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珠榕
摘 要: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流的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說,并積極回應。[1]敘述性講述是一種脫離語境進行有組織表達的語言能力,要求敘述者開啟記憶系統敘說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同時選擇適當的語詞表達概念,選擇適當的句子表達判斷,還需考慮所說內容的合理性以及聽者的注意力與感受。[2]學前兒童講述能力隨著年齡、認知能力的發展而發展,敘述的結構逐漸完整,敘述的觀點也逐漸增多。文章從講述命題生活化、講述目標合理化、講述支架多元化、講述活動多樣化四個方面闡述學前兒童敘述性講述的引領策略及提升方法。
關鍵詞:講述能力;引領;提升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2-17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2-0119-02
學前階段兒童口語敘事,即兒童用口頭語言把人物、經歷、行為 、事情發生、發展、變化講述出來,要說清楚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和發生的原因,且要說明白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在幼兒園開展敘事性講述是為了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兒童發展這種重要的口語敘事能力。大班兒童敘事能力發展已經進入拓展階段,能夠運用較豐富的詞句描述一些細節,讓講述更生動;圍繞主題清楚講述幾個行動事件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借助憑借物圍繞敘事主題進行比較完整的構思,并敢于在集體面前講述。下面將以大班繪本活動“好消息壞消息”為例闡述引領和提升幼兒敘事能力的策略。
一、講述命題生活化
敘述性講述集體活動是一種正式的培養兒童敘事語言能力的教育活動,是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重要方式。它與日常生活中即興的片段式口語敘事不同,對講述者要求較高,需要兒童獨自構思并有組織地、完整地表達,因此講述的命題是否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影響兒童講述的興趣。
(一)從生活中來——命題源自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告訴我們,應該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幼兒的認知特點決定其本身詞匯量貧乏,運用復句、關聯詞連貫講述所見所聞的能力比較弱。選擇生活中幼兒熟悉的命題容易激發幼兒的講述興趣,同時引發幼兒的共鳴。如在語言區讓幼兒帶來一些最近游玩的照片,以“我知道的景點”“我家的開心事”等為題講述,幼兒看著自己熟悉的照片,就打開了話匣子。
(二)到生活中去——提升技能服務生活
為了讓幼兒積累敘事性講述的核心經驗,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跟蹤觀察,發現晨間播報環節幼兒聊得火熱的話題是“你最近有什么好消息”。我們身邊的好消息和壞消息非常多,且幼兒對這一話題很感興趣,所以可以開展一次正式的集中活動來提升幼兒的敘述性講述的能力。于是筆者想到了繪本《好消息壞消息》這本書,該書看似簡單,卻有深刻的內涵,故事緊扣“好消息”和“壞消息”兩個詞語,不斷切換著各種出乎意料的有趣場景,畫面清晰、形象生動,不僅能充分激發幼兒講述的興趣,同時也能提升幼兒敘事性講述的能力,幫助幼兒建構圍繞“好消息壞消息”的主題敘事性講述的核心經驗。
二、講述目標合理化
幼兒的敘述性講述能力是隨著幼兒的年齡、認知、語言的發展而發展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核心檢驗》中明確了敘述性講述的內涵:①使用豐富多樣的詞句講述。②有條理地組織講述的內容。③感知獨白語言的語境。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了更加具體的各年齡段學習與發展目標。
教師應在確定各年齡幼兒發展目標后,根據幼兒在區域中的講述經驗,認真閱讀《好消息壞消息》圖畫書,讓學前兒童形成敘述性講述的核心經驗。
三、講述支架多元化
(一)引入思維導圖,架橋開路,降低難度
敘述性講述是脫離語境的獨白語言,教師必須選擇吻合兒童感知特點的講述憑借物。這一方面可以避免幼兒由于記憶中材料不夠而影響講述的內容的組織和表達,另一方面教學活動有一定的集體指向,要求幼兒就相同的內容表達個人見解,使幼兒可以從自己的認知角度來講述相同和相似的事情。思維導圖直觀、簡潔,為幼兒的講述提供了有效的憑證,幼兒在自主閱讀時運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自己的觀察與發現,在講述的時候就能夠根據記錄比較完整地講述故事的情節。同時,教師要求思維導圖一次比一次豐富,層層深入,讓幼兒每一次講述都能夠在前一次講述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如在《好消息壞消息》的集中活動中,教師在幼兒自主閱讀后,引導幼兒根據思維導圖層層遞進地分享自己對故事的理解,提高幼兒的講述能力。
師:“誰愿意分享你剛才發現的一個好消息?”
幼1:“小老鼠收到邀請去參加野餐,是一個好消息。”
師:“誰能連續分享兩個以上的好消息?可以拿著你的思維導圖進行講述。”
幼2:拿著自己畫的思維導圖連續講述兩個好消息和兩個壞消息。
師:“除了這些好消息、壞消息,誰還有更多的發現與我們分享?”
