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


【摘 要】目的:問卷調查方法研究格爾木市集居兒童單純性肥胖現況及其影響因素,為今后干預決策提供依據。方法: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獲得格爾木市5所幼兒園1131名2-6歲兒童的問卷調查信息,其中匹配91名肥胖兒童與91名健康兒童的問卷信息,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發生的影響因素。結果:共計10個因素與兒童肥胖發生密切相關。結論:兒童肥胖的發生與家庭養育環境、喂養方式密切相關,家庭和托幼機構營養教育,是控制兒童肥胖行為延伸導致成年期肥胖及慢性病發生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肥胖;集居兒童;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104-02
近年來,我國兒童單純性肥胖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兒童期肥胖會提高成年期肥胖癥、慢性病、社會心理障礙的發生風險,引起社會問題。本次研究旨在了解格爾木市集居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現況,為有效干預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7年8-9月,選擇格爾木市內兒童數為200人以上的幼兒園各5所,其在園的2-6歲兒童全部作為調查對象。按2歲~、3歲~、4歲~、5歲~、6歲~,共分5個年齡組,其中男童587人,女童544人,平均年齡(4.30±1.00)歲,男女比值為1.08:1。
1.2方法 以自行設計的兒童肥胖危險因素問卷調查表(應該是參考公認的問卷,做了修改),對調查對象的基本狀況、家庭情況、父母基本情況、飲食習慣、運動情況、夜眠時間等內容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49份,收回有效問卷1131份,有效應答率為91.00%。
1.3 統計學方法 Epidata3.1錄入數據和校驗,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學方法采用了x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檢出超重兒童159人(14.1%);肥胖91例,其中男童61例,女童30例。
2.2? 肥胖兒童年齡與性別差異 見表1。
2.3? 多因素分析結果
高出生體重、肥胖家族史、家庭高收入、本地居住時間長、不吃早餐、主食攝入量大、蔬菜攝入量少、喜食甜品和飲料、喜食大塊肉、夜眠時間不足10小時等10個因素是兒童肥胖發生的危險因素。見表2。
3 討論
3.1? 眾多研究表明[1-2],兒童肥胖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結果,基因決定個體肥胖發生的易感性,而環境因素則促成遺傳易感性的表達。本次調查格爾木市集居兒童肥胖發病率8.05%,高于1996年全國九市兒童單純性肥胖檢出率(2.0%)4倍。
Bachlin等認為,肥胖是一種與飲食行為緊密關聯的行為性疾病。促進兒童肥胖行為產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來自肥胖兒童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對肥胖兒童有重要影響的家庭成員生活行為方式。 [3], 本調查亦顯示高出生體重、肥胖家族史、家庭高收入、本地居住時間長、不吃早餐、主食攝入量大、蔬菜攝入量少、喜食甜品和飲料、喜食大塊肉食、夜眠時間不足等10個因素是兒童肥胖發生的危險因素。
本次調查發現,在肥胖兒童中有一些共同飲食習慣,即肥胖行為,包括主食攝入量大、蔬菜攝入量少、喜食甜品和飲料、喜食大塊肉食等。肥胖個體飽感信號缺失和肥胖行為會使食物攝入和熱能攝入過多,多余的能量勢必增加肥胖發生的危險。這一調查結果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被調查家庭生活方式是兒童期肥胖的影響因素,肥胖兒童家長健康營養知識還有待提高,對肥胖兒童的干預應重點放在引導肥胖兒童家長建立健康飲食行為,強調家庭對兒童肥胖行為的矯正作用。
肥胖的治療非常困難,及早預防、干預是關鍵。因此,學齡前兒童肥胖防治非常重要,需要兒童、家長、教師和醫務人員共同參與,以日常家庭生活為主要調控實施場地,托幼機構積極配合,開展兒童健康飲食、運動、生活模式的宣傳教育,提高人群對肥胖危害性的認識程度,及時糾正家庭、兒童飲食、運動、生活行為方式的偏差,教育家長(尤其是男童家長)對自身存在的肥胖行為進行糾正,是有效降低兒童單純性肥胖發生的重要環節。
在本次調查中,問卷表為家長填寫,家長對項目的理解程度、判別的準確性還存在不足之處,如對兒童進食速度、運動時間的評價不夠準確,可能會影響問卷結果。
參考文獻
蔣競雄,邢桂茹,王惠姍,等.學齡前兒童家庭環境中超重和肥胖危險因素分析.中華兒科雜志,2007,45(3):172-175.
Bachlin A,Ritzel G.Intervention study on obese school aged children[J].Bibl Nutr Dieaa ,1989,(44):38-43.
王瑞靜,時傳霞,等.山東省幼兒單純性肥胖發生率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22(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