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宇
摘 ?要: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是在學校的教育下養成的,還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在家庭環境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父母的文化背景、學歷背景等,家庭的經濟狀況如何,都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教師不能只致力于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還要注重聯合學生家長的力量,引導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本文從家庭教育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和重要性出發,從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傳授家庭教育方法、落實家校共育工作三個方面,談談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家庭教育策略。
關鍵詞:家庭教育;行為習慣;小學低段學生
當前小學低年級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行為習慣問題,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下打架斗毆、不認真完成作業等,這些行為習慣問題對于教師與家長而言都是嚴峻的挑戰。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注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但是僅僅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聯合學生家長的力量。因此,教師要調動家長,也讓學生家長承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共同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而努力。
一、家庭教育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和重要性
(一)家庭成員關系
家庭成員(主要是指父母)關系是否和諧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是有重要影響的。成長于家庭和諧氛圍中的孩子,其學習習慣與品行習慣都優于處于家庭關系緊張氛圍中的孩子。家庭關系緊張,如父母分居、吵架頻繁,甚至鬧離婚,都會不同程度地導致孩子性格敏感、孤僻退縮、性格冷漠、學習成績下降等,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展。
(二)家庭文化背景
一般而言,一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如父母的學歷水平、父母的職業、父母的業余愛好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文化水平高一些的家長往往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會教給孩子更適宜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而且還會以身作則,給孩子良好的示范教育。例如,利用課余時間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等開闊眼界等。
(三)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狀況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影響往往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是家庭條件相對較差的,只注重溫飽,沒有精力關注孩子的品行發展,甚至不能為孩子提供正常學習機會的。而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如果不給予適當地引導和教育,很容易養成孩子養尊處優的品行。除此之外,在人際交往方面家庭經濟條件的好壞也會影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行為習慣。
二、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引導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學生行為習慣形成和發展的保障,教師要注重引導家長提高重視程度,意識到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首先,家長要注意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長避免在孩子面前激烈地爭吵,避免引發孩子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其次,家長還要注重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于此,家長在家里也要盡量少看電視、玩手機,營造一個安靜的、適宜學習的氛圍,可以同孩子一起共同學習,提升自己的同時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積極性。最后,家長還要做到以身作則,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說話算話,做到禮貌待人,做到注重衛生,等等。讓孩子在家長的良好示范中,養成更多優秀的品行。
(二)教給家長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科學正向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促進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因此家長要掌握一些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首先,家長要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責罵,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當然,家長的鼓勵和肯定并不是盲目性的,而是要做到及時表揚肯定孩子的正面行為,鼓勵孩子轉變不良行為。其次,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切實可行的行為規范,如文明禮儀方面、衛生習慣方面、人際交往方面等,并引導孩子堅持下去,通過不斷的訓練,養成好習慣。
(三)落實家校共育工作
孩子在學校有時候在校規校紀以及教師的管理下,容易壓抑自己的本性,只表現出自己良好的一面,一回到家卻不再控制自己,各種不良的生活習慣都顯露出來,如鞋襪亂放、打游戲、說臟話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意識到,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步進行,家校合作起來,才能切實保證學生養成長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家長的力量,保證家長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多與學生家長交流學生的情況,做到家校一致的教育。切實使每一位家長都行動起來,促進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發展。
綜上所述,在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家庭教育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家長重視起家庭教育的作用,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切實做到家校配合,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共同作出努力,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曉童.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探究[J].內江科技,2019,40(08):91+26.
[2]楊春紅.家庭教育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探究[J].甘肅教育,2018(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