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海蘭 勾越
摘 要: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及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我國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歷史文化遺產嚴重破壞,在旅游資源開發中,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傳承出現問題,如生態環境的破壞、文化遺產價值的開發力度不夠造成浪費和價值傾向扭曲等。以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為例,需要加快有序完成規劃開發建設;加強遺產宣傳教育,提高遺產保護意識;健全信息化建設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探索適合當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資源的開發的新路徑。
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旅游資源;五臺山
幾千年歷史沉淀的有濃厚文化氣息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自然的與文明結合的象征,是最具價值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是中國及全世界的寶貴財富。申遺和保護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對歷史資源進行過度大規模“開發與保護”,不但使備具價值的歷史遺跡、建筑、自然環境被破壞,失去原價值,充滿商業味,更有被《世界遺產名錄》除名,那么如何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尋求平衡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和重點。
山西歷史悠久是中華名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從春秋戰國分三晉、堯舜禹建都立業、隋末李唐朝的飛龍之地、明清時全國金融中心的晉商等,同時還是煤炭資源大省,隨著能源過度開采衰竭和提倡文明環境衛生城市,山西正逐步從能源資源型向旅游資源型城市轉型,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遺產成為帶動經濟的先生力量。五臺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景觀類遺產,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旅游景區,其自然景觀遺產主要用來衡量人類長期和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也是中國佛教文化的發祥地,從顯通寺經歷朝歷代修建發展到現在龐大的古建筑群,建筑上的壁畫、書法、造像等藝術品以及其宗教文化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文化景觀的申遺也間接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地位[1]。
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一個地區和名族傳統文化發揚和繼承,也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歷史文化遺產做為旅游資源是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因素,經濟發展也會帶動歷史文化的維護和傳承,兩者相輔相成。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與維護遺產資源的真實性、完整性的平衡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利用和研究所在。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經驗豐富,涉及到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規劃學等學科,以法國、美國等最為豐富,1972年公約的通過,掀起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美國的《華盛頓縣憲章》、日本的《文化財產保護法》等提出保護與規劃相結合,通過法律制定保護制度、政策并設立文化遺產日等;《賴特論美國建筑》一書分析了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改造中的意義;《城市歷史街區的復興》強調歷史建筑的有效的經濟價值,政府與市場合作各自履行義務和職責;也有將“社群自主治理”引入遺產的保護開發,體現公眾參與原則;西米爾《創新的城市》等探討了政府對歷史建筑遺產的關注[2];曼費雷多《建筑學的理論與歷史》從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與更新對建筑歷史文化遺產發揮展與保護進行研究。
