看到塑料的優點,也要看到塑料的缺點,揚長避短,合理使用塑料制品。把辯證的思維方式,播撒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播撒在學生心間。塑料有利有弊,不用不行,用多了也不行,那怎么辦?教師帶領學生繼續交流,合理使用塑料制品有哪些好辦法?可以使用布袋子代替塑料袋,也可以制定自己的家庭減塑方案。最終將減塑方法落到實處,讓環保的理念不僅存在學生們的心里,更落實到了行動中。
整節課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在平時遇到問題的時候,遵循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這樣的課堂結構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事、物。這有助于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為其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