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也變得豐富起來,這種需求是時代變化的產物,也是我國國力強盛的標志。面對這種趨勢,習總書記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念,以此來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在此過程中,基層政府最為貼近群眾,對群眾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本文通過對群眾文化的概念和發展必要性進行闡述,針對基層政府管理對群眾文化的影響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基層政府管理;群眾文化;影響研究
引言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政府既是群眾的管理機構,也是群眾的服務機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黨和政府不變的施政方針。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條件也得到了改善,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比重增加,這也決定了政府工作的重點需要隨之轉變,可以說群眾文化的建設,直接影響著基層政府施政工作的展開,所以研究基層政府如何管理群眾文化,發展文化活動,宣傳文化自信等課題意義重大。
一、群眾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群眾文化的概念
群眾文化既是在業余時間,群眾自發進行的所有娛樂休閑或文體活動,其覆蓋的種類和項目非常多,涉及到各個領域。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文化已經形成了以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形式,旨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體現豐富的社會價值。另外,群眾文化還具備很多特性,例如年齡、愛好、地域、民俗、季節性等,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特性的存在,也極大的豐富了群眾文化的種類,滿足了不同特質群體的精神文明需求。
(二)群眾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群眾文化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擁有群眾基礎的文化產業會得到巨大的發展空間,例如廣場舞等。其次,群眾文化的發展有利于不同類別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復興,對于一些小眾文化類別而言,是一種很好地傳承和保護。再次,群眾文化的發展需要匹配相關的公共服務體系,例如筆者所在的文化服務中心,就是為了貼合群眾的實際需求,滿足群眾文化發展的有效建設。最后,為了保障我國文化建設的發展,群眾還能夠根據各自不同的愛好和興趣接受相關的文化思想教育,有效提升全民綜合素質。
二、我國基層政府對群眾文化管理的現狀
(一)對群眾文化的財政投入不足
管理就涉及到人員和財務,尤其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展開需要的場合設備都需要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各地基層政府都更加注重公路、學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往往忽略了文化站、圖書館等文化建設所需要的項目支出,還有些地區雖然修建了相關設施,但是后續的維修不到位,也缺乏專業人才的管理,工作并沒有落實到位。
(二)各地區文化建設速度差異大
文化建設的腳步是和經濟發展的速度相匹配的,隨著改革開放的風潮,很多東部沿海城市的經濟實現了騰飛,使得這些城市擁有了更大的文化財政投入比重,但是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相應財政投入在群眾文化事業的比重自然降低,這也導致了我國不同地區群眾文化發展逐漸拉開了距離。
(三)社會響應度不高
群眾文化建設雖然是由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事業,但是仍然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響應。例如企業、民間組織和家庭等,企業在商業活動中獲取財富,其本身就有從事公益事業,推動社會建設的義務,如果更多的企業能夠在文化建設領域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能夠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更能夠營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民間組織是一種非營利性的組織,但是卻擁有著龐大的社會資源和共同意愿,各行各業的人士都能夠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通過和社會各界的資源整合,為群眾創造更加良好的文化活動環境。家庭作為最基礎的社會活動單位,同時也是群眾文化活動和建設的主要構成元素,現在有很多家庭會選擇在業余時間舉家從事某項文化活動,既能夠培養家人之間的共同愛好,又能夠促進家庭氣氛的和諧發展。以上幾類組織或群體都能夠對群眾文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基層政府卻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組織,而導致其響應程度不高,管理效果不好等問題[1]。
(四)某些地域文化的發展受限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需求也在逐漸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選擇進行文化活動的地點和方式也都不盡相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習俗和文化特色,但也正是隨著民族融合的進程,很多少數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在逐漸消退,例如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重大節日會選擇篝火和舞蹈,這種模式自然和我國提倡的環保理念不相符,基層政府雖然沒有明令禁止,但是在群眾心中,對這種慶祝方式的熱衷度卻降低。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大都是和現代人生活習慣不符的傳統文化活動,有些甚至面臨著失傳的窘境。
三、基層政府管理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影響
(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生產積極性
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直接決定了其思想道德建設的水平,擁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也一定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水準。因此基層政府在推廣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目的就在于能夠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從真正意義上去享受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人民群眾精神飽滿的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投身于我國特色現代化建設中,投身在中戶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中。
(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人民群眾心連心
群眾文化建設的基礎,是群眾在一起進行的活動,既然是活動,就會促進群眾進行交流,基層政府在對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管理過程中,可以借助活動模式減少彼此之間的矛盾、消除隔閡,能夠有效促進社區和街道群眾的和諧共處。例如社區文化站的管理,在社區文化站進行活動的居民都是固定居住范圍內的民眾,街坊鄰居之間的一些小摩擦或小矛盾也可以通過在文化站內進行活動來緩和。同時文化站還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經常組織群眾開展如象棋比賽、乒乓球比賽等活動,不僅能夠實現鄰里的團結,跟能夠讓群眾和諧共處,共同構建和諧社會[2]。
(三)弘揚群眾文化,走向世界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和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傳統的群眾文化也變得越發時尚起來,例如“廣場舞大媽”這一熱門話題,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作為社區活動的一種形式,來滿足群眾強身健體的娛樂活動,但是隨著廣場舞簡單易學,團體性強的特點,快速發展起來,各種“大媽舞團”層出不窮,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很多政府看到了這種模式巨大的發展空間,借機組織廣場舞大賽,不僅極大的調動起了老人們的熱情,甚至還解決了部分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的精神建設問題。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廣場舞大媽不僅在網絡上大紅大紫,甚至已經將這種風潮傳到了大洋彼岸的歐美地區,在中國大媽的帶領下,已經有不少外國大媽也加入了廣場舞的行列,完美的詮釋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理論,這一次,中國大媽在世界人民面前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活力和精神。
在基層政府的角度,需要面對的問題則是由于文化活動的區域受限,很多大媽在小區里、球場里、馬路上跳舞,對社會治安和交通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政府部門需要合理疏通規劃,確保群眾的人身安全,并在此基礎上玩兒的開心[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要,不僅是作為日常排解和消遣,更是對精神文明的一種建設,因此,基層政府應該深入了解這種需求,并根據自身地域和民族特色,開展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促進街道居民和諧共處的,保障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金香蘭.基層群眾文化的現狀與趨勢實踐思考[J].戲劇之家,2019(32):246.
[2]尚彬.淺談基層政府管理對群眾文化的影響[J].人才資源開發,2019(22):32-33.
[3]高欣.新形勢下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大眾文藝,2016(06):15-16.
(作者單位:中山市沙溪鎮宣傳文體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