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章紅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有效教學的發展理念已逐漸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數學作為小學生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運算推理、實踐探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當前的教學發展中,大多數教師缺乏有效的組織手段和培養策略,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主體效果存在不足。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新時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小學時期是學生打牢基礎、培養能力的關鍵時期,也是塑造學生優秀品質、提升學生思維意識的“黃金期”。其中,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習課程,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始終是廣大教師教育發展的重點之一。但在實際的教學開展中,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興趣不足、公式理解不透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法運用不當而造成的。因此,本文從生活現象、問題內容、教師語言三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探究。
一、引入生活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蘊藏著許多數學現象,借助于信息技術手段,將這些生活現象導入到課堂教學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保持學生高效的學習狀態。因此,在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靈活引入生活現象,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情境結合的氛圍下,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實現其有效教學的課堂要求。如,在“生活中的大數”的教學中,這是關于萬以內數的認識,使學生學會用萬以內的數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對此,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和理解萬以內的數讀法和寫法,我利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將生活中家用電器、工資收入等萬以內數的物品以圖片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如,空調2165元、洗衣機4080元、冰箱3200元等。讓學生在直觀的圖片引導下,初步建立相應的大數概念,并進而產生識讀的興趣。學生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家用電器,紛紛舉手回答相應的數字信息。通過生活現象的引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這樣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想象、親自練習的時間,從而保證學生接受的數學知識與老師傳授的知識相匹配。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定要加強互動,通過提高學生的興趣充分的把學生的積極能動性調動起來。
二、創新問題內容,提高學生運算能力
課堂問題環節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問題內容的合理設計,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對數學法則的運用能力,打牢學生的學習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對問題的作答情況,及時掌握授課情況,并對下一步的教學實施做好準備工作。因此,在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創新問題內容,正確把握學生的問題方向,增強學生的運算能力。如,在“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初步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法則,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我結合學生的學情變化設置以下問題:①計算:600×4? 84×4? 12×6? 17×4? 15×6? ②比大小:78×7___540? 16×5_____95 ③某超市進貨,可樂一箱24瓶,進貨8箱;牛奶一箱28瓶,進貨5箱;礦泉水一箱32瓶,進貨9箱,請問可樂、牛奶、礦泉水各進貨多少瓶?通過對問題內容的多樣化設計,不僅能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還能鞏固學生對數學法則的理解基礎。
三、優化教師語言,提高授課的藝術水平
語言畢竟是老師教授課程的重要信息媒介,如果講授的數學語言形象生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可以更好地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語言的形象性,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不僅可以活躍學習氣氛,更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求知的渴望和對枯燥知識的理解,從而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通過生活現象的引入、問題內容的創新,教師語言的優化,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參與得到加強,還使學生的運算能力和分析意識得到提升,有助于打牢學生的學習基礎,增強學生的整體能力。同時,將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相聯系,可以幫助學生產生能動聯想,進而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其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畢竟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講究時效的教學活動,要加強對教學的有效性的理解和認識,積極給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從而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春花.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J].文理導航,2017(6):37-37.
[2]朱玲玲.新時期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華夏教師,2020(13):63-64
[3]姚興仁.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C].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882-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