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繪制詩歌思維導圖,通過梳理詩歌內容確定主干分支,以獲得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在詞句解讀的基礎上,明確關鍵詞,以學習語言建構與運用;感悟意象意境,細化導圖內容,進行審美鑒賞與創造;探究詩歌情感,完善認知,以落實文化理解與傳承。思維導圖在古代詩歌教學課堂上的有效運用,可以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思維導圖;核心素養;詩歌教學
【作者簡介】龔玉華,欽州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中學高級教師。
思維導圖由英國記憶之父東尼博贊于1971年提出,其以簡單而高效、全面而深刻的特點,和巨大的包容性、無窮的想象力、極度的個性化等特性受到人們的歡迎,并廣泛運用于工作與學習中。
思維導圖是一種全方位的思考工具。繪制思維導圖,首先要對文本有整體感知,明確中心主題,圍繞中心主題詞,根據教學內容各要素,確定主脈,由中心向四周引出數條分支曲線;每條主脈以關鍵詞或圖形標記要點;主脈上發散出的曲線形成一級分支,再以關鍵詞或圖形標記要點;在分支線上發散出二級分支。如此類推,思維導圖呈放射狀層層延伸發散,最后呈現出根系狀層級圖。圖形與文字相融合的思維導圖,濃縮了文本內容,去蕪存菁,凸顯了主要信息和邏輯關聯。
思維導圖早已應用于語文教學。在繪制整個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執行理解、分析、鑒賞、聯想、感悟、組織、創造等主動學習的過程。核心素養指導下的古典詩詞教學,也可運用此法。下文筆者以《蜀道難》教學為例具體闡述。
一、以詞句解讀為基礎,訓練語言構建與運用
古詩詞教學,首先要了解詩歌文字的含義,但又“不能滿足于了解作者原意和藝術手法”。所以對詩歌文本的解讀,應該建立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但又不能過度糾纏字詞句意[1],而要把精力放在文字背后的信息挖掘上。繪制思維導圖,是將學生的詩歌閱讀從表層引向深入。
首先,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詩歌的“詩眼”,即思維導圖的中心主題詞。如《蜀道難》的教學,在學生誦讀全詩、了解詩歌大意后,筆者并不就詩歌展開字詞串解,而是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本詩的“詩眼”。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出“難”字是本詩的“詩眼”,即“難”是導圖的中心。接著,引入下一個學習任務:詩人從哪些角度表現蜀道的“難”?“難”具體體現為哪幾個特點?請學生將詩句分析歸類,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要完成這個思維導圖,學生需要圍繞“難”字,通過自主閱讀詩句、分析詞句內涵、梳理歸納信息,確定主干分支,概括內容要點并標記在每一條線上。分支線上的要點關鍵詞需要精準而簡潔,能夠表達詩句核心意思。其提煉與確定的過程,既能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豐富語言積累,訓練語言運用[2]。
二、以梳理內容為依托,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對詩句內容進行分類概括并提煉內容要點的過程,亦即確定思維導圖層級和提煉關鍵詞的過程。發散性是思維導圖的重要特點,圍繞中心詞由內向外逐層擴散。學生要對詩句進行深入分析、聯系、比較、歸納,進而能夠快速掌握詩歌的整體教學內容。在《蜀道難》教學中,學生根據教師問題提示的方向——描寫角度,對詩句進行識別梳理、提煉整合,明確全詩對蜀道“難”的描寫分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直接描寫有地理位置、歷史、山形、景物等角度,間接描寫有行人感受、社會環境等角度。這兩點就可以確定思維導圖的一級分支與二級分支。在此基礎上,還可就其中某一點如景物描寫的角度再進行發散形成三級分支。如此層層發散,隨著思維導圖內容的逐步細化,促使學生進行更為細致深入的閱讀,最終將詩歌內容系統化、條理化地呈現出來。同時,在對詩句內容的分析中,學生也理解了詩歌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神奇的傳說、側面的烘托等寫作特色。通過思考、聯想、創造……思維導圖逐漸成形,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切實的鍛煉和提升。
三、以意象意境為抓手,展開審美鑒賞與創造
古典詩歌往往以意象塑造意境來表達情感。研讀詩歌意象,感受詩歌意境,是繪制古詩思維導圖不可缺少的環節。李白的詩,善于以豐富的想象、豪放的筆法描繪壯麗的自然角色,塑造瑰麗宏闊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蜀道難》運用了夸張、比喻、擬人、引用等手法,藝術地展現了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在《蜀道難》教學中,筆者先要求學生自主圈畫出文本的主要意象,再分析這些意象的特點,細化“景物描寫”分支部分。學生在提煉詩句關鍵信息的過程中,運用想象重現畫面,從而進入詩歌塑造的意境中,從“高標回日”“猿猱愁度”感受蜀道之高峻巍峨,從“沖波逆折”“青泥盤縈”“枯松倒掛”感受蜀道之雄奇險特,從“悲鳥繞林”“子規啼月”感受蜀道之蒼涼凄清,從“飛瀑喧豗”“砯崖轉石”感受蜀道之豪壯瑰瑋(如圖1)。學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蜀道的高、險、惡的特點,同時獲得了多種審美享受,審美鑒賞與創造的素養也獲得了提升。有些學生還畫了險峰孤鳥等圖形并飾以色彩來增強記憶,使整個思維導圖更豐富、形象。思維導圖將詩歌思路與內容可視化,而融合學生思考成果和個性表達的思維導圖,也可以看作一幅幅優美的圖卷。
四、以感悟情感為指向,落實文化理解與傳承
含蓄是古代詩詞的重要追求,詩人往往借助意象意境和一些表達手法將思想情感曲折地傳達出來,使后人的吟詠與解讀有更廣闊的想象和思考空間。對古詩思想情感的分析與感悟通常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蜀道難》的主旨歷來眾說紛紜,“蓋其詩筆勢奇崛,詞旨隱躍,往往求之不得”。結合文本詩句,學生從題目、寫作背景等方面入手,聯系李白生平及思想,不僅體會了“蜀道艱難,不要留戀蜀地”的表層含義,也深刻理解了詩歌寄寓的內涵思想。李白借蜀道之難,抒身世之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不如“早還家”,回歸自我,回歸精神家園。最后一段描寫蜀道的險惡,映射政治黑暗,警告統治者,謹防“狼與豺”,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通過深讀文本,學生才能真正感悟詩歌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生將探究得出的成果補充進思維導圖的思想情感分支,在完善思維導圖的同時,更進一步體會作者“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感受作者心憂天下的情懷,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精神濡染。
圖2?《蜀道難》思維導圖主圖
一張思維導圖(如圖2),將《蜀道難》的詩歌內容、思路結構、情感主題、手法特色等各要素都直觀而完整地呈現出來。在繪制過程中,學生解讀詩句領會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梳理詩歌內容打開了聯想與發散的通道,感悟意象意境獲得了審美愉悅,探究詩歌情感加深了文化認知。總之,思維導圖在古代詩歌教學課堂上的有效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讀懂讀透詩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詩歌真意,達到培育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多重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穎義,林國清.繪學科思維導圖?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淺談思維導圖在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考試,2019(4):37-38.
[2]雷海彬.巧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