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嫣然
摘 要:在本文中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學生的角度著力,構建最為接近學生認知和生活的授課方式,拉近學生心理與語文之間的距離,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并鼓勵學生積極地發言。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和引導,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正確價值觀的確立,最終達到增強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記憶能力方面,往往將學生的背誦能力看成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這種教學觀念極易讓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轉變原有的授課觀念,樹立生本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探究者、發現者以及運用者,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運用自主探究法,增強學生寫作想象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一片進行思考和展示個人學習成果的空間,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啟發性的引導,從而讓學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促進他們語文寫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講授《這樣想象真有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完成文章的寫作,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第一點,創設問題。教師創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你們可以將自己想象成一滴水,并思考這滴水在自然界的變化,從而編寫具有趣味性的故事。第二點,實施引導。教師走入學生中,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啟發性引導,真正打開學生的想象思維。第三點,展示成果。通過和學生的交流,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洛的回答。他說:“我把自己想象成一滴水。這滴水隨風飄入一片麥田,并落到一個即將渴死的小螞蟻身上。這只小螞蟻喝了水,恢復體力,走向自己的家中,勤勤懇懇地為螞蟻家族貢獻了一生。隨后,這滴水飛到一個石頭上。一顆種子迅速吸收了這滴水,并生根,發芽,開花,吸引了一群蝴蝶……”
二、使用實踐教學法,提升學生文本感知力
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文字內容,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種狀況,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實踐教學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反思文本內容;在文本的反思中,聯系實踐場景,真正促進學生文本感知能力的提升,獲得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火燒云》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融入到實踐中,建立實踐場景和文本內容的連接,促進學生文本感知能力的提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授課:第一點,整體感知文本。教師和學生一塊閱讀文本,并注重勾畫和講解其中關于景物的描繪。第二點,開展實踐。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踐場景,并思考實踐場景與文本之間的連接點,真正促進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提升。第三點,展示成果。在再次回到課堂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思考成果。蕭贊積極地舉手說:“我看到的火燒云,比文中的描述要漂亮。粉紅色的火燒云倒映在地面的水坑中,像是一朵朵漂亮的羽毛?!?/p>
三、采用角色扮演法,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深入解讀描述人物性格的句子,從而運用個人的理解,通過語言、形態以及外貌的方式,展示人物的性格。真正促進文本解讀能力的提升,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例如,在講授《陶罐和鐵罐》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搭建展示個人思維的空間,讓他們深入解讀文本,運用多種形式,詮釋個人心中的人物形象,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挑選角色。教師安排學生閱讀文章,并挑選他們喜歡的角色,并勾畫相應的句子。第二點,開展表演。教師為學生提供一段時間,讓他們解讀角色的性格,并思考如何更為直觀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第三點,展示表演。教師運用文字,簡要介紹學生的一段表演。小嬋扮演的是鐵罐的角色。他說道:“陶罐,你個沒有用的東西!你敢和我硬碰嗎?保準撞你個稀巴爛!你個沒用的東西!”與此同時,他的鼻子中發出“哼”的一聲,表示不屑。通過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師為學生提思考的空間和扮演的時間,真正讓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感受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提升角色扮演質量。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落實腳踏實地的精神,并在此基礎上,秉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原則,從而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反思。并在反思的過程中,認知個人教學的缺點和優勢,從而充分發揮教學點優勢,彌補教學的不足,真正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馮賀.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07)
[2]李桂川.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嘗試[J].科教文匯.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