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小學生從小養成熱愛書籍、博覽群書的好習慣,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的追求。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給恰當的方法,就會收到預期成效。文章從耳濡目染、薦書薦法、巧設環境、多元展示四個方面探討了提高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閱讀;薦書薦法;巧設環境;多元分享
閱讀,古今中外,無人不知它的重要性。《三國志》中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宋真宗趙恒也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之說。語文課程標準之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我,通過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希望班里每一個小學生從小養成熱愛書籍、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小學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在引導小學生愛上閱讀、大量閱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幾年,本人參與了廣東省“十三五”教育技術專項——“互聯網+兒童文學閱讀”課題“基于‘互聯網+兒童文學分級閱讀的活動設計與應用研究”的課題研究探索,獲益良多。我發現,在現代社會,利用學生喜愛的“互聯網+”學習方式,依托網上閱讀的平臺、平時的課堂閱讀教學和開展閱讀系列活動,能夠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推進課外閱讀的落實,讓學生遨游在書的海洋里,學生的語文素養明顯提高。下面簡單總結我的一些做法。
一、耳濡目染,讓學生愛閱讀
課外閱讀指導要從“興趣”入手,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純粹是一張白紙,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閱讀的動力。對于那些才開始接觸閱讀的學生來講,教師應該對他們的閱讀興趣進行激發,讓他們能夠在自己的頭腦之中將樂趣和閱讀進行聯系。用“興趣”“樂趣”這兩把“金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扉,學生的內在欲望被激發出來,自然就會情不自禁地步入書海的世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教師當好愛閱讀的榜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小學生愛模仿,如果身邊的教師、同學、家長手不離書,博覽群書,因而知道得多,什么都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去模仿。因此,教師先要自己愛閱讀,用讀書獲得知識而變得睿智的實例去感染學生。教師可以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收獲講述給學生,并將之變為經常性的行為,利用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如十萬個為什么、謎語、歇后語等趣味性知識,每天利用點滴的時間,如學生吃早餐時,課前一分鐘演講等進行閱讀評說、鑒賞,激起學生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就很容易進行閱讀嘗試因而愛上閱讀。
2.引導學生把愛讀書的人視為偶像
平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古代名人的讀書故事,也講現代的名人如葉圣陶、李嘉誠、馬云等熱愛讀書的故事,在學校創設好的讀書環境。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一分鐘進行課外閱讀分享,利用每周一次的讀書交流會,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班上每周評選閱讀之星,對平時不大愛讀書的學生,多了解原因,打開他們的心結,發現有進步及時表揚。教師可以請喜愛閱讀、寫作進步較大的學生談怎樣將課外閱讀運用到寫作當中,并告訴學生,小作家是通過多閱讀產生的,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用小故事吸引學生讀書
對于學生來講,他們是非常喜歡聽故事的,一聽到教師要講故事了,學生們立刻變得精神抖擻起來,豎起雙耳,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教師將要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伴隨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學生會在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之中進入一個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讓人感動的充滿了懸念的情感世界之中。正當學生津津有味之時,教師可以突然對學生說:“故事情節錯綜復雜,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還請同學們自己找原文細讀。”然后推薦書給學生。這樣,學生會因為追故事而愛上閱讀。
二、薦書薦法,讓學生會閱讀
1.引導學生多渠道獲取讀書機會
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巧妙地介紹閱讀渠道。小學低年級應將圖畫書和拼音讀本作為學生閱讀的主體,小學中高年級可閱讀一些經典的長篇作品。教師也可以推薦符合他們年齡階段的報紙雜志等。這幾年,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南陽里小學(以下簡稱我校)作為廣東省“互聯網+閱讀”的專題研究單位,我有幸成為課題研究組成員之一,結合科研課題的研究探索,我們制訂了一份詳細的年段課外閱讀指導,該指導包括了上網閱讀和線下閱讀兩方面,以讓學生在興趣范圍內有計劃地讀有利于成長的書籍。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教師為了能指導學生讀好書,先要自己進行廣泛閱讀,然后進行篩選,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去選擇閱讀材料。
