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
摘 要:古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國學之奇葩,傳誦千年而歷久彌新。隨著國學熱潮的掀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日漸重視,古詩教學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藝術審美的視角來審視小學的古詩教學,能更好地讓學生認識和品味中國古詩之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同時對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具有積極意義。文章從引導學生發現古詩語言之美、意境之美與情感之美的角度來探討小學古詩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古詩教學
一、引言
當前統編版語文教材中古詩的編排,在數量占比上相較于原先的人教版教材有了極大的提升。古詩的學習從一年級開始,貫穿六個年級,一共收錄了古詩文129篇,接近課文總篇數的30%,增加幅度達到80%!與之相對應的是,古詩的考查力度加大,范圍擴大,因而古詩的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統編版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極其重視古詩教學,并指出在古詩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開展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
小學古詩教學中的藝術審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誦讀和鑒賞是古詩教學的兩個主要方面,其中誦讀是基礎性要求,所學古詩都需要做到熟讀成誦;而鑒賞是更高層次的要求,鑒賞的核心便是藝術審美。古詩的藝術審美主要集中于語言之美、情境之美和情感之美,抓住了這三根主線,便抓住了古詩審美的關鍵。以下筆者結合古詩教學實踐探討具體的實施方法。
二、誦讀詩歌,品味古詩語言之美
古詩講究句式整齊、對仗工整、音韻優美,朗讀起來朗朗上口,如癡如醉、如泣如訴、如歌如畫,美不勝收,集中體現了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古詩的學習全在讀,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讀的過程中、在反復的吟誦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進入古詩意境,感受古詩語言之美。
(一)品味古詩的音韻之美
在六年級下冊《迢迢牽牛星》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通過初步的朗讀,根據“女”“杼”“雨”“許”“語”這幾個句末文字找出“ü”的韻腳,感受古詩整體的整齊對仗,同時讀出“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這幾個疊詞的音節和諧、質樸清麗、情趣盎然的美感,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古詩語言的音韻美、音樂美。
(二)品味古詩的煉字之美
古詩講究煉字,通過煉字藝術的運用,能夠達到化腐朽為神奇、平字見奇之功效,在全詩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古詩的朗讀和賞析的過程中,我們可引導學生品味煉字的藝術之美。
比如,《山居秋暝》中“蓮動下漁舟”中的“動”字用得恰到好處,不僅將“蓮”隨風搖曳、婀娜多姿的美態呈現得淋漓盡致,還與前文描繪的山林之靜遙相呼應,營造出了動靜結合的田園意境,同時也升華了整首詩的意境。
又如,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中的“掛”字用得非常生動傳神,且十分大膽,讓人拍案稱奇。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掛”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學生回答:“瀑布,就是說水從高處流下來,看起來像一塊白色的布一樣,所以在看瀑布的時候就很像一塊白布掛在桿上?!钡拇_,一個“掛”將瀑布的形態傳神地刻畫了出來。學生再嘗試著用其他詞語,如“在”“懸”“落”“流”等,但都遠遠不及“掛”之韻味,不禁感嘆詩人李白的用字之絕美!
三、發揮想象,體驗古詩意境之美
關于古詩的意境,沈德潛認為“以意勝,而不以字勝”,可見一首詩的整體意境才是古詩美的靈魂所在。每一首古詩都有自身獨特的意境,或清新自然,或慷慨激昂,或華美壯麗,或孤獨凄涼,給予讀者無限遐想。古詩的意境都是借助詩中的意象來承載的,只有反復玩味咀嚼詩歌意象,才能融入詩歌美的意境。
關于古詩意境的體味,需要學生在朗讀中融入自身的聯想和想象,通過所見之實與所想之虛的彼此融通,來感受古詩的唯美意境。比如,在五年級上冊張繼《楓橋夜泊》這首詩的意境賞析中,筆者先讓學生畫出詩中的主要意象,包括明月、白霜、江水、楓樹、姑蘇城、寒山寺、鐘聲、客船等,感受全詩的凄冷孤獨的意境。為了進一步地加深學生的體驗,筆者讓學生圍繞此詩畫一幅畫,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詩的意境呈現到紙上。學生結合詩中的意象,再融入自己的聯想,想象一名孤獨的游子在深秋的夜晚獨自一人漂泊在客船之上,他會有什么樣的心情,他會想什么、做什么。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用生動的筆觸來描繪詩的意境,實現了與古詩、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共融共通,這樣學生能夠獲得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深刻地理解古詩的意境之美。