1.2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歷史遺產資源總量豐富,涉及自然、人文、民俗風情等,但遺產保護起步較晚,保護理念、機制、技術不成熟,有些政法追求短期經濟回報,遺產作為一種經濟發展工具被過度利用和開發,導致無法挽回的破壞事件時由發生,如敦煌莫高窟壁畫脫落、孔府和孔廟被淹等,它是非再生資源,不能簡單的看做旅游資源。近些年從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逐漸增加,在申遺、管理、保護與開發方面有所成就,阮儀三等《城市遺產保護論》、《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等著作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理論及實踐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結合遺產保護的體制和立法進行研究,提出了遺產保護的歷史性、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續性原則[3];付曉東等站在經濟學角度結合旅游業開發等構建新產業結構體系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苗紅培等強調對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融為一體,彰顯其文化價值;鄭易生等從歷史文化遺產價值方面研究,分析價值實現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建立正確科學的評估體系;謝朝武等在歷史文化遺產旅游發展方面研究,建立以保護為核心構建旅游體系[4]。
2 五臺山歷史文化遺產與旅游資源現狀分析
2.1 自然資源與環境景觀概況價值分析
五臺山有豐富的自然遺產資源。五臺山地質古老,是太古宙五臺群、元古宙滹沱群、五臺運動、鐵堡運動等重大地質事件的命名地;地殼不同層次的巖層和地質構造,展示了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地質組成,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造成的冰緣地貌奇觀等這些獨特、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到古元古代的地質演化歷史,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5];五臺山屬大陸性氣候,巨大的溫差、復雜的地形、多變的氣候及土壤多樣性等自然條件為五臺山蘊藏豐富的植物資源提供支撐,其保存最為完整和豐富,是亞洲東部最代表性的山地生態植被景觀區,豐富的野生草本植物、花卉、藥材等,國內獨有也是極為罕見的金蓮花、迎紅杜鵑等,也有罕見的瀕危的動物如石貂、金錢豹、狐貍、紅胸田雞白項溪鴝、黑眉葦鶯、棕肩尾菅等;豐富的水資源,以溪水、泉水為主,如著名的清涼泉、甘露泉、般若泉,也有匯集的黑龍池、太華池等;還有眾多的峽谷、溝壑、洞窟,五個臺頂還散布有眾多的奇石,如清涼石、龍翻石、牛肝石等。
2.2文化遺產概況價值分析
五臺山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在佛文化信仰與傳承、佛教音樂、龐大德海古寺廟建筑價值及附屬的壁畫、造像、書法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五臺山佛文化興衰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國佛教文化的興衰歷程,“一座佛國史,百座藝術宮”概括了五臺山固有的文化特色,從漢明帝開始建第一座寺廟顯通寺供奉文殊菩薩到歷朝歷代南北朝、隋朝、宋元、明清、中華民國發展興建,經歷歷史上4次大規模“滅佛”事件,損失慘重;世上絕無僅有的“青廟與黃廟共存”,即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共存;在佛學學習與傳承、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更是體現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總之五臺山山佛文化涵蓋廣泛,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南禪寺大殿,建造時間最早的北魏佛光寺大殿,寺廟、佛塔、石碑等古建筑類型多樣,用材廣泛,與石雕、磚雕、木雕、彩繪等結合,形成富麗堂皇的古建筑體系;佛教造像藝術被稱為東方藝術寶庫,佛教音樂吸收了文化雜劇曲牌和民歌、民間器樂曲,更加豐富,人文內涵和宗教氛圍濃厚。
與佛文化有關的獨特的民俗文化,相傳臘月初八是釋迦摩尼出道修行日,有食臘八粥的習俗,每年6月14相傳是文殊誕辰,寺廟要舉辦規模盛大的法會、佛事活動等,這些習俗與當地文化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當地民俗文化活動。
2.3文化遺產在旅游開發中的問題
2.3.1生態環境
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地質公園游客增長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以旅游資源作為支撐,重開發不重環保,重收益忽視生態建設,在五臺山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雖有整治,但景區仍然存在城鎮化、公園化明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管理薄弱等問題。景區規劃滯后,山下大量修建賓館、飯店、商鋪,使景區城鎮化嚴重,當旅游旺季即清涼寺避暑勝地的作用,人身人海,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寺廟被山下的霓虹燈、食宿按摩等包圍,充斥的是一片片的導游喇叭聲,各種小商販的叫喊聲,油香和飯香味的混合,晚上燈火輝煌、炊煙彌漫更像是一個不夜城,五臺山這個歷朝歷代佛門高僧修煉清靜之地成為城市喧囂之地,與一般公園旅游毫無差別,失去其韻味;景區周邊各種商企業非法采礦和商業無規則分布導致環境污染嚴重,開采礦石任意堆放、污水任意排放,使景區內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天然資源減少,雖有出臺文件管理但是不盡人意,屢禁屢犯,佛教圣地儼然成為旅游城市,曾在2015年因環境安全衛生管理、服務設施、秩序差等被國家旅游局點名通報批評。
