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婭楠
摘要: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具有歷史必然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新文化運動的爆發成為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前提條件。中國先進分子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雙重訴求;是因為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通之處。
關鍵詞: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原因
一、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背景
(一)國際背景
二十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不過由于各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均衡,產生了激烈的利益沖突,從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結果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及信仰危機,同時也使我們意識到了帝國主義壓迫、剝削的侵略意圖。自鴉片戰爭以來,民族主義觀念深入人心,一戰的爆發推動了被壓迫民族的獨立解放,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一戰的巨大破壞力和毀滅性力量使得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開始受到懷疑和挑戰,中國先進分子開始拋棄對資本主義的幻想,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二)國內背景
1915年,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啟蒙的浪潮,由陳獨秀、李大釗等受過西式教育的先進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息息相關。新文化運動爆發時,正處于新舊思想交替的關鍵時期,各種新思想、新思潮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相互碰撞,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在新文化運動中,先進分子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啟蒙,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條件,同時也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埋下了伏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五四運動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階級力量的完美融合,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要尋找到利用它利刃的人,所謂“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另一方面,工人階級力量的發揮也需要正確的理論作指導,二者統一于實踐的過程中。無論是李大釗、陳獨秀還是以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毛澤東,都是為了救亡圖存、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機,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二、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歸功于中國先進分子的明智之選,中國的先進分子做出這樣的選擇也絕非偶然,而有其深層次的原因。“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由此可見,當時的中國社會狀況對馬克思主義的需求已然迫在眉睫。
(一)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從理論本身來看,馬克思主義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是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首要原因。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客觀世界發展的一般規律,為我們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指導,為中國先進分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牽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指出了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為中國先進分子建立社會主義指明了道路;科學社會主義揭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條件和方法,指明了中國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具體道路,為中國先進分子追求共產主義指引航向。
(二)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雙重訴求
從社會需求來看,馬克思主義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狀況是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原因。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主權和國際地位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馬克思主義具有革命性,馬克思主義既反對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又反對具有侵略剝削性質的帝國主義;既能克服中國封建社會的頑疾,又有效地規避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所暴露出來的弊病,這是其他進入中國的國外思潮所不具備的。“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題,反帝和反封建是一個整體性目標,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中國先進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把反帝反封建任務進行到底,我們才能擺脫長期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態;才能實現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才能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進而實現國家的現代化發展。
(三)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歷史,各階級都進行了救國的探索,努力為中國謀求新的發展出路。在中國近代史中先后產生過三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三個方案都集中體現了中國人三次努力追求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救國探索歷程,但是三個方案的實施與實踐均未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究其根本是因為它們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沒能徹底完成近代以來的兩大歷史任務。三個方案的失敗,充分說明了舊民主主義不適合中國實際,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不能救中國。
(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通之處
從文化心理來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是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原因。首先,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世界的本體是物質,這與中國上古素樸的唯物主義具有相似之處;且二者都堅持了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貫穿事物發展的始終,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正如中國古代也說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推動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其次,在社會理想方面,馬克思主義“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人得其所”的“大同思想”也具有契合之處。最后,在政治理想方面,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思想都具有相通之處。正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具有相通之處,才使得長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先進分子了解、接受并運用馬克思主義,所以馬克思主義很容易在中國這片土壤里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