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 鄭蕾聰
【摘?要】現如今有很多人認為初中數學難學,并受到很多消極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產生了數學學習的自卑心理,成了數學學困生,因此,消解學生的數學學習自卑心理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和促進其健康成長。研究者首先分析學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特點和表現,然后揭露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基于理論與實踐,探討消解學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實踐途徑。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學習;自卑心理
【作者簡介】張昆,中學高級教師,博士,現供職于淮北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學(兼職),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教學論,數學課程論,數學教育哲學,數學史等;鄭蕾聰,淮北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自卑心理指的是以一個人認為自己及所處的環境不如別人的情緒體驗為核心的潛意識欲望組成的一種復雜心理狀態。數學學習自卑心理指學生由于不能或不愿意獨立學習而與同學比較感到數學學習成績等因素不如他人的情緒體驗的一種心理狀態。數學學習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數學思維品質、數學創造性等評價過低,在數學學習時容易伴有一些消極情緒,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具有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學生不利于數學學習,這是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特點及其表現
人對自己的生存狀態與自我素質的認知構成了自我意識,通過自我意識對自身價值特性的評價就會產生某種情緒體驗。人的自我評價雖然是對某種具體特性(如相貌、身份、氣質、特長、地位等)的自我認知,但在本質上是對自身在特定領域的能力及其發展前途的自我認識,因為前者是現象,后者才是這些現象產生的本質。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越低,其數學成績就會越差,對于數學學習的評價與期望也會越低。如果學生長時間處于這種情緒氛圍中,很可能會產生數學學習的自卑心理。
數學知識的結構性特點,決定了其元素(知識的組成環節及其聯結中介)的嚴謹性特點,這種嚴謹性借助于邏輯的表達,將組成數學知識的邏輯形式投射到學習(或研究)數學知識的主體心理上,也就是邏輯思維的結果。從主體的意識結構上說,這種邏輯思維及其成果的取得又源于主體的直覺思維(即猜想、靈感與想象等)。其中,猜想某些數學信息可能組成的信息輪廓,再運用主體已經掌握的真理性數學知識,通過邏輯演繹的手段,證明信息輪廓的正確性,如此就形成了新的數學知識。如果通過證明否定了該信息輪廓,那就需要對原始的數學化信息進行新一輪的探究活動,直至得到明確的結論為止[1]。
因此,從數學知識發生的過程中可以認識到,發生數學認識體現了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生一旦在數學知識組成結構的某個環節上跟不上教師的教學,就會形成一個缺口,這個缺口依憑學生自己往往很難補上,其在后續的數學學習中就極有可能“掉隊”了。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外表上看,學生數學考試成績不佳;另一方面,從心理角度上看,學生會逐漸地產生數學學習的自卑情緒。如果這種自卑情緒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疏導而不斷蔓延,就會變成數學學習自卑心理。
數學學習自卑心理是不少學生學不好數學知識、萌發不了數學學習的正面情緒、喚醒不了強烈的數學學習意志,從而提升不了數學能力、優化不了數學思維品質的關鍵原因。這些學生總是覺得自己不是學習數學的“料”,喪失了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學生的這種數學學習自卑心理,不僅對學生自身數學學習造成嚴重的障礙,還有可能對整個班集體的數學學習產生不良影響。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對學生的觀察、訪談等途徑發現,學生的數學學習自卑心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老師講課。其實這些學生不是不愿意聽課,而是由于缺乏前述的數學知識,或者是在學習前面的數學知識時,沒有及時地發展成有利于現在學習所需要的思維品質、數學能力與數學觀念等。他們對于老師在課堂所傳授的數學知識不能相應地同步理解,或不能用自己的數學認知獨立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從而聽不懂老師講解的內容,造成注意力渙散的結果。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為:目光呆滯,靜坐不語;翻閱課外讀物,做其他學科作業;搞小動作,交頭接耳等。
其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害怕受到批評,希望得到表揚。具有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學生對于外在的評價極為敏感。一方面,教師在班級中雖然是不點名地給一些學生以否定的評價,但這類學生卻很容易對號入座,自己又不敢找老師交流,只是默默地承受與忍耐,甚至在心理上怨恨自己或老師。如此,就無法安下心來,完成數學學習任務。另一方面,由于這類學生強烈地渴望自豪感,由此產生了虛榮心,特別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或表揚,但是卻往往事與愿違,很難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同或表揚。
