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軍
摘 要: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產業大國,但是還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我國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提供了歷史機遇。我國必須抓住機遇,努力站到世界科技創新的前沿,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壁壘,以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生命科學等提升傳統制造業和農業的競爭力,大力培育發展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智能肥料、生物種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科技革命相適應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服務業創新引領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力量。
關鍵詞:科技創新;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4-0021-02
一、我國產業發展的成就、問題和機遇
經過改革開放的四十多年,我國的產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我國的農業生產連年穩定增收,解決了14億人的吃飯問題。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的第一大產業,在吸納就業人口、穩定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國的產業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在制造業方面,有的行業產能過剩,有的行業產能不足,甚至部分產能過剩的行業的高端環節也要依靠進口;在農業方面,農民費事勞力種出來的糧食賣不出好價錢,但綠色無公害食品卻嚴重不足;在服務業方面,我國的一些低端服務業過剩,而標準化、高端化、個性化、切合居民生活需要的許多服務卻很缺乏。其次,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還須提高。在制造業方面,整體還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卡脖子”的問題亟須解決;在農業方面,我國的小農經濟存在著規模化不足、效率不高、技術創新不強的問題,糧食價格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在服務業方面,勞動生產率一直趕不上制造業,研發、設計等科技服務業在國際上還不具競爭優勢。總之,無論是制造業、農業還是服務業,過去的粗放發展方式不可持續,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動力,提高產業發展質量。
在認識到產業發展存在問題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近幾年來,世界正在進行著一次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化、智能化和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正加速向傳統的制造業、農業、服務業滲透,在改變原來產業的同時催生出新的產業。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利用這次科技革命,致力于占有產業發展先機、搶占產業價值鏈制高點。這次科技革命,不但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有重大作用,而且為我國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掌握產業發展主導權提供了機遇。
二、以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將對全球制造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首先,科技革命將改變傳統制造業的生產過程。物聯網把各種設備、工廠無縫對接,將上下游企業的生產環節串聯起來,使設計、制造、銷售、使用、服務等業務部門成為緊密的結合體,徹底改變了傳統制造業的業務流程和企業關系。物聯網獲得的數據被實時傳送到大數據庫,在云計算的處理下,自動檢測整個生產流程、精準預測上下游需求、按訂單柔性生產,實現以自主感知、自主決策、自主運行為特征的智能化制造。其次,科技革命將催生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目前,一些制造業已經展露頭角,如新能源、智能穿戴、新能源汽車等,另一些產業,如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裝備、智能3D打印等,都將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科技革命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是一次重大的機遇。科技革命使我國與發達國家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明確了我國制造業走向產業鏈高端的發展路徑,使我國可以實現“彎道超車”,成為制造業強國。我國已經具備抓住這次機遇快速發展的條件:完整的制造業體系、雄厚的制造能力、世界最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世界最多的工程師、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群體、強大的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等等。
面對科技革命,我國要努力在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前沿應用技術研究等方面站到世界科技前沿,突破智能制造的軟件和硬件技術壁壘,解決“卡脖子”的半導體制造技術,加快發展智能終端制造技術。要努力發展物聯網,加快大數據、云計算與制造業的融合。要著重培育壯大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智能消費電子、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推進智能工廠、無人車間的發展,積極利用智能制造技術改造我國傳統的機械、輕工等制造業生產流程,促使我國的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發展。
三、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幾年來,科技對我國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農村互聯網改變了農村、農業、農民的聯系方式,改善了農產品的流通,帶來了農業種植、加工等環節的組織方式變革,促進了傳統的小農經濟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隨著農業科技在基礎研究領域和眾多應用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節能生產技術、綠色生產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采用。科技革命將對解決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提升農業產業鏈的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的國際地位等產生重大的作用。
在今后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我國要進一步利用科學技術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要進一步加快農業網絡化、信息化建設,推進電商在農村的發展,進一步使農業研發、種植、加工、運輸、服務、銷售互相融合。要將智能技術、生命科學融入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機制造、農資生產、土地改良、種子培育等各個環節中去,滲透到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與銷售各個業務流程中去,推進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專業化、技術密集化,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優化農業中各行業的比例,推動農業生產率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我國要著力利用科技創新發展農業戰略新興產業,要努力站到農業科技創新的世界前沿,突破一些“卡脖子”的農業生產技術,大力發展綠色生產技術、節水技術、品種選育技術、重大疾病防控技術、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土地改良技術和智能種養殖技術。大力發展農業智能傳感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積極培育發展智能牧場、智能果園、智能農場、智能漁場、智能物流、智能加工,積極發展農業新材料產業、農業機器人產業、農業智能肥料產業、農業生物種業、農業生物能源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提高我國在未來世界市場上的農業競爭力。
四、以科技創新提升服務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力量
許多已經進入發達國家陣營的國家,都經歷過工業總產值占國民總產值的比重逐漸降低,而服務業占的比重逐漸增大的過程。比如,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前后服務業產值超過了工業產值,德國和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也出現過這種現象。我國服務業產值在2012年超過了工業產值,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現在已超過60%,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服務業創新對引領我國各產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研發、技術中介、產品設計、信息服務等服務業的創新對制造業和農業的技術創新有重要的作用,管理咨詢、教育培訓等服務業的創新對制造業企業和農業企業的業務流程再造、人力資源管理至關重要。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有助于把知識資本與實體經濟更快、更好地結合,助推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要求我國加快推動大數據庫和云計算技術向服務領域滲透,著力加快發展清潔衛生智能化、家政服務智能化、養老服務智能化、醫療健康保健智能化、教育智能、金融服務智能化、商務服務智能化,用智能機器人完成傳統的簡單的重復性人工勞動;要求我國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變化,圍繞制造業的發展需求,形成完善的現代化的辦公、商務、金融、培訓、試驗、檢驗、技術、信息、物流、人力資源等服務業;要求我國圍繞農業發展的需求,形成發達的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業,著力提升服務業創新能力和水平,引領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安同良,魏婕,舒欣.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測度——基于微觀創新調查的跨期比較[J].中國社會科學,2020,(3):99-206.
[2]? 賈根良.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工業智能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6,(6):87-106.
[3]? 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7-07-20.
[4]? 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6-12-19.