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普政
摘 要:小學階段,隨著學生數學知識的積累,慢慢會接觸應用題。應用題是模擬生活中的數學應用場景,讓學生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求出未知的數據等。隨著學習的加深,應用題的復雜程度也會變高,線段圖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清已知條件,理清思路,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
關鍵詞:線段圖;小學數學;教學作用
引言:
根據課本中的定義,線段就是指在直線中有兩個端點的這部分長度。根據線段的特性,教師可以用線段的不同長度去表示小學應用題當中不同的數量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的判斷出各個數量中誰多誰少,避免學生因為理解不了應用題的題目敘述而解錯題。線段圖在小學數學應用題中的應用,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清應用題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
一、可以清晰的表示出應用題中各個數量
應用題對小學生最難的點在于題目的敘述不夠直觀,小學生并沒有接觸過題目中復雜數量關系,理不清應用題的問題究竟應當從哪個數量去入手,應用題考驗的不只是學生的算術能力,更考驗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否能將數據進行歸類總結。如學生遇到比較多的一類題目,文具店的鉛筆1元一支,本子2元一本,橡皮2元一個,小明買了一個鉛筆和圓珠筆,一共花了4元錢,請問圓珠筆多少錢1支?圓珠筆和鉛筆哪個貴?貴多少?這類題目列舉出若干事物并且給予一些數字,但其實題目中的一些數量是對解題是無用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在黑板上用線段去標注題目中的數量情況。比如,鉛筆就用一節線段表示,本子的價錢就用兩節線段表示,橡皮也用兩節小段表示,題目中已知小明買了鉛筆和圓珠筆一共花了4元錢,那么就用4節線段表示小明一共花的錢,4個線段中減去鉛筆所占的1個線段,很容易知道圓珠筆應當是3元錢。3節線段和1節線段肯定是3節的多,所以是圓珠筆貴,也很容易從線段中看出圓珠筆比鉛筆貴2元錢。此類題目的數量比較多,學生在剛一讀題可能會比較懵,不知道題目中這么多數據哪個有用,誰多誰少,經過線段簡單直觀的表示,很容易理清題目中需要用到的數據,哪個數量大,哪個數量小,一目了然,不論題目求得是什么,都可以根據線段圖簡單直觀的觀察出來,對題目數據關系理清楚后,在經過計算,答案自然就出來了。如果沒有線段圖,教師光是讓學生理解題目,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就要耗費大半的精力,學生也未必能夠明白。
二、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在小學三年級的數學當中,“和差”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一類數學應用題。通常題目會告訴兩個數量的總和以及差,求兩個數量分別是多少。這類題目乍一看無處下手,但是若是用線段去準確的表示出數量中的各個關系,則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解決難題。如S合唱團和W合唱團一共有180人,其中S合唱團比W合唱團少了6個人,那么請問S合唱團與W合唱團各有多少人?教師可以用兩個線段分別表示S合唱團和W合唱團的人數,線段長的是W合唱團,短一些的是S合唱團,兩個合唱團的總人數是180人,其中W比S線段長的這部分是6人,從題目已知條件并不清楚的知道S合唱團和W合唱團各有多少人,但是知道兩個合唱團人數的和與差,可以假設兩個合唱團的人數一樣多,用虛線在S線段后做延伸,代表假設相同的那部分人數,那么兩個合唱團的總人數也會多6,那用總數加6再除以2就可以求出W合唱團的人數是93人,S合唱團的人比W合唱團的人少6人,那么93減去6就是S合唱團的人數了。這種復雜的數量關系,經過線段圖的分析,就變得簡單了。還有很多這樣復雜的數學應用題經過線段圖的分析而變得簡單起來[1]。
三、幫助學生形成嚴謹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
利用線段圖作為數學應用題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在講解各類數學應用題的時候,不論題目多么復雜,題中的數量關系多么復雜,題中出現過多少個數量,只要將這些數量變成線段,抽象的文字題目變得直觀起來,然后根據題目所求,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求出未知的答案。學生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形成這種解題思路,遇到應用題,首先用線段準確的畫出題目中各個數量的關系,然后再根據已知求未知,所有的問題都在簡單直觀的線段的表示下變得清晰明了[2]。
四、結束語
如上文所述,線段圖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理清題目當中的各個數量,然后根據線段圖觀察出不同數量之間的關系,并且根據已知的數量求出未知的數量。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當中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廖君華.線段圖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新課程,2019(1):97-97.
[2]邵珠利.借助幾何直觀,助推意義理解——“畫長方形解決問題”教學思考和實踐[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9(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