其三,抄襲作業或考試作弊。因為這類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存在自卑心理,又特別想在集體中表現自己,所以,由于不相信自己的數學能力與水平,在做作業或考試時,即使對于自己有把握的題目,也要抄襲他人的。如此,不斷失去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只能越來越不理解數學知識,相應的數學能力、數學觀念、數學方法、數學學習意志、數學思維品質等也得不到有效發展,因此,這類學生在班級中就成為數學學困生。
除此之外,數學學習自卑心理還有各種各樣的個性表現,如過分地計較考試分數,在平時的聊天中不愿意談論數學學習的話題,或翻開數學課本就打瞌睡,等等。從意識結構顯現出來的是對于數學學習沒有興趣和熱情,害怕、討厭數學,并且無法下定決心改變現狀,因此無法激發頑強的數學學習意志和攢足精神學習數學,無法改變自己的數學學習處境。
二、形成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原因
從數學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形成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原因大多不是天賦智力的因素,而幾乎都是在后天學習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具有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學生個性都是非常要強的,往往由于自豪感的跌落而產生了自卑心理(其實,真正由于智力原因而產生的數學學困生,對于成績差毫不在意,很少表現出自卑情緒)。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
其一,消極的自我暗示。由于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對于別人提供的建議與意見沒有辨別能力,受到過來人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特別大,而大多數人認為初中數學難學。其實,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是有道理的。進入初中,立馬引入有理數的知識,進行數系擴充,例如,一個絕對值概念就會難倒許多學生,建立在絕對值概念基礎上的有理數運算法則又是比較難理解的,學生往往只能套用有理數運算法則的文字指令進行運算,而這只是表象上的學習,因此,數學問題稍做變化,便難倒了他們。部分學生經常處于初中數學難學的氛圍中,如果這種消極暗示反復出現,這些學生便不能正確地認識初中數學知識與自己,從而抑制了自信心,于是,他們對于初中數學學習產生了自卑心理。
其二,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雖然初一學生具有思維敏捷、朝氣蓬勃、精力充沛、好奇不厭的特點,但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卻十分脆弱,經受不起打擊。例如,一次平時小測驗自己的成績稍微比別人差一點,他們都可能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往往輾轉反側。這可能產生兩種行為,一是奮起直追,二是心灰意冷。但是如果經過奮起直追再一次失敗,可能就會轉入心灰意冷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疏導,就有可能進入數學學習自卑的心理狀態。
其三,教師教學評價取向不健全。有的教師喜歡學優生,在課堂教學或私下交流中往往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主要表現有,選擇進入課堂教學的數學知識或數學習題,點名上黑板演示的學生,都不自覺地傾向于學優生(當然,這與在課堂上學優生的積極表現有極大關系)。如此,冷落了數學學困生,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很可能變成具有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學生。
醫學講究“對癥下藥”,為了達到治病的目的就要細心診斷,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探清病因,而病因絕不同于外表的癥狀。對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理解也是一樣,學生這種學習心理的產生,一定是反映在他們某些僵化了的內在思想上。對于初一學生產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原因既已探明,那么,數學教師在自己的數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應如何對癥下藥呢?[2]
三、消解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實踐途徑
要達到消解初一學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目的,重點在于提升這類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并使其產生數學學習的自豪感。為了實現這樣的目的,數學教師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首先,仔細分析與辨別學生產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原因,從而針對具體的學生“對癥下藥”;其次,深入研究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的結構性及其投射到學生數學認知結構中去的心路歷程,得出某個學生可能在某個環節上出現困難,找到啟發途徑促使學生自己解決困難;最后,對照解決教學實踐中所產生的這類學生學習數學自卑心理的現實問題,查閱心理學或教育學著作及論文,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啟示。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在教學中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