幼3:憑借自己的記錄講述了后面的三個好消息、壞消息……
思維導圖的運用為幼兒的講述提供了組織和表達的依據,同時避免了幼兒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記憶的東西有限而影響講述效果,使大部分幼兒面對集體講述時更自信、大膽。
(二)巧用多媒體手段,關注細節,提升能力
很多研究表明,圖畫書的閱讀對幼兒敘述性講述能力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3]幼兒講述是在閱讀的過程通過觀察、想象、猜測、理解,通過與圖畫書進行互動、碰撞才能內化理解,從而重新組織再創造到輸出的一個過程。在幼兒進行自主閱讀時,教師需要選擇適宜的支持策略,幫助幼兒獲得經驗,才能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繪本世界形成自己的理解,進行完整講述。
1.通過多媒體再現繪本情境,引導幼兒進行語言構思與表達
幼兒自主閱讀畫出的思維導圖只有故事發展的架構,而情節不夠豐富。如何引導幼兒將事件說生動,筆者利用多媒體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如:兔子遞過雨傘給小老鼠,壞消息變成了好消息,這時插入刮大風的音效,同時加上龍卷風的動畫。問幼兒:“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有可能發生什么事情呢?”幼兒憑借自己的直觀感受,遷移了原有的生活經驗,露出難過的表情說:“龍卷風呼呼地吹著,看到大風吹過的軌跡,小老鼠拿著雨傘可能會被大風吹走,小老鼠太輕了。”
2.通過多媒體猜想故事發展,促進幼兒敘述水平的提高
多媒體的動畫可以實現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相結合的效果,幼兒由于認知的特點往往是先看到了直觀的信息,才想到有可能發生的事件。多媒體的獨特表達方式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素材,同時對幼兒的想象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如:兔子拿出美味可口的蛋糕時,小田鼠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這時候運用動畫飛出了一只小蜜蜂。筆者讓幼兒猜想:“有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幼兒展開了想象,有的說:“蜜蜂會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因為蛋糕很好吃。”有的說:“小老鼠會邀請蜜蜂一起分享。”……正由于這些豐富的想象,幼兒開始把畫面和人物的心理聯系在一起,學會合理想象。這既能引發幼兒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關注,還能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使講述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情感,提升幼兒的講述水平。
(三)適時豐富詞匯,準確對接,生成精彩
大班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觀察來描述一些細節,運用比較豐富的詞匯,如形容詞、象聲詞等把事件講述得更生動。因此對大班幼兒借助憑借物進行構思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其構思出相關的內容,還要其構思得比較完整,能合理組織語言,完整講述來龍去脈,在敘述中不僅要運用名詞、動詞,還要運用形容詞、副詞、感嘆詞等,把講述內容描述得更生動,同時要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幼兒看到圖畫書首先被圖畫、顏色、形象吸引。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讓幼兒從細節入手認真觀察畫面,思考畫面和情節之間的聯系,適時豐富符合畫面情節的詞匯,從而理解故事情節,讓講述更加生動。
四、講述活動多樣化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教師應為幼兒創設多樣化的講述環境,讓幼兒在人際交往、理解他人、判斷情境、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積累敘事性講述的經驗。
(一)日常談話中引導幼兒開展敘事性講述
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與教師和同伴交流,教師也可以為幼兒創造敘事性講述的機會。如晨間接待的時候,和幼兒聊一聊來幼兒園的途中看到了什么,家里發生的事情以及事情的經過。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敘事的樣板,讓幼兒根據一定的模式進行敘事講述,積累敘事性講述的核心經驗。
(二)在區域游戲中開展敘事性講述
在區域游戲中,教師可以根據區域的特點讓幼兒開展敘事性講述,如在建構區,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作品,從外形特征、設計意圖、材料選擇、創作結果等進行敘事性講述;在閱讀區,可以引導幼兒獨自敘述繪本的故事情節,并進行續編、創編,促進敘事經驗的獲得。
在過渡環節開展專題敘事講述活動。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有很多過渡環節,如餐前餐后、午睡前后、離園前等,教師可以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話題開展主題活動。如每日播報、我會講故事、我是美食家、開心的旅行、新書推介等,給幼兒提供在集體面前講述的機會,提升幼兒敘事講述的能力。
教師要總結幼兒與同伴、幼兒與教師或者在集體面前敘事的情況,分析幼兒的敘事能力的發展,并依據這一判斷,合理預設一日生活活動和敘述性講述活動,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幫助幼兒積累敘事的核心經驗,探索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周 兢,陳杰琦.學前兒童語言學習和發展核心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曾維秀,李 甦.兒童敘事能力發展的促進與干預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9):57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