2.3.2遺產資源保護利用
由于游客眾多、管理不善和自身素質問題,隨地丟棄垃圾,很多文物建筑等被存在不同程度損壞或人為破壞。自然資源利用不重視,現場調研和訪問,游客幾乎多是拜佛上香祈福,忽視其國家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的功能,地質遺跡被遺忘在角落。佛光寺、南禪寺等極具研究價值和傳承觀賞價值的遺產因遠離臺懷鎮中心游客過少,反而更顯佛家圣地清靜的氣氛,人們對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概念不清晰,來此更多的是祈福還愿,燒香拜佛寄托心愿,對其真正的文化內涵不甚了解;季節性明顯,7、8月酷暑季節旺季游客暴增,人滿為患,設施緊缺,管理不到位。而在冬季淡季,設施大量閑置、利用不到位,都造成遺產資源閑置,管理人員應在遺產資源利用和施舍利用等達到均衡發展。
2.3.2佛文化傳承
五臺山因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吸引全世界各地人前來祈福還愿,也因此滋生了很多問題,每年6-9月份,五臺山法會最為密集,很多人斥巨資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請僧人做法事,一個寺廟一場法事少則幾百人,多則幾萬人,更有信奉人越多香火越旺,有時候為滿足規模會請外面人來扮僧人,一天幾場法事下來每人會有幾百上千的收入,不僅本地人以此謀生,外省人也留居此地裝扮僧人做法謀生,近幾年假和尚、假喇嘛層出不窮,每天早上幾萬人涌進一個寺廟,有的為搶到好位置得到多的打賞擠得頭破血流,有的為躲避入口的檢查翻墻而入,更有生命危險,利益至上,不僅造成很大安全隱患,更是對真正的佛教文化的傳承造成沖擊。
3 五臺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3.1加快有序完成規劃開發建設
做好旅游發展規劃,對每個景點項目進行必要環評,新建或保護要確保不破壞環境現狀;對地址、生物、自然等遺產資源認真調查,對近幾年的客流量進行跟蹤研究,確保合適的設施用在合適的位置,對旅游所帶來的環境危害做好準備,對環境景觀做實時監測;完善景區內通行線路的監控和運輸能力;新建服務設施建在景區外圍,對景區內部違規影響風貌的商店、旅館等建筑進行拆除或外遷,嚴禁臨時搭建、違規亂建,逐步將寺廟建筑和自然景觀等與居民生活、經濟開發分離開來,經濟建設活動建設也在景區外部進行安排,對景區接待游客的環境容量進行監測,嚴格控制客容量,嚴禁對景區造成不可修復的危害;在不破壞遺產資源和保證完整性前提下對自然資源價值進行挖掘開發,如探險、研究。對景觀資源進行保護,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2加強遺產宣傳教育,提高遺產保護意識
加強對當地居民和導游等文化遺產概念價值、保護的培養宣傳教育,再讓當地居民和導游將理念深入游客中,達到以一帶十的效果,倡導公眾參與,遺產保護從我做起,在重點保護文物和寺廟等前掛立標牌警示語等,增加巡邏安保工作人員或志愿者普及保護觀念,言傳身教,獎罰分明,必要時對毀壞者進行懲罰等,加強網絡媒體的宣傳教育。
3.3健全信息化建設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科學、全面的遺產資源信息數據庫,庫內信息包含遺產建筑結構圖、損毀程度分析、彩繪和雕塑現狀、已損壞遺產模擬、檔案保存等。數據庫兼備信息采集、編輯錄入、檢索查詢、瀏覽審核、預警通知等功能。建設五臺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專用網站,在網站上公布系統信息,方便佛教信徒、當地居民、游客、學生等學習。重點針對遺產進行監控,及時更新數據,為保護和修復工作提供參考。在導游遺產講解時佩戴耳機語音講解或微信掃描軟件等自主游覽學習,利用數字影像多媒體設施對遺產資源、地質公園等進行科普。當地政府建立遺產保護小組,面向全社會招募優秀人才加入保護工作中,完善管理條例,學習先進管理經驗,保證遺產保護經費,深入當地村名、學校等進行體驗宣傳,依靠龐大的信奉佛教群體進行普法教育,建立全國性的遺產保護微博等,利用自媒體等進行遺產保護知識普及和旅游信息發布等。
參考文獻
[1]余曉婷.五臺山佛教文化及其影響[J].五臺山研究,2012,(3):41-43.
[2]魏超.鐵路大廠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張國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9.
[4]張樹霞.壽春古城墻及歷史建筑的保護與開發[D].福建師范大學,2010
[5]杜麗菲.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麻海蘭,1990,女,山西忻州,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市設計;
勾越,1989,女,四川綿陽,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
*課題項目:職業院校建筑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 MYZY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