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孟橋 李鳳琳
摘要: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旅游產業,可以激活當地的經濟活力,深入推進民族貧困地區實現脫貧開發目標,是農村實現全面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民族村寨發展策略之一。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如何利用當地旅游資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實現旅游業的扶貧開發。
關鍵詞:精準扶貧;旅游開發扶貧;民族地區
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旅游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推進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自此,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成為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和專家學者密切關注的焦點。精準幫扶是少數民族地區實現脫貧重要路徑之一, 它可以有效促進貧困地區的共同富裕和社會發展,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精準扶貧路徑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融水縣旅游產業扶貧實踐
(一)融水縣開展旅游精準扶貧的現實基礎。
融水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是全國第一個成立、廣西唯一的苗族自治縣,也是國家重點扶持開發的偏遠高寒山區少數民族自治縣融水縣城中心東距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桂林市163公里,南離廣西工業城市柳州市100公里,是大桂林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為4663平方公里,境內橫貫元寶山、九萬山兩大山系,元寶山海拔2081米,為華南笫三高峰,是一座巨大的珍稀動植物基因庫,天然的中藥圃。
1.旅游資源
融水自然風光獨特,民族傳統節日多姿多彩,素有“小桂林”的美稱。近幾年依托自然景發展起來的龍女溝、老君洞、元寶山、雙龍溝等景區,不僅景色優美,交通便利,設施完善,還成為避暑的熱門景點;貝江風光風情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成為廣西三大旅游熱線之一;老君洞內真仙巖摩崖上的明代《徐霞客游記》、宋代的《元佑黨籍碑》等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佛教勝地的老子山名揚區內外,每年都吸引著許多香客;雙龍溝被擬認定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四星級),在它的示范帶動下,當地種養、土特產、手工制品加工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旅游業成為鄉村振興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之一。
2.配套條件
(1)基礎設施
隨著三柳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融水旅游交通條件不斷改善,建成了高鐵無軌站、三江南站融水游客接駁換乘服務中心,環元寶山旅游公路以及融州大橋、羅城-洞頭(融水段)等縣內二級旅游公路等重點交通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形成了環縣城旅游公路構架。此外還加快推進了村級道路建設、安全飲水、電網升級改造、寬帶網絡、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等項目建設。2018年,村級道路建設完成實施項目224個618公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140處5040戶;實施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個37戶;實施通村寬帶網絡建設項目48個。
(2)產業基礎
一是具有特色扶貧產業。近年來,融水確定以杉木、優質稻、魚食用菌為主導產業,以茄果類、香鴨為自選特色產業的“5+2”模式,通過打造示范區園發展特色產業。2018年,融水升級打造自治區5A級產業核心示范區1個、縣級產業示范園區7個、鄉鎮級產業示范園20個、村級特色產業示范點90個。形成了全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的產業扶貧格局。
二是豐富多彩民俗風情文化。融水境內民族民間文化絢麗多彩,蘆笙節、坡會、芒蒿節、花炮節、新禾節、苗年、斗馬節、鬧魚節等眾多的民族節日使融水享有“百節之鄉”的美稱;縣內浩如煙海的苗族口頭文學膾炙人口的各族民歌、多姿多彩的苗族蘆笙舞和精美的刺繡、苗錦、蠟染、銀飾工藝制作等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游客。
(3)政策體制
《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重大決策部署堅決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脫貧攻堅戰的總目標、總要求,計劃實施“八個一批”,推進脫貧攻堅“十大行動”。為貫徹落實《決定》的重要精神,相關部門陸續出臺20個精準扶貧配套政策,形成了“1+20”扶貧政策體系。這些政策針對性強,涵蓋面廣,力度空前,將成為融水未來五年廣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最佳政策機遇。
