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亞
摘 ?要:小學階段的小組合作式教學在近年來成為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小組合作教學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活動的參與度提高了。本文從分析小學語文小組合作教學的利弊出發,探討小學語文小組教學的應用范圍,通過分解小組學習的過程,探討小組學習中教師對課堂的管理,同時探討了類型化教學中師生教學角色分工。
關鍵詞:小組合作;小學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引言:
小組合作教學是班級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機補充,小組教學可以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共同參與課堂互動過程。小組合作利用了教學系統中的互動性因素,促進學生個體之間在學習作用中的交流和互鑒,同時也為學生評價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小組內成員的活動和小組間的活動和整個班級的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促進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利弊分析
小組合作教學是對班級制教學的在組織形式的一種擴展和延伸。例如,現在小學常用的36人的小班級,把學生6人分為一組,共分為6組。在6小組教學中,既要承認基本課堂的存在,又要充分調動各個小組及其組內成員的積極性,因此,課堂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顯得極其重要,教師通過對各小組的管理和控制。深化小組之間組員的合作,在過程中要充分調動每一個企業的積極性,因此反過來對小組要求的分工、內部結構就有所要求,及小組之間成員的學生成員的性格差異,必須進行差異化的組合,使得一個小組之間的學生在性格上、在學習狀態和學習能力上都可以得到搭配,對不同學生擔任組長或副組長,開放地參與討論。在小組合作過程中不可能做到學生全員平均參與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在預備階段和考核階段要透徹了解學生的小組和每一個學生的發揮的作用,進行積極的管理。例如,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中往往處于被動和不利的地位,在課堂中更是不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便要在合適的場合,以合適的方式鼓勵學生展示自我的學習成果。[1]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的過程
從課堂基本教學組織來說,小組討論的過程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的狀態。在預習階段,教師需要對各小組任務進行合理分配,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把小組內部的任務交由組員學生自主去分配,但是學生任務的分配教師必須在宏觀上進行管理,把學生任務分配的數量、難易程度控制在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小組討論活動的積極性不至于被打壓。明確小組活動的任務,進而要把小組活動內容展示的過程提前安排出課堂教學的計劃大綱。因為小組合作教學在展示的過程中有著多種可能,課堂的組織形式需要教師進行嚴格的控制。以45分鐘的課堂為例,教師前10分鐘行基礎的講解,小組展示30分鐘,最后5分鐘教師進行課堂總結。這是小組合作中常見的形式之一,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把握時間,注重每一個小組展示中組員的參與情況。在課后,教師要積極督促學生改進不足之處和完成課業復習的任務。[2]
三、師生角色和任務分工
從小學語文教學類型化的角度來看,小組合作教學應該分為不同的形式配合教學實際。例如,在閱讀課程中,古詩詞課文的閱讀量相對內容較少,可以在每一個小組中進行充分討論,教師的教學任務也相對較輕松;在較長的記敘文閱讀之中,教師必須掌握課程任務的分配以及小組合作探討的程度,這樣把整體的學時和每一課程的學時合理統籌起來。在口語交際的學習之中,教師可以依據課程綱要基本要求,并參考教科書,大膽拋棄教科書中口語交際不切合實際的部分,積極設置符合小學生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在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的上,開展適合的口語交際。口語交際在把握內容上要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程度,同時把教學任務融入其中,引導在課堂口語交際之中學會爭取使用母語進行有效的交流,使學生把課本知識基本學習和語言運用融合在一起。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在小組內進行合作寫作文、評作文的過程,在學生合作中把學生的作文問題指出來,并對學生普遍存在作文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這樣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獲得和書面語言的準確運用,同時把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狀態激發出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小組其他成員的作文的學習,把作文教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學生實際遇到的來解決。我們從類型化的教學中分別的看待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教學任務的展開和實踐,這啟發我們要注重因時制宜地了解學生基本情況,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結束語
小組合作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個體的興趣之上,并通過學生基本能力進行互補性的學習。因此,小組合作教學成班級教學的重要補充。而在小組教學內部,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相互補充,在教學課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更是一種相互補充。小組合作教學的成功實施,關鍵在于教師對課堂展開形式的掌控。
參考文獻:
[1]馬建明.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學周刊,2020(2):18.
[2]白麗紅. 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 教基礎教育論壇,2019(2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