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了情境教學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情境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數學概念的產生背景與前提傳遞給學生,既可以采用信息技術輔助工具,也可以采用故事講解、活動開展等方式,從而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最終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景教學;學習體驗
初中生處于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形成敏銳的數學思維。近年來,情境教學深受教師與學生的喜愛,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夠讓學生在情境中找到數學真理。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提高學生理解力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向學生傳遞知識,忽視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導致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卻缺乏數學實踐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展數學問題,并利用自己的已學知識解決問題,既能夠讓學生加深對數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選用與初中生生活相近的情境,從而打開學生學習的大門。
我們以教學“平行四邊形”這部分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在黑板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相同形狀的物體。有的學生表示:“柵欄,墻掛衣架”,還有學生表示:“停車場畫的停車線”。當學生說完之后,教師再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相關生活物品,從而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然后教師引入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生活特征,我們在生活中,什么情況下用三角形,什么情況下用平行四邊形,再次將學生思考引入到數學生活中,最終得出三角形相對固定,平行四邊形可以伸縮。將生活元素引入到數學課堂中,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讓學生相對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問題是督促學生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處于對問題的探索中,作為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有效地引導,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但是數學就像是用問題壘出的學科,問題不斷演變出新問題,學生也需要不斷地探索,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數學學科特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以富有層次性、連貫性的引導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探究能力。
我們以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這部分內容為例,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現在我們要將每個人的桌子鋪滿一層長方形,每個長方形都是相等的,而桌子的長是48厘米,那么每塊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此時學生必定會看著自己的桌子進行思考問題,作為教師便可以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知識,將其答案正確解答。最后,教師再告訴學生這種方式是二元一次方程組,可以解決更多的未知問題,必定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總之,問題情境可以貫穿初中數學課堂始終,讓學生的好奇心永久保持,作為初中數學教師一定要善于問題情境,讓數學課堂生機勃勃。
三、創設活動場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目前,越來越多的“第二課堂”被開辟,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可以補充課堂的遺漏知識。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將活動場景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其中包括知識拓展、知識鞏固兩方面,既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也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愛上數學學習。
活動場景的創設必定立足教材內容,以趣味性的形式吸引學生展開練習與拓展,不僅做到寓教于樂,也能夠讓學生在手腦并用的狀態下快速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勾股定理”這部分內容時,為學生開展了一次探索活動,以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作為探索中心,讓學生以勾股定理進行解答,發現會徽其中的奧秘。該方式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能夠讓學生對勾股定理有更加全面地認識。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利用勾股定理,算出被墨水損壞的三角形邊長。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能夠讓學生持續性探索數學奧秘,增強自身的數學視野。
總而言之,情境創設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構建,不論在教學哪一個教學環節,都能夠發揮積極作用,讓學生在理解中記憶數學理論,在理解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與此同時,情境教學的實施,也能夠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幫助學生完成抽象思維的轉換,并以趣味化的情境形式作為學習動力,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從而讓初中數學課堂在精彩中綻放光芒,讓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夠理解數學的真諦。
參考文獻:
[1]王瑞紅.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20(01):87+92.
[2]倪帥.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學教研(數學),2019(0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