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凡
摘 要:當前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越來越小,但依然存在。農村小學雖然沒有城市小學先進的硬件教學設備和充足的實驗器材,卻也潛藏著獨具鄉土特色的科學課程教學資源。文章將就如何挖掘農村課程資源來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從“挖掘自然資源,激發學生科學探究興趣”“利用身邊器具,開展學生科學探究活動”“拓寬實踐陣地,培育學生科學探究精神”三個方面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課程資源;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08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2-0117-02
一、引言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應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當前農村小學在科學這門學科上存在著師資隊伍欠缺、教學設備簡陋與教學儀器匱乏等問題,因而農村小學科學課的“做實驗”,大都只能停留在教師“講實驗”與學生“聽實驗”的層面上,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這一目標顯然得不到有效落實。
農村的鄉土資源非常豐富,作為農村小學科學教師,應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豐富的農村課程資源,靈活地整合教材,引導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進行科學探究,培育科學探究精神,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挖掘自然資源,激發學生科學探究興趣
眾所周知,農村大多山清水秀,巖石、土壤、花草、瓜果到處可見;天為幕,地為席,風、雨、云、霧等自然現象司空見慣;隨處可聽悅耳的蟲鳴鳥叫等。這些都可以成為科學課上鮮活的教學素材。教師要巧妙地將這些生活中的自然資源搬到科學課堂中,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用自己的親身經驗與經歷去闡述、感知,讓他們發現科學原來就是研究自己熟悉的身邊事物,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這一單元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村里大家熟悉的小河:有的學生從河水的顏色進行觀察;有的學生從河水的氣味談起;有的學生則對河的形狀進行描述;有的學生留意到了河邊植被情況;有的學生則從這條河給人們帶來了生活上的方便與作用說開去……課堂上,學生對自己身邊的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教師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并適時地引入新課的教學,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從生活的河水到科學課上的水的探究,成功地將學生的認知從生活領域引到科學領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科學知識,從而主動了解到水和人類的密切關系,并自覺領悟節約用水、愛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又如,對教材上的內容,不一定要按教材編排順序進行教學,可以適時根據農村一年四季的變化情況來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實現因時而教、因需而學,促使科學課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如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中的“植物新生命的開始”“種植我們的植物”這些內容可以安排在三月進行,因為三月剛好農村百花盛開,各種植物正處于最佳種植期。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身邊的植物,并將所看、所聞與所感帶到課堂上,從而讓學生對各種植物的認知從生活經驗走向科學。而十月剛好是果實收獲的季節,所以關于果實的教材內容可以安排到十月份進行教學,讓學生收集各類植物的果實,并鼓勵學生將其帶到課堂中進行觀察,通過解剖、品嘗與交流等多種方法強化對果實的認識。充分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學生的科學課學習會變得真實而有意義。
三、利用身邊器具,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國家近些年對農村小學科學教學儀器進行了大量的投入,然而教學實驗室和教學儀器的短缺現象依然存在。針對農村科學實驗課的現狀,農村小學除了期待教育行政部門加大力度建設實驗室和儀器室外,也要兼顧科學教師與學生的特點,用足用活農村學生身邊的器具,諸如各種廢舊的、生活化的材料,變廢為寶,就地取材,使之成為可利用的科學實驗資源。實際上,相對實驗器具而言,利用學生身邊的器具更具有針對性,可以讓學生更感興趣,實驗操作起來更富有意義,促使學生在科學探究中提升科學素養。
例如,引導學生一起自制樹葉的標本,比讓學生觀察實驗室里的樹葉標本更具有價值。筆者曾經指導學生一起制作書簽,反響很好。先是讓農村的學生采集身邊司空見慣的植物樹葉帶到教室,并給予學生制作方法的指導;接著,讓學生在家里拿廢棄的瓶子浸泡樹葉幾天,并用廢棄的牙刷刷開葉片,再風干;最后讓學生將自己制作好的書簽帶到學校進行展示。有的學生還會在樹葉上用彩筆作畫,互相贈送;有的學生將自己制作的樹葉書簽贈送給其他教師,還有的學生將樹葉標本贈予學校科學室。這樣利用學生身邊的器具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更能體悟“生活中處處皆有科學知識,科學就在身邊”的道理。