3.客源市場
旅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日益凸顯,隨著融水旅游業的不斷發展,2018年,融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87.79萬人次,較2013年增長2.5倍,年均增長28.1%;實現旅游總消費78.45億元,較2013年增長13.2倍,年均增長70.1%。
(二)創新旅游精準扶貧模式
近年來,融水縣創新了旅游精準扶貧模式:一是“旅游+金融+扶貧”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建設貧困村旅游扶貧項目。另一方面,政府聯合信用社、農行、柳銀村鎮銀行等金融部門,為給貧困村發展鄉村旅游業提供金融支持。二是“休閑旅游+公司+農戶”模式。融水多彩農場整合生態農業旅游和生態休閑旅游,采取“休閑旅游+生態農莊+農戶”的方式,建成特色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相結合的生態農莊,帶動雙龍溝20多個貧困家庭就近就業。 三是“旅游+互聯網(協會)+ 農戶”模式。目前,融水已經建立了一個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和50個農村電子商務網點,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與貧困村和貧困家庭簽訂訂單合同,進行線上或者線下銷售,將農產品和手工藝品轉化為旅游商品,確保貧困家庭收入穩定。四是“演員+農民+旅游”模式。在雙龍溝風景區原生態苗族文化體驗園里,為了展現生態苗族文化,園里的工作人員、商家是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并允許貧困家庭向游客展示和銷售農產品和非傳統手工藝品。
二、融水縣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主要障礙
(一)貧困人口參與困難
首先,融水縣當地貧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并且傳統落后的觀念較深,對旅游這種扶貧方式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使得廣大貧困人口參與沒有參與到旅游扶貧中來,導致參與意識淡薄,參與度不高。其次,融水縣貧困人口由于缺乏規范的培訓指導,缺少必備的技能在旅游扶貧中沒有很好的表現,導致在旅游業中收入不理想,達不到脫貧條件,并且,由于參與發展旅游業需要大量的資金自持,本來就是貧困的他們更是很少能在旅游業中有所收益。最后,各項機制不健全。一方面,旅游扶貧相關事宜缺少專門性的扶貧機構,目前,融水地區旅游部門負責旅游開發,而扶貧工作則是扶貧辦負責,這樣會出現缺位、越位、錯位等管理現象,也沒有專門的旅游扶貧監控機構,再加上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體系缺乏,旅游扶貧監控方面較為薄弱。
(二)鄉村旅游產業人才支撐不足
實現鄉村振興和旅游產業發展,關鍵發展人才。在貧困地區,由于地方偏遠,工資待遇低,使得一些有文化、有技術的人才不愿到山區工作,來的那些因為覺得太苦,干了一段時間,呆不下去就離開了。本地的青年才俊,也因為外面吸引人的工資,而選擇外出發展,留守在家里,大多數是文化水平低中老年人,導致旅游產業發展缺少帶頭人。另外,針對旅游規劃人員和導游等專業人員的配備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導游都是當地人,缺少專業知識技能,并且沒有對他們進行定期的規范培訓,授予先進的旅游服務技術和培養先進旅游理念。
(三)配套設施建設滯后
首先交通存在滯后,雖然融水縣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完成了全縣 95%以上組級公路硬化,近幾年也加快了二級路的建設,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道路崎嶇艱險,很多鄉鎮還沒開始建設二級路,從而給各鄉鎮貧困戶銷售農產品、土特產等帶來了很大不便。交通不便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客流不暢通,例如風景秀麗的元寶山,距縣城250公里,旅游里程過長,會讓游客失去想去游玩的沖懂。其次,鄉鎮農產品、土特產的銷售渠道和模式落后,鄉鎮貧困戶多半是通過來鄉游客和親朋好友的口口相傳來銷售產品,產品規模小、分散、不穩定,不利于把融水縣農產品和土特產打造成公共品牌和成規模銷售。現代鄉村旅游產業體系的建立,都離不開高度發達的農村交通。
(四)旅游服務質量低
融水鄉村旅游服務質量低下主要原因一是融水鄉村旅游區景區布局分散、集聚效應差,導致景區建設分散,無法集中力量加強景區建設。二是旅游專業人員素質低。鄉村旅游景區幾乎所有景點都是本地村民個體經營的,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在旅游服務、產品銷售等方面缺乏相應的專業管理知識。
三、廣西融水縣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建設路徑
(一)優化科學管理機制
首先,構建相應的旅游動態管理機制,針對貧困村鎮、貧困人口構建相應的旅游動態信息檔案,通過這種 方式實時了解其實際狀況。定期訪問完成脫貧任務的對象,對其目前經濟狀況進行深入了解, 對于再次處于貧困水平的人員或村鎮重新進行名單補錄,避免遺漏現象。其次,在推進鄉村旅游產業扶貧項目過程中,地方政府要規范項目運營者的主體權利,并著力完善弱勢貧困農戶有效參 與到鄉村旅游產業扶貧項目中的機制。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從建檔立卡戶的參與愿望、參與能力、參與機會等方面 著手,增強貧困農戶人口廣泛、深入的參與到旅游扶貧項目中。最后,通過加強和貧困村村委會之中的工作人員的交流和溝通,建立合作機制,保證扶貧信息能夠被貧困地區及時獲得,保障信息來源的順暢。
