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摘要: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根據學生學習、成長需求去教學。而不同的學生,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學習需求不同。所以,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并在習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快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運用分層教學法,將每一個學生放在適合他的位置上,使學生學習進步,且身心獲得健康發展。本文通過教學對象分層、學習目標分層、數學作業分層這四點,就分層教學法的具體應用進行論述。
關鍵詞: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小學;數學
前言:
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是衡量一節課效果的指標之一,而學生的滿意度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學習吃力程度。若是一個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吃力,滿意度必然會下降。然而,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感到學習吃力。究其根源,這與教師忽視學生的差異性有關。為了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提升學生滿意度,繼而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適當地應用分層教學法,以落實因材施教教學目標。
一、對教學對象進行分層
實施分層教學,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層。只有將學生分好層次,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才能有效開展。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教師在分層的時候,只是單純地看學生數學成績,甚至以成績為唯一的硬性指標。這樣的分層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讓很多有較強上進心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教師在分層時,主要考慮學生的數學成績,盡可能地以學生多次考試成績的平均成績作為衡量指標之一。在這個基礎上,按照學生的成績將學生分成30%的優等生、60%的中等生、30%的學困生。這是筆者在分層教學中常用的比例,具體的比例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初步劃分好之后,教師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需求等其他要素[1]。譬如,中等生層次中,有些學生有很強的上進心,教師可以將該學生調整到優等生層次。同樣,中等生層次中有態度不端正,如平時在課堂上表現懶散、課后做作業比較敷衍的學生,教師應當對其進行“降層”處理。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增強各個層次的合理性,為接下來分層教學的展開打好基礎。
二、對學習目標進行分層
起點不同,即使付出同樣的努力,達到的高度也會不一樣。所以,在分層教學中,教師在分好學生層次之后,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對學習目標進行分層。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這一點,給學生制定同樣的學習目標。這種情況下,尖子生輕輕松松達到目標,逐漸喪失學習動力。而學困生拼盡全力,往往也夠不著目標,也會喪失學習動力,甚至對數學產生排斥心理[2]。在筆者看來,要想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在設置學習目標的時候,應當讓學生夠不著,但是能夠看得見,保證學生在竭盡全力的情況下能夠實現目標。只有這樣的目標,才能將學生的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講解“圓的面積”這個知識點時,對于學困生,教師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圓心、半徑等基礎概念,并且記住圓的面積公式等基礎知識;而對于中等生,要求學生在上述基礎上將圓的面積公式自己推導出來,并且對于課后習題,要做到每道題都能解決;對于尖子生,教師要讓學生在上述基礎上,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比如面對一張圓形的桌子,要學會找圓心,然后通過測量半徑或直徑計算出桌子的面積。這樣的分層目標,能夠將學生的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做到竭盡全力。
三、對數學作業進行分層
不同層次的學生,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同樣的問題,有的學生能夠快速解決,而有的學生卻不知從何下手。所以,在設計數學作業的時候,教師也要進行分層。首先,就課堂作業來說,主要是課堂提問,教師應當對問題進行分層處理,一方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不讓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打擊[3]。例如,在講解“長方形的面積”這個知識點時,對于學困生,教師盡可能提出一些概念性、基礎性的問題,如“一個長方形花圃,長是4米,寬是3米,這個花圃的面積是多大?”對于中等生,教師要在這個基礎上適當地增加難度,如“已知一個長方形花圃,它的寬度是3米,總周長是14米,問這個長方形花圃的面積是多大?”對于尖子生,則進一步增加問題的難度,提出一些具有拓展性的問題,如“張伯伯想靠著墻圍一個花圃,已知他的墻足夠的長,他現在有10米長的柵欄,問他怎樣去圍,才能圍出一個面積最大的苗圃(苗圃的長度和寬度都是整數)?”這樣的分層提問能夠有效滿足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其次,在課后環節,教師要給學生布置分層作業,對尖子生、中等生、學困生,分別設置拓展性作業、一般性作業、基礎性作業。此外,在批改作業的時候,教師也要實施分層評價,而不能“一刀切”,主要看學生的進步情況、學習態度、數學基礎等,然后再進行綜合評價,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深入性和有效性。
結論:
為了響應新課改號召,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最大化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秉持著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合理運用分層教學法,包括對學習目標、數學作業的分層,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筆者在教學中采取上述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學生的學習態度、數學成績、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積極性相較于之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故此,筆者借本文進行教學經驗分享,以期促進分層教學法價值的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楊萍.小學數學實施分層差異教學的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 (Z1):123-124.
[2]歐陽蘭芳.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 (02):183.
[3]楊學欣,諸葛海榮.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 (0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