2.指導學生讀書,教一些有效的讀書方法是必須的
(1)略讀。有時候為了查找資料,可以有選擇地閱讀有關圖書報刊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讀以致用。
如學習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這片土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教師可以有目的地推薦閱讀《人與自然》一書,指導學生上網收集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不僅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一步的認知,同時也積累了課外知識,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 。對于名篇名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整本書,不要只翻主要情節,還要提醒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低年級圈詞句,高年級隨時摘錄,做好讀書筆記,寫好心得。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重點段落精心閱讀,仔細地品味,從作者的篇章結構、思想情感中體會到學習的方法。如在閱讀《水滸傳》時,學生讀到武松打虎的章節時,把與老虎搏斗過程中的動作、神態及側面的描寫等反復讀,讓學生初步掌握動作場面描寫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讀書時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這樣才能真正地領會書中的意思。
(3)瀏覽。 對所讀的文本不是逐字逐句讀下去,而是快速地瀏覽全文,了解內容梗概,尋找作者的觀點,了解作者的思想。當然,瀏覽不等于走馬觀花,而是要引導學生根據關鍵詞,根據內容摘要和章節的標題,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掃視,找到自己所需。
三、巧設環境,讓學生多閱讀
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合適的環境展開閱讀的翅膀,博覽群書。
1.發揮圖書館作用
學校有圖書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學習知識的好場所。
2.建立班級圖書角
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請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的書架上,課間讓同學拿來看,也可以帶回家,隨時借還,十分方便。
3.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
平時,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實現課內外的溝通。教師要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足夠的時間。寒暑假放假前,教師要做好閱讀動員和讀物推薦,讓家長配合督促。
4. 開展讀書漂流活動
我校每個年級每一個月都會有一次讀書漂流活動。開展讀書漂流活動以來,班級之間,同學之間,大家共同分享漂流書的內容與讀書心得。班上定時舉行讀書交流會,教師與學生讀同樣的書,教師帶頭交流讀書心得,這樣,學生有榜樣學習,一起探討收獲,自然興趣盎然。
5. 充分發揮網上閱讀優勢
我校小學生都參與了“一起閱讀網”閱讀平臺的閱讀訓練,利用“互聯網+”的閱讀平臺培養閱讀興趣。學生對網上閱讀興趣很濃,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奇、快的特點,根據閱讀內容合理選擇相應的電教手段,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網上閱讀可以讓學生完成閱讀闖關檢測游戲,一步一步吸引學生專心讀,挑戰自己,又可以跟其他同學互動挑戰,增強閱讀效果。
四、多元展示,分享讀書收獲
閱讀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為了讓學生的閱讀活動一直處于積極快樂的狀態,讓學生在閱讀時感受到快樂與成功。教師要積極引導,設計好平臺,適時激勵,把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調動起來,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聊書活動。
1.充分發揮團隊互學互補,互相激勵的作用
開展“古詩文誦讀會”“課外故事演講比賽”“課前一分鐘讀書演講”“小小讀書發布會” “名人格言、謎語猜一猜”等一系列課外閱讀擴展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培養書香家庭
定期對家長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的培訓,樹好書香家庭榜樣,每月或不定期分享所讀的書,讓班群交流成為很好的閱讀角。要求每個家庭平均每天有半個小時的親子活動,使學生校內外都有好的閱讀陣地。
3.充分發揮網上閱讀平臺的作用
廣東省專門設置了“一起閱讀網”和“智慧閱讀平臺”等,都是根據年段的特點推薦優秀的讀物和相關的閱讀檢測與闖關游戲,既可以獨立閱讀,又可以闖關、比賽、交流、分享,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外閱讀關鍵在于堅持,教師要與家長緊密配合,利用好這個網絡發達時代,要經常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執行情況,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努力讓學生把閱讀變成習慣。
閱讀,是一項終生的素養。讓小學生從小徜徉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知識,陶冶性情,與時俱進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洪玲,陳曉波.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劉德瓊.淺談課外閱讀習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
作者簡介:徐寶紅(1967—),女,廣東廣州人,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