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晴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新課標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師要能通過教學的推進,實現學生能力的有效發展。在此背景下如何達成教學優化的進行,實現學生能力的有效培養就成為了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目標。小學數學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時期,學生能否達成基本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相應地作為小學教師就應該能聯系當前教學實際做出研究分析,采用更加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
關鍵詞:能力培養;小學數學;教學策略;調整研究
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學生所要學習的重要學科,其對于學生基本計算能力的培養和未來數學學習的進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應該能認識到小學數學教學優化進行的必要性,采用更加有利于學生能力提升發展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在當前,筆者發現,有很多小學教師在教學的設置上存在問題,其單純地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且常常使用理論講授法開展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設置就使得學生的能力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就要能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明確其中存在的不當之處,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
一、強化預習要求,布置有效任務
預習是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學生將會在預習階段中實現對課上所要學習內容的大致瀏覽,達成對基本知識的自學,挑選出通過自學難以有效掌握的知識在課上重點進行聽講。而教師也可以通過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分析,重點對學生難以掌握的內容進行講解。這樣一來,教學的效果就可以得到提升,且在預習中,學生學習的方式為自學,通過自學的進行,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是較為有利的。但在當前,筆者發現有很多教師對于預習教學并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其往往并不會強調預習的重要性,即使在進行預習的要求設置時,也并不會制定清晰的預習要求,也不會提供給學生開展預習的資源輔助,這就造成學生預習效果差、學生預習完成度低的情況。而為了實現學生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能結合實際做出改變,在其中,教師就可以指向預習的設置,構建明確的預習要求,并聯系學生的學習現狀,通過微課件制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一些用于預習的微課件,這樣一來,借助對微課件的應用,學生就可以實現有效學習的進行。
例如,在進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這一課的教學前,教師就可以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在其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幾道習題,將習題作為學生探究的目標。為了輔助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聯系教學的內容給學生制作幾個微課件,輔助學生進行預習。這樣一來,學生在課下就可以通過對微課件的使用和教材的自學,達成本課內容的初步掌握,為后續學習的進行打好了基礎。
二、聯系學生發展,調整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開展教學所使用的方法,其對于教師的教學推進有著直接的影響。在當前筆者發現,很多教師仍將理論講授法作為教學的主要方法,這樣的教學設置使得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只能跟隨教師的教學進行學習,且在其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會受到壓制,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能嘗試著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小組合作教學法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將學生調動起來,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通過這一教學方法的應用,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發展。
例如,在“三位數加兩、三位數”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實現學生能力的有效發展,教師在其中就可以結合實際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在其中,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推進,教師就可以先構建學生小組,保證各個小組學生能力發展總水平相似,然后再引導各個學生小組開展學習。通過此過程,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
三、構建實踐活動,發動學生參與
實踐能力是數學教學所要培養學生的一項重要能力,其包含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僅通過課堂教學是難以實現的,教師在教學實際中要能聯系當前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構建相對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通過實踐活動的完成來達成其能力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游戲內容選擇時要能先考慮趣味性,在此前提下再對實踐活動的難度進行選擇調整,過高或過低的活動難度都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
例如,在進行“復式折線統計圖”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本課的內容構建相應的實踐活動,發動學生進行調查探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置以用水量調查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統計自己家中的月用水量變化和用電量變化。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就可以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學生能力的有效發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就需要能結合教學情況的分析,調整教學的設置。在其中教師就可以從預習開展、教學方法調整、實踐活動開展三方面優化自己的教學設置。
參考文獻:
[1]李抗富.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與優化途徑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8):248.
[2]田元華.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與認識[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