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扶貧先扶志”是目前我國脫貧攻堅戰決勝階段的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誕生我想并非空穴來風,恰恰是奮戰在一線的黨員干部的工作總結,也是多年扶貧過程中的結點所在。“志”在表面的意思是志氣,也指的是人的精氣神,往深層次上來分析,可以延伸為人的內涵、思維方式和格局。解決“志”的關鍵所在還是教育,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其自身知識儲備、素養內涵、思維方式和人生格局都會有“質”的改變,這也是我國未來預防脫貧攻堅戰過程中“返貧”的關鍵點所在。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扶志;教育扶貧
2020年我國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實現,因為我們黨、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傳承是最偉大的。一個問題的解決相對應的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返貧”,解決“返貧”問題就是我國脫貧攻堅戰過程中的另一個問題。黨中央在這個問題上,采取了多項措施以保障“返貧”現象的的不出現,或者少出現,但是其關節點還是幫扶對象的“志與智”的問題。志氣不足,人自身就會懶惰,在思想上就會過度依附幫扶人和政府部門,而個人則不思進取;智力不高(這里說的是知識儲備量不夠),在生活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就想不到出路,故而故步自封。圍繞脫貧攻堅道路上遇到的種種問題,說到底還是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偏遠地區群眾受教育程度較低造成的,由此國家提出了教育扶貧的戰略目標,以保證我國脫貧攻堅戰的順利完成。
一、地方高等教育肩負著為地方輸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普及性人才
地方高等教育是有區別于國家戰略的高等教育,就那我國的現狀來說,地方的高等院校與國家的211、985院校相比,在人才培養層次、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人才培養的數量上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國家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更高、更精、更準,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國家戰略培養人才,代表的是國家發展的風向標;而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是要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才并輸出合適的人才,更多的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的服務型人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應具備一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開設專業的特殊性,在人才培養的定位上不能好高騖遠或者盲目跟風,定位要瞄準當地的經濟形勢和文化特色,來定位人才的培養方向。比如說在桂北地區,經濟相對于北上廣要落后很多,新的信息技術也跟不上,在前幾年的專業建制中很多藝術院校盲目的跟風申報了動畫專業,動畫專業在十年前確實是最時尚最前沿的專業了,但是地方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市場需求的缺失、教學設備的落后以及師資力量的不足,導致大部分的動畫專業以停止招生或者強迫轉型為結局。桂北地區屬于少數民族聚集地,文化豐富多彩,在此基礎上開展以弘揚和傳承民俗文化、民俗工藝為主的專業,是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由此這幾年地方高等藝術院校紛紛開設了工藝美術專業、影像藝術專業,不但對當地的民俗文化、傳承工藝起到了傳承、弘揚和宣傳的作用,對地方旅游工藝品市場的開發和旅游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第二,招生對象的普及性,在招生對象和人才培養方面,要以當地學子為主,為提升當地人口的整體受教育層次上做貢獻。在2019年5月21日,中央電視臺在采訪華為集團董事長任正非先生時,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談到了教育。“記者:當外界都在擔憂華為如此生死攸關的一個時刻,您反而有點超然物外要談教育,教育還是您最關心的事情,為什么?任正非:我們根本不認為我們會死,我們為什么把死看的那么重?我關心教育不是關心華為,是關心我們國家。如果不關心教育,實際上我們會重返貧窮的。”是的,教育的落后就是貧窮的根源,回想一百年前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那么的豪邁!為什么?因為他要用文化喚醒大家,喚醒這個民族。前段時間在微信圈看到這樣一個笑話,說是笑話,其實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女孩子說有人跟她頂嘴,對方非要說魯迅先生姓周不姓魯,她說,若果魯迅姓周不就是周迅了,不就變成一個女人了,所以這個女孩就很生氣,認為對方是錯的,自己要發朋友圈讓大家來評理。由此可見我們國家的教育還是任重而道遠,作為地方高等院校,要肩負起為地方教育的普及性做貢獻,積極探索并開設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適當擴大招生,盡可能的普及地方人口的受教育層次。
