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彩 劉靜
摘 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反應的是農耕社會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準確把握最佳耕種時令,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的一種與我過陰歷相結合的農耕歷。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的生活中更多的作為民俗來看待,雖然在從業生產中也占據一定位置,但是由于全球氣候的變暖,已經與其沒有很高的契合度。就目前而言,幼兒園的學生幾乎沒有從事農業勞動的經歷,因此對二十四節氣更不會與很深的了解。所以,為了讓幼兒園的孩子接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熏陶,選擇接近幼兒生活的食育課程,將二十四節氣融入其中,打造一項具有民俗特色、集文化與飲食相結合的幼兒園文化課程。鑒于大班的幼兒,動手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同時其接觸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多,在認識二十四節氣與飲食特色的對應關系時,有更高的分辨力,因此本文從大班幼兒食育課程入手進行研究,首先介紹二十四節氣的知識,然后對幼兒二十四節氣了解的現狀進行調查,提出一些有利于在大班開展二十四節氣食育課程的策略,切實提高我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課程中的占比,提高幼兒的知識面。
關鍵詞:節氣與飲食;食育課程;研究策略
一、二十四節氣知識簡述
二十四節氣顧名思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節氣之間的間隔大約為半個月,其中節是指一個時間節點,氣指氣候的變化,所以節氣也是反應氣候變化的一個指標。
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的體現。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以食為依托,以育為主要目的。其講究從幼兒時期開始,結合食品和食物相關知識的教育,并且將食進行升華,對其進行藝術想象力和人格培養以及傳統文化教育的從而達到食育的目的。
二、二十四節氣知識現狀
在開展二十四節氣主題食育課程探索之前,為了做到精準教育,首先對育兒園大班的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相關知識的調查,主要形式是在課程活動中涉及一些相關的知識,看幼兒的反應和了解,并結合生源來源進行分類歸納,其次,對不同幼兒園二十四節氣課程教育進行了解,以提高本次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時準確把握幼兒二十四節氣知識的現狀。
1.幼兒二十四節氣了解現狀
通過幼兒的滲透教育,以及結合親子教育活動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幼兒對二十四節氣的知識不是很了解,只能夠說出極個別的節氣名稱,并且經常與節日相混淆,而節氣中的食俗也了解的不多,也容易與節日食俗相互混淆。
通過對幼兒的分析發現,來自于農村的幼兒回答節氣問題擁有較積極的發言,相反的城鎮幼兒對這些知識了解的不多,基本上節氣知識為零。造成這一在現狀的原因主要是,農村的幼兒多數由祖輩進行監護,與祖輩相處的時間較多, 而農村中的老年人比較講究這些節氣,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神話色彩的節氣是還要準備一些貢品進行祭祀,幼兒或多或少的收到一些影響。城鎮幼兒,由于缺少節氣環境的熏陶,從父母的角度來講,需要上班,陪孩子的時間較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更少,而又不能與爺爺奶奶接觸過多,因此造成了城鎮幼兒這一方面知識的缺失。
2.幼兒園二十四節氣教育現狀
根據對一些幼兒園課程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幼兒園都涉及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食育課程中也涉及到了我國特色飲食文化,但是這些課程普遍存在,系統性不夠,受到幼兒園的支配,再加上一些教師對這些知識本身都不夠了解。因此更加堅定了本次研究的必要性。
三、二十四節氣融入食育課程的實踐
1.增加幼兒二十四節氣的認識
首先,對幼兒園大班的幼兒進行全面的節氣知識普及,不但深化幼兒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并且將食俗與節氣關聯教育,為食育實踐課程做理論準備。結合家庭親子教育活動,將節氣知識進入家庭,與父母一起互動,以此來獲得幼兒節氣知識儲備的另一大手段。其次,收集關于節氣的兒歌,增加幼兒節氣知識的記憶性,在搜集兒歌的過程中做到對節氣的深入理解,將搜集的兒歌在班級中共同學習,促進幼兒知識的灌輸。最后,幼師注意幼兒對節氣的興趣,選擇大家都比較喜歡的節氣,確定為二十四節氣主題食育實踐活動內容。全面搜集這一節氣的食俗,并與家長做好溝通,在家庭中刻意引入節氣、食俗。重點結合當地風俗習慣,分區域進行節氣食俗的展示。
2.創建節氣食俗環境,激發幼兒食育實踐激情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理解節氣與食俗的關系,可以在班級中引入節氣元素,帶領幼兒一起進入節氣的知識中去。首先,教師要結合節氣與家長做好溝通,提示幼兒什么節氣到了,做好相應的食俗實踐準備,在教學活動中滲透節氣教育,展示每個節氣所對應的食俗,提高節氣食俗在教學活動著的曝光度。其次,展示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制作精美的食俗插畫,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建自己完美的節氣食俗,從而激發幼兒對食品制作的興趣,讓幼兒對節氣產生期待,促進節氣食俗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3.開展二十四節氣主題食育實踐
要想幼兒更好的掌握節氣食俗,有必要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主動參與到食育實踐活動中。在以上準備條件充分的情況下,開展食育實踐活動有利于活動的順利進行,增加幼兒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制作成功的喜悅。
首先,選擇合適的節氣開展相關的食育活動。并不是每個節氣都適合開展食育實踐活動的,必須選擇適合幼兒動手操作,食物操作簡單,容易制作,并且符合幼兒對飲食的美感。其次,讓幼兒尋找食品所需的食材,自己動手,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食材的準備工作。然后,讓幼兒按照區域進行分類,制作屬于家鄉特色的食俗,并且允許幼兒對食材進行處理,全面掌握食材的使用方式,增加幼兒實踐能力。最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條件下,讓幼兒完成小組食品制作。
四、結論
實踐證明,將二十四節氣的食俗引入到幼兒的食育教學中,有利于幼兒勞動意識的確立,有利于幼兒明白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加快節約意識的樹立。通過實踐活動,能有效的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幼兒,完成文化的傳承。鼓勵家長主動參與到主題活動中,在收獲節氣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總之,二十四節氣主題活動的開展能夠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體會傳統節氣與飲食的文化,從而讓幼兒樂在其中,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和積極的情感態度。
參考文獻:
[1]錢海峰.幼兒園食育活動形式初探[J].寧夏教育,2019(10):63-64.
[2]吳勇真,郭莉莉.淺談“二十四節氣”在幼兒園大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07):125-127.
[3]王亞.基于幼兒生活的幼兒園二十四節氣文化活動[J].基礎教育論壇,2018(31):40-41.
基金項目:此論文是: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幼兒教育課題名稱《節氣食俗在幼兒園大班食育活動中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CJYC19161444)研究成果。主持人陳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