又如,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動物的生命周期”這一單元編排的內容是“蠶的一生”。雖然用多媒體設備能讓學生通過屏幕看到蠶一生完整的變化過程,但這畢竟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官上,不如動手養蠶來得真實。筆者所在的鄉村人家幾乎都有養蠶。于是筆者讓學生回家先了解一些養蠶的知識,再在學校里交流,并各自制訂一個養蠶的計劃。之后讓學生準備一些廢棄的小盒子,往盒子里放桑葉,每天在固定的一個時間去觀察蠶的變化,并認真記錄蠶的變化。有的學生用畫圖的方式,有的學生用觀察日記的形式。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作為實驗器具,既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激發了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學生在飼養中細致觀察,零距離地靠近蠶,對蠶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已然熟悉。有了對蠶的深入觀察與記錄,課堂上學生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對蠶的特點、生活習慣及變化特點,對蠶的一生要經過哪四個階段都了然于胸。
以農村常見事物作為實驗探究的對象,顯然更貼近農村學生的實際,不但有效地解決了農村教學設備欠缺的問題,而且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培養了農村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農村的學生養成了科學的行為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四、拓寬實踐陣地,培育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科學課教學不一定要停留在課堂上,還應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農村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分析、綜合與歸納能力普遍比不上城區的學生,但農村學生在觀察、養殖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因此,農村的科學課教學要做到“揚長避短”,教師可以在關注課堂教學的同時,將課堂上的“實驗室”從校內適當適時地搬到校外去,做好校內與校外的有機結合,有效地拓寬科學課教學的渠道,以培育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一)改變“滿堂灌”,提倡自主交流
農村的學生大多比較“好動”且有豐富的生活實踐經驗,因此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提倡課堂上自主交流。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誰選擇了它們”這一課時,因為農村的學生對青蛙并不陌生,所以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充分自主交流的時間,使其提升對青蛙的認知。接著,筆者再委托一位家長將抓到的兩只不同顏色的青蛙分別裝進瓶子里,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細致觀察,并啟發學生從“青蛙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青蛙會有不同的顏色”“青蛙的生活場所與它的習性之間有什么關系”“青蛙對人類的作用”等方面進行學習,從而讓學生了解青蛙,學會保護青蛙,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增強科學理性精神。
(二)設置“科普角”,滲透科學意識
農村學校的班級布置沒有城區學校那樣散發著濃濃的文化味,但依然可以根據班級的實際特點,利用農村資源優勢,在班級內設置“科普角”,宣傳學生身邊的自然資源背后蘊含的科學知識;也可以張貼或展覽由學生自制的各種實驗作品,如用樹枝與廢紙制作的風箏、用廢瓶子制作的引水器、學生利用各種植物制作的實體標本等。讓農村的這些帶“土”氣的“科普角”的設置,有效地在農村學生的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從而“潤物細無聲”般地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
(三)創建“實踐地”,增強探究能力
農村學校面積大多比較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在學校內建設科學實驗“實踐基地”。可以給校園里的一花一木都掛上其名稱及其特點,有了這個特殊的“身份證”,學生對身邊的各種植物的名字和特點便能時時處處可見可學;還可以在校園內建立植物種植園或小動物飼養場作為科學課教學的活動基地。在校園內,讓教師和學生一起觀察、探究動植物,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觀察、動手探究、創造推理等能力的培育與發展,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轉移“實驗室”,倡導社會實踐
大多實踐研究表明,探究性社會實踐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素養。在農村,隨處都可以成為學生探究實踐的“實驗室”,如下雨之前,可以引導學生在教室外觀察螞蟻的行為,探究螞蟻的舉動,從而讓學生領悟到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從動物的行為變化中預測天氣的變化。又如,學生每家每戶都有農田、菜園,可以讓學生將“實驗室”搬遷到家里的菜園子里,用一段時間觀察、探究農作物種子怎樣發芽、幼苗怎樣生長;還可以讓學生將“實驗室”搬遷到家里的雞圈、豬圈等地,觀察探究禽畜的出生及成長過程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探究,學生收獲的不是單一的知識,而是多維、多元的認知。這樣不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更能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是一個資源大寶庫,只要對鄉土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就可以解決小學科學課教學儀器短缺的問題,還可以充分發揮農村資源豐富的優勢,促使農村的學生在更為豐富的課外考察活動中學習和積累經驗,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拓寬學生的探究渠道,促使學生在自然資源中真正習得科學知識,鍛煉科學實踐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熊桂芬.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上好科學課[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1(3):15-16.
[2]胡重慶.中小學科學教師專業化素養分析[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