在意境賞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白話文寫作的方式來對全詩進行轉述、擴寫,同時可以融入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更好地體會故事的意境之美。比如,在四年級下冊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一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詩人,將自己在農村生活過程中的所見所思所感用白話文的形式寫出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需要指出的是,詩歌的意象并非特定的,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感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古詩的意境賞析之時,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于學生,而要讓他們結合詩境進行領悟,這樣學生的感受會更加真實。
四、深層挖掘,感受古詩情感之美
所謂“詩言志”,每一首古詩都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情感,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歌之所以能打動人、感染人,不僅僅因為它有美的“外衣”,更因為它有美的“靈魂”:或表達詩人縱情山水、熱愛自然之情,或寄托詩人思鄉之愁苦、羈旅之艱辛,或抒發詩人憂國憂民、忠君報國之志,或傳達詩人對友人思念和惜別之惆悵……這些都是詩歌中寄托的美好思想情感,是古詩學習需要認真領悟和鑒賞的重點。在中高年級的古詩學習中,對古詩思想情感的分析和探討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知人論世,結合古詩創作背景進行主題思想的感悟
古詩都寄寓了作者的情緒感情、道德情操和價值追求。有的古詩是在特定的環境與場合下創作的,對其理解也不能僅僅從詩歌的表面意思來理解,且同一詩人在不同時期的思想主張和價值追求也會存在差異。例如,李白,既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滿腔政治抱負,也有“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的消極避世之心,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徘徊,而決定其不同思想情感的便是官場的得意與失意。因此對古詩的思想情感的賞析需要結合詩人生平、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來進行深層次挖掘。
比如,六年級下冊于謙的《石灰吟》,這首詩是典型的詠物詩,但是其不僅僅是贊美石灰的清白自居,更是托物言志來表明詩人的價值追求,而具體是因何而起,則需要通過對于謙的人物生平和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來挖掘。在教學中,筆者將于謙的人物生平和作品的創作背景給學生進行介紹: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曾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明景帝,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將其誣殺。可見,于謙為官清廉,然而仕途卻十分坎坷和不幸。了解于謙的人物生平和作品的創作背景之后,學生賞讀這首詩時便可以發現,詩中的石灰就是詩人自身,石灰的“千鑿萬錘”就象征著自己的仕途坎坷;石灰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就是表示自己不向惡勢力低頭屈服,保持自身清白氣節的情感。由此進行此詩主題思想的賞析,便能體味到古詩深層次的情感之美。
(二)結合古詩的抒情手法來進行主題思想的感受
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惫旁姷膬蓚€基本要素是“情”與“景(物)”,其中“景(物)”是明線,“情”是暗線,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來進行情感的表達,或借景抒情、或情景結合、或托物言志,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古詩的抒情手法來賞析古詩的情感之美。
比如,在五年級上冊王維《山居秋暝》這首詩的情感賞讀中,我們可以圍繞詩中的意象來揣摩詩人的思想感情??丈健⑿掠辍⒚髟隆⑺蓸?、清泉、翠竹、浣女、蓮葉、漁舟……多么美好的田園生活景象!一個“隨意”點出田園生活的“愜意”,一個“自可留”更是表明了詩人歸隱的愿望。全詩前三句都圍繞景來寫,勾勒出美好的田園畫卷,最后一句則重在抒情。全詩借景抒情、情景結合,寄托了詩人對美好田園生活的憧憬,委婉地表達了詩人的美好愿景。
五、結語
總之,藝術審美教育是小學古詩教學尤其是高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倡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當前,發展 “審美鑒賞與創造”這一核心素養也應成為古詩教學的題中之義。教師應通過藝術審美教育,讓學生在反復吟詠中感受古詩語言的音韻之美,同時通過聯想和想象,來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通過深層次挖掘古詩的內涵,來體味深藏的思想情感之美。這樣,小學生在古詩學習中能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芳芳.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狀與改善對策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30):34.
[3]劉云霞.從累積學習法看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詞教學[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12):54.
[4]秦 艷.小學古詩教學的模型建構與課外延展[J].教學與管理,2019(17):42-43.
[5]呂俐敏.小學古詩教學的審視與改進——以《泊船瓜洲》為例[J].語文建設,2018(34):39-43.
[6]肖 ?婷.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淺談[J].讀寫算,2018(36):213.
[7]張海嶸.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學周刊,2018,36(3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