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羹霏
摘 要: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內容,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一定要明白課內外閱讀的必要性。教師讓學生們在課內閱讀上已經下足了功夫,將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融合,有效的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質量和效率,也在很大限度上開拓了學生們的眼界視野,而本文就是對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提出幾點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閱讀;課外閱讀
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當中,是一個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都在養成的重要階段,許多學生的習慣、素養往往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定型了。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作為最基本、最有價值的學科,讓學生們通過課內外閱讀的方式來樹立明辨是非、積極向上等等的觀念是必要的,這些觀念的養成也會滿足學生們以后面臨問題時能夠解決的的要求。
一、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重要性
課內外閱讀對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質量和綜合素養是刻不容緩的,閱讀水平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所以提升學生們的閱讀水平就一定到增加學生們的閱讀量。閱讀內容的增加,那么閱讀的質量也會隨之增加,由此可知學生們的思維空間和維度都會有一定的提高。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融合,有效的閱讀經驗的積累,讓學生們將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結合在一起,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讓學生們的綜合素養也能得到提高,這也會成為學生們的主要發展方向。學習將課內外閱讀融合在一起,無論是對老師而言,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有益處的。
二、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遇到的問題
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語文教學時,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尤其是在課內外閱讀融合的發展上會遇到一些阻礙。例如,課內外閱讀閱讀量不足、課內外閱讀的方式不正確等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的發掘并進行改正。
對于小學生來講,學好課內外閱讀就相當于學好了語文這一學科。閱讀肯定是要以課內閱讀為主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總會出現僅把課內閱讀作為重點,絲毫沒有課外閱讀的位置的現象,而這在很大限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揮空間,也會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要學會不斷的豐富自己,不能在給同學講解的時候出現解答不了的情況,這不但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會影響自己本身的教學質量。
三、解決小學課內外閱讀遇到問題的策略
1、由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
小學的語文教學在課堂上應當以課內閱讀為主,課外閱讀為輔,學生要認真聽取講解,教師也要不斷的加強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要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產生反感,就要更加有條理的安排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學生們首先要掌握的便是課內閱讀,將運用的形式掌握熟練之后,再用課外閱讀進行拓展,構建出一個完整的閱讀體系。教師在教學時,絕不可以直接將學生們帶到閱讀中去,一定要一步步的引導,讓學生們先了解一下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文章,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也會讓學生對閱讀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這樣的教學之下,再由學生進行補充,讓學生們學習的知識可以更加完善,質量也會隨之增加。
例如,在教學《曹沖稱象》這一篇課文時,教師自身就要熟悉這篇文章的寓意,再要求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內容能夠熟練地掌握。當學生能夠明白其中的含義之后,再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理解的培養,比如《孟母三遷》、《懸梁刺股》等閱讀來增長學生們的品質素養的培養程度。
2、合理充分進行課內外閱讀的練習
課內外閱讀的時間都是在學生課上課下的時間里找出來進行練習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所安排的任務就至關重要了,教師在學期開始之前就應當制定出一個嚴格周密的計劃,讓學生們可以更加明確的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小學生處于一個相對于不太能約束自己的年紀,自制力也不是很強,在自己了解事物的基礎上,總會充斥著自己的感情色彩,但這絕對不是一件壞事情,相反這種有自己獨到見解的思想更加難得。教師還可以利用活動來吸引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活動開展的程度,讓學生們理解學習語文的樂趣,讓學生們收獲有利用價值的經驗。
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將這個學期的有關閱讀的文章都進行合理的規劃,讓學生們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執行。在學生們學習閱讀的技巧有些吃力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課本上的內容組織活動的開展,讓課本上的知識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讓課內外閱讀也可以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結語】
結合上面對課內外閱讀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出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方式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通過閱讀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們充分理解語文的濃厚氛圍,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明確的引導方向使我們作為老師必須做的事情,因此,通過本文提出的建議在落實的過程中一定要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能夠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 鄭清梅.淺談鄉村小學語文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有效銜接[J].亞太教育,2019(11):27.
[2] 張小平.淺談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整合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2):148.
[3] 楊晶.學海無涯“讀”做舟——淺談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與整合[J].當代教研論叢,2017(0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