(二)培養專業人才隊伍
鑒于此,注重人力開發,構建培訓機制尤為必要。首先,明確培訓對象,深入貧困地區展開具有針對性的調研活動,交接當地的建檔立卡狀況,根據調查帥選出可以培訓的對象。其次,建立專門的培訓隊伍,積極聯合旅游院校,邀請專業培訓人員,建立一支能力強、專業技術高的培訓隊伍,定期對現有人員進行旅游相關知識的的培訓。再次,制定相關的培訓內容和方式,基于融水縣旅游從業人員的具體狀況,制定具有獨特性的培訓計劃,以接待禮儀、文藝表演、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導游解說等內容進行培訓,強化貧困地區人口的總和素質、服務水平和旅游參與水平。最后,可以通過項目合作,從外界引進高專人才,以滿足融水縣目前人才缺乏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是當地貧困人員,轉變思維,拓展眼界,使得其在能力素質、思想觀念等多個方面實現全面脫貧。
(三)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一是打造主品牌旅游項目。通過招商引資渠道大力推進元寶山—貝江景區、老子山—老君洞、龍女溝景區等建設,打造貝江苗寨特色旅游小鎮、民族文化生態風情園、元寶山白坪高端度假酒店等項目。在打造主品牌的同時,可以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的農家游的模式,鼓勵實施小景點開發,增加小、精、巧的接待形式,引導游客走進苗寨農戶家中,觀看和參與春米、捶苗布、織布、打油茶、坐妹等活動,讓游客醉在其中。二是唱響文化旅游品牌融合。立足旅游產業發展,充分利用“百節之鄉”的優勢,發揮文化靈魂的作用,挖拙提練出優秀文化習俗,轉化為旅游文化產品逐步推出,形成“天天有表演、月月有主題、年年有大型活動”的文化活動品牌。
(四)優化鄉村信息化服務體系
一是借助“互聯網+旅游”平臺,通過政府部門指導,建設旅游網站和鄉村營銷系統,借助網站平臺,將旅游動態信息和產品信息發布到網上,實現產品信息發布、資源共享、網上預訂、在線咨詢、和旅游產品銷售等功能,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信息化服務體系,拓展鄉村旅游營銷渠道,通過廣泛宣傳貧困地區鄉村旅游,擴大其影響力,提高其市場知名度,從而吸引大量游客,獲得旅游效益,實現收入增長和繁榮。二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為各鄉鎮旅游辦配備電腦,定期舉辦網絡信息培訓班,讓專業人員面對面跟村民傳授網絡知識,教授網絡平臺銷售技術,此外,還要安排專職信息員專門負責信息上傳、報送和網頁維護等工作。
結語
廣大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是準確扶貧的主要陣地,這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屬于一項系統工程。產業支持是精確扶貧的根本出路,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對貧困地區的扶貧有很大的價值。經過多年的發展,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通過鄉村旅游在精準扶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該地區貧困村的經濟發展。然而,從總體上看,融水縣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機制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有必要根據融水縣的實際情況,完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機制,以提高融水縣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效果,促進我國扶貧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梁海蘭.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實現路徑研究——以重慶市石柱縣綠桃村為例[J].農業經濟,2019(11):75-77.
[2]楊宏偉.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瓶頸制約與破解研究[J].農業經濟,2019(11):80-81.
[3]張英,龍安娜.民族村鎮旅游精準扶貧實證分析——以湘西州德夯、芙蓉鎮、老洞、惹巴拉四村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03):158-162.
[4]周兵,黃顯敏,任政亮.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精準扶貧研究——以重慶市酉陽縣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1):85-89.
[5]黃煒,孟霏,肖淑靚.精準扶貧視域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動力因素實證研究——以武陵山片區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05):57-68.
[6]舒小林.新時期民族地區旅游引領產業群精準扶貧機制與政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37(08):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