二、地方高校應立足于本地的精準扶貧的策略研究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習總書記的高屋建瓴就在于其倡導的精準扶貧,并不是簡單意義上準確找到被幫扶對象,而是有更深刻的意義,在于精準扶貧的前提: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這三個前提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在精準扶貧的前期,由于部分黨員干部對精準扶貧的深意理解的不到位,造成了一些“典故”的誕生。比如說:“殺牛吃肉”、“政策要挾”等,殺牛吃肉講述的是扶貧人員在不了解被幫扶對象實際情況的前提下,用財政資金買了一頭母牛送給被幫扶對象,意原是想讓其把牛養大再生小牛,然后賣掉小牛以提高經濟收入,如此循環而達到脫貧致富,結果沒想到對方在某節日為改善生活把牛殺了吃肉了,也許這就是殺雞取卵的現代版故事吧。政策要挾講述的被幫扶對象很懶,但是了解國家政策,知道如果完成不了扶貧任務,扶貧人員就不能撤離工作崗位,就以此為要挾,每天吃了睡,睡醒了吃的套取國家扶貧資金。我們也許覺得這種事情怎么會發生的,這簡直是太幼稚了,其實不是,它是真實存在的,由此可見,精準扶貧真的是需要策略的。“修路”這個“典故”可以說是很經典的具有策略性扶貧故事,故事的原型是這樣的,政府修路就需要拆遷,拆遷就需要支付拆遷費,但是在很偏遠的山區,扶貧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支付繁重的拆遷費,還有很難因小事情而調和的鄰里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扶貧組就把路修道村口,村里的路就暫時不修了,并且告知村民,村里的路大機器進不去不能修,需要自己打好地基,政府就免費幫鋪好瀝青。村民一聽免費幫鋪路,就自發的協調鄰里關系,并把路基打好了,隨后路就順利的鋪好了。這件事看似簡單,其實隱藏著很深的策略,第一、很好的調動了農村的勞動力,參與到自身的脫貧攻堅戰中;第二、農村最難處理的就是鄰里關系和小矛盾,村民自己協調,省去了扶貧人員繁重的思想工作;第三、免費鋪路,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之間自己協調路怎么走,拆什么不拆什么,怎么互補等,為國家財政省去了不少的拆遷款。
地方高校作為地方高等的教育與科研機構,應當主動的研究國家扶貧攻堅的政策,深入調研一線扶貧隊伍在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并給予策略上的支持。第一,作為地方高校,扶貧工作責無旁貸,主動到基層了解民俗民情,調研相關資料,為扶貧攻堅戰搜集充分的資料并進行策略上、技術上的支持。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塊地方都有著悠久的傳承和文化積淀,地理環境也不盡相同,針對不同的地方,扶貧的項目和傾向是不盡相同的,這就需要詳細的調研、研究和發掘。就拿桂林的山區來說,可以說十萬大山下風采各異,又是31個數民族的聚集地,旅游是桂林大環境下的主產業,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旅游,有的地方有著傳承千年的羅漢果,有的地方有著優秀的富硒土地,有的地方有著優秀的傳承工藝,不同的特點,不同的開發方向,百花齊放的實現大家共同小康生活。第二、地方高校聚集著全方位的人才結構,通過優化配置,為地方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升級獻計獻策。
三、地方高校應為地域經濟的發展儲備人才
華為集團董事長任正非在2019年5月21號中央面對面訪談節目中這樣評價人才的重要性:在二戰時期,德國由于不投降被炸的片瓦不剩,日本雖然投向了,也是被美國炸的也很慘,但是只要人(人才)還在,幾年后一切有恢復的和戰前一樣,甚至很多建筑修復的一模一樣。是的,這就是人才的力量,人才是新時期國家發展的基礎和動能,錢砸不出5G芯片,但是數學家、物理學院、化學家可以。地方高等院校,一定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和戰略思維,為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儲備人才。第一、結合地方的產業需要儲備人才。2018年剛剛升格的北部灣大學,其特色專業就是海洋生命科學,為什么學校不予余力的籌建海洋生命科學?這是其獨特的地域環境所決定的,地靠北部灣海域,面向整個東南亞國家和南海水域,這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的特色更是它必須為國家攻克的海洋戰略。桂林旅游學院的亮點專業就是以旅游學為主導的相關專業,為什么呢?因為其地處山水甲天下的國際旅游勝地---桂林,在桂林旅游才是支柱產業。作為地方高等院校,要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不同學科人才,源源不斷的為地方的經濟發展輸入新鮮血液,增添活力。第二、為地方的基礎教育培養優秀的師資隊伍。就目前來看,我國的中西部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師資過于落后,需要大量的高層次人才來補充這項不足,其涉及面不僅僅是數理外等主干課程,音樂、美術等藝術類教育更是缺失的嚴重。基礎教育的扶貧,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僅需要人才對教育事業情懷的熱忱,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師資資金上的政策傾斜以及職業規劃上的政策傾斜,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窮不能窮教師,這是一個民族教育戰略的底線。第三、針對國家精準扶貧的戰略需要,地方高等院校應該進行精準教育扶貧,組織不同專業的專家學者進行一對一幫扶,需要技術的就進行技術培訓、需要愛國主義教育的就進行思想教育、需要心理咨詢的就進行心理輔導等,全方位的提高基層被幫扶群眾的素養,總之一句話,誰貧困就扶持誰。
