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行,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對比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基于此,文章從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現狀、重要性以及具體的培養措施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操作能力;重要性
小學生的身心皆處于生長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和理解主要根據形象思維和實踐接觸。對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來加強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接觸感性知識的同時將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化。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這也是當前所有數學教師值得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現狀
1.教師與學生不重視操作能力的培養
對操作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分為兩個主體,即學生和教師。一方面,學生受縛于應試教育的管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考試拿高分”的思想,其他的能力則是可有可無。因此,讓學生養成了面對其他訓練時無所謂的態度。另一方面,教師覺得學生的考試和學校的考核才是教學重點,所以在小學數學實踐操作教學活動中,并沒有投入太多的心思去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2.動手操作教學活動設計不合理
雖然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由于教師自身對動手操作能力的認識不多,導致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不合理,從而使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無法很好地將動手操作活動的價值發揮出來。
3.動手操作活動教學的定位不清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學生學習各科時的特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活動課也是如此。可是,我國大多數教師在備課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時間,所以想在課堂中全部地展現出來。但是,這類教師卻沒有想過學生是否能夠完全理解和消化,只知道一味地灌輸自己的教案,給學生硬塞一些復雜、煩瑣的數學理論。追其根本,也是因為這些教師對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活動課的定位與教學目標沒有弄清楚。這也從側面可以看出教師深受應試教育中“滿堂灌”“填鴨式”等教學方式的影響,才導致過度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未能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忽視了理論離不開實踐的教學原則。基于此,教師應該準確地定位小學生動手操作活動教學的目的,并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避免因為個人的失誤而影響全班學生。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根據對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基礎情況的探究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強化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其一,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參與性,還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還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得到調動。
其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很好地消化數學知識,并且還能讓學生在對數學知識動手操作驗證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批評精神和質疑精神,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其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可以促進學生想象力的進一步提升。當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實踐操作時,能夠從多層面、多角度、多方面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對學生今后各個方面的發展有促進作用。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正確地認識到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并且還要在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過程中進行摸索、探究,從而進一步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其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新課改中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構建多樣化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而且學生在參與課堂動手操作活動時,還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進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具體措施
1.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非常活潑好動。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讓學生時刻保持端正的坐姿,也不能一味強調課堂上要安靜,要遵守課堂規定,而是要將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加以結合,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動手操作的欲望。當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時,他們便會付出百分百的精力到課堂學習中。小學生年齡偏小,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感性大于理性,這點剛好與數學邏輯思維背道而馳,但這也是一個正常的學習情況,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取知識,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還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將數學教學的過程不斷完善。對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動手操作教學來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例如,學習“方程式應用題”相關知識時,有這樣一道題:“有兩根長度一樣的繩子,第一根繩子被剪去了三分之一米,接著又被剪去了三分之一米。第二根繩子,先被剪去三分之一,然后又被剪去三分之一。提問,兩根繩子在剪完后是否還有剩余,如果有剩余的,那么哪根繩子長,其長度是多少?”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這種類型的題目,沒有任何的思路,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去解答。此時教師便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一下,先拿出兩根長度一樣的繩子根據題目的提示一步一步地剪。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有效地掌握知識要點[1]。
2.提高教師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采取的是預習、教學、練習等比較單一的教學模式,也沒有認識到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對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需要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進全新的教學方式,如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方式,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分組,將動手操作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展現自我,表達自我,進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例如,復習“數據的表示和分析”這節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自己家和鄰居家空調的品牌并記錄。之后教師正式上課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一步地討論自己所記錄下來的數據以及適合運用哪種統計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2]。
3.設計科學合理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
在鍛煉學生操作能力的時候,教師需要精心設計科學合理的實踐活動。首先,教師要明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主要目的,只有明確教學目的,才能設計出較好的操作實踐活動,讓操作實踐教學變得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其次,教師要設計出比較具體的實踐活動,將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確保所設計的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的操作能力的培養有所幫助,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質量。最后,教師還需要控制好實踐活動的節奏和時間,盡量避免在實踐活動中花費過多的時間,否則會影響到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進而影響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這課時,教師可以開展“摸球游戲”來進行動手操作活動。教師在口袋中放入1個紅球,2個白球,3個黃球,4個綠球,這些球的大小全都一樣,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摸到哪個顏色球的可能性最大”,等等。然后讓幾名學生依次來摸球,其他學生便可進行思考。通過這種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對可能性的概念有一個基礎的了解,還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率[3]。
4.構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非常容易受身邊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展開實踐操作教學的時候,需要為學生構建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4]。教師在構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時,可以將一些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合理地運用,如各種教具、多媒體設備等,這樣不僅能夠確保教學情境的趣味性,還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
例如,在教學“約分”這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設計課件,如“小豬今天路過蛋糕店,發現這里的蛋糕超級香,于是便買了一塊長方形的蛋糕,但是小豬想給它的好朋友小兔留一塊,應該怎么分呢?用分數又該怎么表示呢?”之后,教師便可讓學生自己畫一個長方體模擬蛋糕,讓學生們幫小豬分蛋糕以及思考如何用分數來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解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還能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結 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也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需求。對此,教師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努力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和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操作實踐課堂“活”起來。
[參考文獻]
[1]馮 沁.淺析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的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19(17):195.
[2]王雪濤,王麗麗.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幾點措施[J].考試周刊,2019(39):88.
[3]張發仁.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探究[J].讀天下(綜合版),2019(11):223.
[4]李云蘭.淺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J]. 學周刊,2018(19):98-99.
作者簡介:黃華富(1967—),男,廣西昭平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