其一,教師力爭喚醒有數學學習自卑心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數學學習的自豪感。教師在課堂上,對待學生要做到公平公正,甚至可以適當照顧具有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學生。如要思考相關的問題時,可用溫暖的目光注視學生,使他們理解教師的殷切期望,當注意到他們眉頭舒展,發自內心的微笑時,說明已經理解了知識或解決了問題,就可以請他們起來回答問題,教師還可以追問學生的理解途徑或解題想法。由于教師采用了有選擇性的途徑,這些回答往往是成功的;若不成功,也沒有關系,學生的理解肯定有正確的方面,教師通過分析這些正確的方面,不斷提高這類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逐步地消解他們的數學學習自卑心理。
其二,營造數學課堂學習氛圍,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數學教師除了研究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當然,這是特別不容易達到目的的,年輕教師尤其如此。因此,要多花心思,多讀心理學專著或論文,平時多觀察、多總結,形成問題意識,比如對于學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診斷,既需要廣泛的心理學知識,又需要一定的數學教學經驗等的支持),還要精心研究數學知識結構的組成環節及其聯結中介(特別是與有理數相關的),找到將這些環節及其聯結中介投射到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相應的機構單元中去的諸多有效途徑,從中選擇一條或兩條最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途徑進行課堂教學。如此,教師對于學生正在學習的數學知識或解決的數學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對照具有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學生,就能估計出他們發生這種具體數學認識的心理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具體的學習環節以展示他們的數學學習風采。這樣就會提升這部分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與自尊心。
其三,增加具有數學學習自卑心理學生對于理解數學知識的深度或理解數學問題解決方法的發生過程及其本質。如前文所述,產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在于這類學生聽說初一數學知識難學而造成的消極自我暗示,這是由于說給他們聽的過來人沒有達到對這些數學知識的本質理解,并認為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識,其他同學也不能理解與接受。因此,教師一定要通過對初一數學知識的深入分析,精心設計教學,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實施。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認識到,這些數學知識通過認真聽講與仔細學習,其實不難理解,形成這個階段的數學知識結構也是不難達到的。如此,就可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且通過自己的實踐正確地理解知識或解決問題,以此,可以消解學生數學學習的自卑心理。
其四,教師要做好針對性的輔導工作。由于數學知識的結構性特點,如果某個學生在心理上對于組成這種知識結構的某個環節連接不上,后面的數學學習就難以為繼。此時,如果單靠學生自己已學的數學知識與學習方法來突破這個環節,可能是比較困難的,還可能產生數學的畏難心理,長此以往,可能形成數學學習自卑心理。因此,在學生沒能掌握的數學知識結構環節上,教師的幫助猶如雪中送炭,可以幫助學生的數學學習持續下去,進而保護他們的自信心與自尊心。
當然,以上消解學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主要途徑,是筆者從自己的教學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還不夠全面,需要充實、改進并系統化。由于一線數學教師經常和學生進行知識的交流與心靈的溝通,理解學生面對數學疑難問題時的那種身陷重圍的痛楚、舉步維艱的困惑、欲行又止的難局[3],明白學生正是從這些地方形成了不良的情緒體驗與消極的數學學習態度,幾經掙扎都不能沖破這種數學知識的疑難之網,他們就會產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因此,消除學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教師要認真做好預防工作(預防比補救更方便,也更容易),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及與學生的相處中,針對學生心理的細微之處做好一點一滴的工作,這樣才能達到消解學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目標。
四、結語
具有數學學習自卑心理的學生對于一個班集體的數學學習會產生負面影響,這不僅表現在數學分數層面上,而且影響到整個班集體的數學學習風氣與學習士氣。因此,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消解學生數學學習自卑心理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應鼓勵學生正確地對待數學知識、正確地對待自我,啟發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應該具有平常心,保持穩定的情緒,練就學生的數學學習意志,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激發其數學學習興趣,進而建立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自尊心,增加學生數學學習的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張昆,曹一鳴.完善數學教師教學行為的實現途徑[J].數學教育學報,2015(1):33-37.
[2]張昆,宋乃慶.?初一列方程入門教學的思考與建議[J].中學數學雜志,2014(2):4-7.
[3]張昆,張乃達.?設計結構性初始問題的實踐與探索: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視點[J].中學數學(初中版),2017(1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