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世平
【摘要】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主要載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議題式教學模式有效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科學創設生活化議題、組合式議題、設計批判性議題、拓展性議題,并通過整合優化突出正向教育,實現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議題式教學模式? ?法治意識? ?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0-086-01
在教育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徑。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需要。法治意識是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能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推動社會法治建設。利用以活動形式呈現學科教學內容的議題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利于師生的有效互動,利于強化學生的法治素養。
一、科學選題
1.依據教學大綱篩選議題
在選擇議題時,教師要堅持以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托,實現議題與教學目標的統一,使議題活動最后回歸到教學功能。以“國家的權力機關”為例,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則,并了解國家重要權力機構的職權。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深入研究大綱及教材內容,結合法治素養的培養,明確議題中心是職權。之后教師選擇時政熱點素材全國人大代表大會議題,通過會議議程的解釋,讓學生理解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的職權是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通過這樣議題的設定,能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知道應該如何當家做主,進而提高對權力機構的認識。
2.以學生認知水平為切入點選擇議題
議題的選擇要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切入點,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依法履行義務”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分析,目前初中學生義務觀念的缺失是普遍現象,初中生只強調自己的權利,沒有認識到權利與義務是相互依存的,只想享受權利,不愿履行義務。之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共享單車使用設計議題,學生可以選擇站在權利組還是義務組,之后依據自己所選組別探討消費者和公司分別有哪些權利和義務。通過小組探討,學生明確了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關系,能增強學生的義務意識,使學生自覺履行義務。
3.以正向的核心素養培養為切入點選擇議題
選擇議題時要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依托,通過設定有價值的議題,通過反而案例對學生進行正向教育。再以“依法履行義務”的共享單車議題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問題,以下行為要承擔什么責任:不歸還在共享單車上拾到的5萬元錢;將共享單車占為已有,對共享單車進行破壞;在共享單車上設置其他二維碼進行電信詐騙。通過法律問題的設置,使學生明確,違反法律要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這樣,通過反面素材的列舉,讓學生明確了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進而了解法律規則,明確法律界限,在生活中自覺捍衛法律。
二、合理整合
1.生活化議題的設計
議題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挖掘學生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教學資源整合,以提出最具教育效果的議題。如在“關愛他人”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向貧困山區的孩子獻愛心的議題,并提供觀點讓學生探討:是否可以請電視臺進行獻愛心的宣傳?作為初中生是不是還小,獻愛心和自己無關?通過生活化議題的優化,還原了學生的真實生活,也讓學生了解到:在幫助他人時,也要尊重他人的隱私,不能好心做壞事,傷害他人的自尊心。作為初中生,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從零用錢里拿出一部分捐款,將自己不用的衣物、書籍等捐獻給貧困山區的孩子,盡自己所能承擔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
2.組合化議題的設計
議題的設計要體現教學目標,要突出教學邏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依法行使權力”為例,教師可以以小區住戶養狗擾民的事件為切入點設計議題:居民有養狗的權力嗎?在養狗時要注意什么?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居民有養狗的權力,在養狗時不能影響鄰居,不能讓狗隨地大小便,不能影響鄰居的休息權、環境權和安全權。在保證鄰居這些權力的基礎上還不能損害集體和國家的利益。如果遇到問題要文明協商。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計,學生層層遞進、從簡單到復雜了解了應該如何行使權力,并通過深入思考培養法治意識。
3.設計批判議題的設計
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認知沖突的議題,使學生通過問題探究增強法治觀念。如在“誠實守信”講授時,教師可以用小花的遭遇進行議題設計,并提問:小花說的是不是實話?為什么他說實話卻越來越被同學所冷淡?學生在分析后會發現,小花雖然說了真話,但是她的話傷害的同學的自尊心。誠信固然重要,但有的時候也需要善意的謊言,且不能公開他人的隱私,既要守信,也要尊重他人。
4.拓展性議題的設計
學生知識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用,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同時還要通過實踐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法治實踐能力。以“依法履行義務”為例,教師可以進行模擬法庭的設計,讓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分別扮演法庭工作人員和訴訟參與人。扮演法庭工作人員的學生要對案情進行介紹,扮演訴訟參與人的學生要進行法律文書的準備,目的是使學生在實踐中通過具體事務的操作深刻理解權利與義務的內涵,有效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三、注意的問題
在利用議題進行學生法治素養培養時,要注意不要將議題與問題、主題等教學模式混淆。問題教學模式是根據具體問題進行教學設計,相對封閉和單一,而議題教學是開放性且綜合的;主題式教學模式是以課程的聯系為基礎,注重理論性設計,而議題教學切入口更小,比較注重實踐。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載體,教師在進行議題設計時,要注重知行合一,強化學生的實踐參與,以加深學生對法治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從內心認可法律,并踐行法律,形成法治觀念,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余國志 . 議題式教學: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路徑[J].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2018 (2) .
[2]教育部 .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 (2017 年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