四、地方高校應率先強化畢業生深入地方參加支教活動,為地方基礎教育“添磚加瓦”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薪火相傳20年,支教累計服務時長75萬小時,教授學生超過1.9萬人,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同志這樣評價他們:“用信念成就青春之母,用情懷擔當青春之貴,用激情散發青春之光,用吃苦避免青春之憾,用奮斗譜寫青春之歌”。支教,本身就是具有奉獻型、傳播性和輻射性,不但感染著自己,同時也感動著身邊的人,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促使邊遠地區的基礎教育不斷的發展。首先,由于我國地緣結構的復雜性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偏遠的山區教育發展比較滯后,缺乏優質的師資隊伍。這種教育資源的缺失,嚴重影響到了我國的扶貧攻堅戰的實施,這部分群眾文化程度不高,農業種植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思維方式也相對落后,與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基本上是處于脫節狀態。在國家脫貧攻堅戰中,這部分同胞是重點關照的對象,同時也是最容易“返貧”的人群,而解決這一難題的根本就是教育。其次,支教群體是服務性群體,基本上處于無社會和家庭壓力或負擔的群體,應國家號召深入基層,深入國家的教育事業奮斗的人群。高校支教團隊一般情況下文化素養較高,是對邊緣地帶師資隊伍的有效補充,在支教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不但可以為基層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也可以磨煉自身的意識,提高自我修養和情操,同時在實地生活和調研的同時,更加了解國情,促使其自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地方高校應該積極相應國家教育扶貧的戰略思想,積極組織支教團隊,深入基層從事基礎教育工作,促使我們的學生無論從專業素養上還是從愛國主義情操上,都得到鍛煉。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少年強則國強,是的,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華為集團董事長任正非說:用最優秀的人培養培養更優秀的人,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會出現馬太效應,我們的民族才會有希望。
五、地方高校應發揚“聯動”機能,為地方的扶貧戰略提供技術與智能支持
所謂“聯動”就是要積極的調動能調動的所有資源,包括技術、智力、資源等,在大數據的環境下形成一個資源的配置庫,隨時調動可以調動的資源為脫貧攻堅服務。第一,要建立技術聯動,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交融與共享,在脫貧攻堅期間一旦有需要時,第一時間提供技術支持。比如說,某地區的的種植需要提高產量,這就需要農業專家提供技術支持,某地區出現其流感需要控制,就需要生物與醫藥專家提供技術支持等等,把脫貧一線的經濟損失降到最小。第二就是資源聯動,通過大數據庫的合理調配,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盡可能的為國家財政減少負擔。第三就是智力聯動,或者說是成功經驗分享的聯動,遇到問題在尋求解決方案時,大家可以分享解決相似問題的成功經驗,共同討論以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六、結語
教育是解決貧困的一把尖刀,它既可以穩步的實現全民脫貧,更能有效的遏制“返貧”現象,同時教育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基石。華為集團董事長任正非說:芯片問題,光砸錢不行,需要砸的是數學家、物理學家等,可見人才的重要性,而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問題還是教育水平問題。以其說中國和美國在將來的競賽唯有提高教育水平,不如說,在我國脫貧攻堅戰的道路上也唯有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準才能真正實現脫貧,徹底遏制返貧。我國地緣結構復雜,邊遠地區與城市的教育資源嚴重失衡,要實現全民優質教育,可以說地方高等院校的責任是任重而道遠。
作者簡介
曹慶云,男,(1981.01-),漢族,河北邢臺人,副教授,碩士學位,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計算機應用系專業教師,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