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獎
摘 要: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數學雖然不是語言學科,但是對教師的教學語言運用藝術及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只有抓好課初的三分鐘,才可確保整堂課的教學效率。文章基于課堂導入對教學的重要作用,結合教學實踐及所總結的課堂教學經驗,探討了有效課堂導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以期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堂導入;趣味導入;懸念導入;問題導入;情感導入
根據課堂運行的流程,完整的課堂包括課堂導入、課堂教學、課堂收尾三個重要部分,其中課堂導入作為一堂課的起始階段,對整節課的教學發展及學習效率有重要的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堂課的成敗。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忽視了數學課堂導入的作用,疏于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設計:部分教師出于所謂的節約教學時間、抓緊教學進度的目的,直接進入教學主題,學生的思維一時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有的教師東扯西扯,談一些與課堂無關的內容,實則浪費時間;更多的教師則存在導入過于平淡、缺乏變化的問題,無法吸引學生形成學習興趣,學生對新課缺乏期待,課堂氣氛凝滯。這些都是對數學課堂導入缺乏重視和有效設計的結果,不利于快樂學習氛圍的營造、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培養,課堂效率受到影響。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磨刀不誤砍柴工”,如何利用好課堂開始的兩三分鐘時間來奠定高效課堂的基調?這需要數學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下些功夫。
一、趣味導入,奠定快樂學習的基調
學習興趣作為不可或缺的積極學習心理與情緒,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率。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通過趣味導入,能夠活躍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度。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進行趣味數學課堂導入的創設。
一是通過故事導入激發興趣。趣味的故事總能讓小學生興致盎然、欲罷不能,通過趣味故事進行數學課堂導入,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生動有趣的。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心理特征,有意識地搜集整理或者編創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進行導課。比如,對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中“幾分之一”這一知識的教學,筆者這樣進行故事導入:“一天八戒出去找水喝,發現了一個大西瓜。悟空說:‘我們一共四人,那每個人吃四分之一。嘴饞的八戒不樂意了:‘那不行,瓜是我找到的,我起碼要分六分之一。悟空笑而不語,滿口答應。結果分到八戒手里的瓜卻比其他三人的還少,氣得八戒直瞪眼。原來,六分之一比四分之一要小呀,看來數學沒學好是要吃大虧的!”學生都被逗樂了,想不到小小的數學知識竟然可以這么生動有趣,進而懷著更高的學習熱情進入本課知識的學習。
二是通過游戲導入活躍氣氛。有效的數學課堂建立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基礎之上,而有挑戰性的趣味小游戲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給學生提供寓教于樂的學習空間。緊張刺激的游戲活動,也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靈活性的培養。例如,在“倍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請一組6位學生圍成一個圈,給出任意的數字,如3、7等,讓學生從1開始數,每遇到3或者7的倍數時拍手下蹲,不是3或者7的倍數時則拍手。出錯的學生依次被淘汰,最后一起表演小天鵝的舞蹈以示懲罰;獲勝的學生獲得小獎勵。在游戲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高速運轉,同時游戲的緊張刺激也給學生的口算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出錯時的囧態、手忙腳亂的樣子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數學課堂充滿了歡笑,懲罰環節的滑稽搞笑場面更是將游戲推向高潮。
趣味課堂導入融洽了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到課堂上來,為接下來課堂教學的實施做好了鋪墊。
二、懸念導入,營造知識探究的氛圍
好的課堂需要如同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并一步一步地牽引著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小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尤其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習精神。教師通過設置具有懸念性的課堂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數學課堂中懸念的設置,需要找準認知沖突之處,即與學生已有認知相互矛盾之處,使學生懷著獵奇與探究的心理投入課堂之中。例如,對三年級下冊“年月日”這一章節的教學,教師可以圍繞“二月的天數”這一知識點進行懸念設置:“李華同學今年9歲了,他過了9個生日;他的爸爸今年35歲了,但有意思的是,李華爸爸一共只過了8個生日,比兒子還少過了一個生日!”“那怎么可能,不是每個人每年都要過生日的嗎,李華的爸爸比李華大了26歲,不是要多過26個生日嗎,怎么反而少過了一個生日呢?”學生紛紛覺得不可思議。“某些年份的某個日子是十分特殊的,不是每年都有的,相信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就能夠解開這個謎題了。”教師回答。學生滿懷期待地進入新課的學習,才知道原來李華爸爸是2月29日出生的,疑問解開后內心豁然開朗。
此外,在學生思維障礙處設置懸念也是很好的導課方式。比如,在“循環小數”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一開始給學生布置幾道筆算題:①10÷4、1.6÷0.25;②10÷3.3、2÷22。并讓學生上臺解答。在計算過程中,所有學生對①中的兩道題都能順利地算出答案,但是在計算②中的兩道習題時,卻發現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兩個式子都除不完,怎么辦?此時,教師利用學生的疑惑進行“循環小數”的概念教學,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了這類“除不盡”的除法算式商的表示方法,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設置懸念進行導課,如同給學生拋下掛有香甜誘餌的魚鉤,刺激著學生的味蕾與神經,使學生循著教師給予的提示來探索知識的“秘密花園”。
三、問題導入,提供思維發散的載體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數學學習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其中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的是問題。問題引領著課堂教學的方向,同時也為課堂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進行導課,為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載體與學習探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